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音乐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www.bdfyy999.com/bdf/zhongkedongtai/meitibaodao/102471.html

本文乃作者宝宝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认为音乐和舞蹈都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音乐、诗歌和舞蹈密切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几种艺术形式。劳动中的协作及动作的节奏,是产生音乐、歌谣和舞蹈的最初驱动力。最初的诗歌都能唱;歌唱时人们便会手舞之,足蹈之;舞蹈时又有歌唱或打击某些工具及东西来伴奏。由于音乐和舞蹈的紧密结合,所以许多人都认为“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种提法并不一定科学。

因为没有人说“舞蹈是音乐的躯壳”,所以仅以“灵魂说”是不能完全反映音乐与舞蹈的相互密切联系,但又相互平等独立的关系的。中国自古就有“乐舞”之说,而且“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除声乐、器乐外,还包括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是综合艺术的名称。由于音乐与舞蹈有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列在一节之中来论述。

乐舞

我们先谈谈音乐吧,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每个民族都有自己风格独特的音乐,而且民间音乐占有重要地位。音乐是表演艺术,必须通过演唱或演奏,才能为听众所感受,从而产生艺术效果。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是旋律和节奏,其它重要表现手段还有和声、复调、管弦乐法等。音乐分声乐和器乐两大类,也可按体裁、形式分为歌曲、合唱、交响曲以及丝竹、吹打、说唱音乐等。

中国自古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古代教育以“六艺”为主,“六艺”以礼、乐为首。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附于“礼”地进行教化的重要手段。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法不中,则无所措手足。”荀子在《乐论》中说:乐“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可以使“民和”、“民齐”、“兵劲城固”。

古代教育以“六艺”为主

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都表现出是礼必有乐、无乐不成礼的传统。音乐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的鼓舞作用,在近现代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小编带大家谈谈我国音乐发展的简单历史吧。原始人类在劳动中首先创造的是声乐,是民间歌谣、劳动号子,是人们对自然和动物声音的模仿,而后才发明制造出乐器,以器乐来伴奏声乐,来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情感。

早期的音乐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关。据文献记载,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和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乐舞。周代将这六代的乐舞合为六部,称“六乐”或“六舞”,即《云门》、《咸池》、《大磬》、《大韶》、《大夏》、《大漫》、《大武》,分别用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先祖。

六乐

《春秋●公羊传》载:周朝统治者严格规定了乐舞使用的等级为“天子八,诸公六,诸侯四”。《周礼。春官》载:作为礼乐重器的钟、磬,悬桂亦有规定,“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悬,士特悬”

即王悬四面磬,诸侯只能挂三面,卿大夫只能悬挂两面,而士则限挂一面。周朝在宫廷设有乐官“大司乐”和采诗之官,前者主管音乐教育和音乐事务,后者搜集整理民间歌谣。这就是《孔丛子●巡狩篇》所说的“古有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的采风制度。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在此基础上编成的。据统计,《诗经》篇章中涉及的乐器有29种,有文献可考的周代乐器已达70多种。至此,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便出现了。

乐官

在中国音乐史上,被视为音乐艺术的代表,所以古人常以“琴棋书画”来概括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商周时期的音乐理论专着,有《乐记》(《礼记》篇名,作者尚无定论)、《乐论》(《荀子》篇名)等,着名音乐家有师襄、师旷、高渐离等。“伯牙鼓琴”、“知音难得”,《高山》、《流水》,曲高和寡,“韩娥悲歌”,余音绕梁等典故传说,都说明这个时期的音乐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汉代在继承先秦礼乐制度的基础上,重订祭祀时配用的乐舞,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等,同时沿袭秦制,设立“乐府”。魏晋南北朝时,西域各民族音乐随着经济往来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而大量传入中原内地,有高昌乐、西凉乐、龟兹乐,另有北方的疏勒、鲜卑、高丽等地音乐传入。起于西北游牧民族的鼓吹乐,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民间。散乐百戏(各种杂乐、杂技、幻术、舞蹈,在伴奏与伴唱中演出)在汉魏时发展到鼎盛。后经隋唐,对宋元的戏曲、杂技艺术、民间俗乐舞蹈的形成与发展都有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理论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

乐府

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艺术上博采众长,吸收和消化了许多民族的音乐舞蹈精华。唐太宗时设“十部乐”,其中的西凉乐是兴于甘肃黄河以西凉州地区的,龟兹乐、疏勒乐和高昌乐都来自今新疆的民族地区,另外还有天竺乐、安国乐、康国乐来自古印度及中亚地区。唐代出现了配词演唱的歌曲“曲子”和说唱艺术“变文”。宫廷设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音乐在民间十分普及和流行,唐宋时期,长安到处有“旗亭”,诗人在此饮酒赋诗,歌女在此弹奏曼舞。唐代重要的音乐着作有《乐书要录》、《教坊记》等,着名的歌手和音乐家有:何满子、康昆仑、段秀本、李龟年等。

唐太宗时设“十部乐”

宋元时代,音乐文艺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而繁荣,由唐代的曲子发展成的词,达到空前绝后的高水平,词人大多通晓音律,不仅能填词,有的还能自创词曲。曲子至元代,被散曲代替,北方的杂剧发展为元杂剧。着名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明清时期,民歌异常活跃。农村民歌传入城市之后,衍变为小曲、小调。明末文学家、戏曲家编辑出版了山歌小调专集《山歌》。说唱音乐曲种鼓词和弹词相当流行。至清代,鼓词类说唱艺术已有几十种不同风格的曲种,昆曲、秦腔、京剧等戏曲音乐也得到空前发展。

参考资料《中国少数民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5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