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苗族芦笙舞,其起源与苗族传统斗牛活动

1.苗族芦笙舞的地域分布与类型

苗族芦笙舞,又称为踩芦笙,其名称来源主要是因为要吹奏芦笙为舞蹈伴奏。芦笙舞是我国南方苗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

在黔湘桂交界的苗族、侗族聚居区最为流行,如贵州凯里舟溪是苗族芦笙舞传承气氛最浓烈的地方。舟溪镇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都要举办国际芦笙节,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与节日活动。芦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自娱、竞技、礼仪三种类型。苗族节庆期间的芦笙舞活动规模最大、最热烈,也最具传统文化气韵。相关记载显示,苗族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追溯

追溯芦笙舞的起源,其与苗族传统斗牛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苗族斗牛活动由来已久,目前开展斗牛活动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贵州、湖南、广西、云南等地。斗牛又称“牛打架”,是指让两头牛以角相抵斗以争胜负的活动。苗族斗牛主要以水牯牛相斗为主,其他地方,如云南石林,以黄牛相斗。目前斗牛活动规模最大的要数湘黔桂交界的少数民族地区,其斗牛文化底蕴最浓烈。爱好斗牛的民族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汉族、水族等,其中又以苗族最为热爱。

西班牙斗牛是西方斗牛模式的代表,苗族斗牛是东方斗牛模式的代表,两种斗牛模式的区别是,西班牙斗牛是人与牛斗,苗族斗牛是牛与牛斗。由于古代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关于斗牛的传统习俗只在苗族史诗、汉文献等中有零星记载。苗族喜爱斗牛,一是为了娱乐,欢度节日;二是祈求吉祥,如果牛善斗、能斗,预兆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斗牛是苗族传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由于斗牛活动深受苗族人民喜爱,于是斗牛便逐渐走进了苗族民间舞蹈,升华为舞蹈艺术,成为芦笙舞艺术的创作源泉。

3.苗族芦笙舞的传承发展

苗族人民从中原迁徙到大西南,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斗牛文化和芦笙舞一直随苗族人民传承至今,常在祭典、节庆时演出,足见苗族传统文化习俗的根深蒂固。芦笙节期间的苗族芦笙舞一般由两名男性分别持两支芦苼莽筒,边奏边舞。周围是着苗族盛装的苗族姑娘围成圆形,随着芦笙起舞。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豪爽的性格,是对美的歌颂。另外,苗族“蚩尤戏”实际上就是参加者头戴牛角扮演斗牛场景的一种活动,这种角抵戏实际就是苗族原始舞蹈,充分反映了苗族芦笙舞与斗牛文化的紧密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