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的非遗传承
芦笙舞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舞蹈。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珍贵的民间文化形式。
流淌在血液中的传承
锦鸡舞
在贵州丹寨的苗族中流传着一则传说,苗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是锦鸡帮助度过难关,于是,像锦鸡这样的鸟便成为了丹寨的图腾象征。
锦鸡舞是以苗族男性吹芦笙为伴奏,苗族姑娘则绾发高耸,头上插戴锦鸡银饰,戴银项圈手镯,身穿绣花超短百褶裙。舞步以四步为主,三、四、七步不等。
每跳一步,姑娘头上的锦鸡银饰也随着飞舞,银角冠一点一摇,腿边花带一飘一闪,百褶裙脚边的洁白羽毛银浪翻飞,姑娘们舞步轻盈翩翩漫舞,好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流淌在血液中的传承
滚山珠
滚山珠流传在贵州省纳雍县猪场苗族彝族乡一带,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之一,它是苗族迁徙再现的一个舞蹈。
传说苗族祖先大迁徙时,途中道路坎坷艰险,英勇的苗族青年们为了给父老乡亲开辟一条通道,就用自己的身躯从荆棘林中滚出一条路。
后来苗民们为了纪念这些青年的功绩,就模仿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芦笙舞。
与锦鸡舞不同,“滚山珠”一人或数人皆可表演。表演时,舞者会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服饰,或以头为足,或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表演舞蹈动作。
原标题:《文化
流淌在苗族历史中的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