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富宁高裤脚白彝跳宫节

本文转自:文山日报

彝族谚语说:天上星星多,彝族支系多;鸟儿羽毛亮,彝族衣装靓。在文山州和广西西部及中越边境的崇山峻岭间,生活着一个古老的彝族支系,他们自称白倮人,人口仅1万多人。这个彝族支系由于服装裤形宽大,裤长及膝,也称高裤脚倮或高裤脚白彝。据白倮人的口传历史,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的氐羌部落,在由北向南迁徙的过程中,曾在滇池一带短暂停留,后因纷争四起,战乱频繁,为了生存和繁衍,继续向南迁移,最后定居于现在的居住地。

在文山州,跳宫节是彝族的一个大型节庆活动。跳宫节又称“跳公(弓)节”“打宫(公、弓)节”等。关于跳宫节的由来,当地彝族民间有许多说法,一种说法是欢庆丰收、祈年求丰;另外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白倮迁徙史上一场保卫家园、奠定和平的圣战,是为了重新演绎当年金竹救祖、大败敌军的场面。

由于彝族支系多,各支系的跳宫节表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甚至在不同的村寨间也有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富宁县高裤脚白彝的跳宫节便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一彝族支系有着独特的节日体系,与其他地方的彝族相比,跳宫节才是他们最盛大的节日。

木方,年毕业于云南省文艺学校民族舞蹈专业,同年进入文山州民族歌舞团工作;年,借调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团工作;年,考入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教育专业;年,毕业后又回到文山州民族歌舞团工作;年,退休后一直从事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年,被北京舞蹈学院艺术研究基地特聘为非遗研究员。据木方介绍,富宁县龙迈村高裤脚白彝的跳宫节与众不同,主要体现在动作、鼓乐、服饰等方面。

几年前,木方担任富宁县龙迈村跳宫节表演的文艺辅导员,并对高裤脚白彝跳宫节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整理,将传统近3小时的表演浓缩为一段7分钟的编创舞蹈,于年10月,带着富宁县板仑乡龙迈村高裤脚白彝舞蹈《跳宫节》到北京参加“一带一路”展演,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那一年,该节目被北京舞蹈学院收录于中国民族舞蹈学术资料库。年1月,这台节目又参加了广州国际音乐节展演,受到专家的好评。可以说,木方对高裤脚白彝跳宫节研究颇深。

木方说,富宁县龙迈村高裤脚白彝跳宫节有自己独特的动作语言特色。每年农历三月初八初九是木亭跳宫节,农历四月初八初九初十是宫坪跳宫节,三月跳铜鼓舞和木鼓舞,四月跳铜鼓舞和葫芦笙舞。葫芦笙舞总共有十二种动作,与其他地方的葫芦笙舞有着本质的不同,是富宁县龙迈村高裤脚白彝的独有表演形式。铜鼓舞也有4种动作语言形式,均为该村所独有。

龙迈村的跳宫节铜鼓舞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别的村寨表演时只敲打一面铜鼓,龙迈村却要敲打两面铜鼓,而且,这两面铜鼓又分“公鼓”和“母鼓”,两鼓敲起来,鼓声抑扬顿挫,或浑厚有加,或悠扬清脆,表达了白彝支系生生繁衍之意。

在表演内容上,四月初八抢谷子,主要表达的是希望来年大丰收的意思;初九杀猪祭祀祖先彝王和金竹神,保佑人口平安、六畜兴旺;初九初十跳铜鼓舞和葫芦笙舞,步伐之中代表迁移困难的故事与和平安居的意思。从总体上说,富宁县龙迈村跳宫节的活动意义就是祈求风调雨顺、人口繁衍、天下和平、永保平安。

木方介绍说,富宁彝族服饰有5种类型,不同支系的穿着大有区别。高裤脚白彝主要分布在富宁县板仑乡的龙迈、龙洋和木腊等村,其服饰形制简单,色彩艳丽。龙迈村的高裤脚白彝支系服饰形制简单,衣服图案以太阳花、铜鼓、山水树木等为主要元素,分为日常装和盛装两大类别。男女均穿着对襟青白色上衣,绑腿中裤,其中,在跳宫节上穿着的宫头、宫母祭祀服最具特色。这套服饰是当地妇女通过纺织、刺绣、拼缝等复杂工艺,历时三个月到一年左右才能制作完成。另外,高裤脚白彝支系整体服饰遗存有浓厚的古代战争民族印记。宫头、宫母祭祀服只在跳宫节上隆重穿着,以祭奠英勇善战的部族头人。跳宫节当天,板仑乡龙迈村的宫头、宫母穿好白色打底衣、黑色中裤,戴好银链,坐在家中小板凳上,等待亲戚来帮忙着衣。帮忙穿戴的人将一块黑布缠绕几圈绑在宫头小腿上,用花边带系好,随后将银花帕在其头上绕上几圈,用针线固定好,最后穿成年黑花衣服,里里外外共4层。穿戴完毕后,在宫头腰部扎银腰带,再扎三对花银带。到宫坪上后再戴上高帽,披上长袍。宫母先穿白花色的花衣,再穿肚兜、木壳、长盛衣,脖子上戴上银项圈,头戴银饰帽子,最后绑木壳花腰带。穿一套衣服需要三四个人来帮忙,一整套行头穿下来,大概耗时一小时。

彝族服饰作为龙迈村高裤脚白彝在民俗表演活动中的必备装饰,是他们本民族支系身份的外显,体现着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在跳宫节活动中均盛装出行,表达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可,通过明显而统一的服饰凝聚了这一支系的向心力和文化认同感。随着民俗文化活动的历史传承,高裤脚白彝的服饰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成了民族历史的特色印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