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用怪兽制成的大鼓,在苗族极为流行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http://ask.bdfyy999.com/

鼓舞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是一种常见的民族舞蹈,由于鼓舞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所以历史上经常见到关于鼓舞的记载。苗族的鼓舞具有着精彩纷呈的特点,表演形式多样化,并且鼓舞也不限于人数的多少,可以一个人、两个人甚至多个人一同跳。还可以根据表演形式不同分为各种各样的表演,在相应的节日表演相对应的节目实在是精彩纷呈。

鼓舞是一边敲鼓一边跳舞的民间艺术,最初鼓是用木头做的,再加上牛皮。将鼓放置于人群中间,人在中间敲打鼓,两边有人伴舞。这种具有历史渊源的鼓舞,都有着详细的史料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唐朝时期,一村中一孝子的父母去世,在父母去世三年之后,在父母祭日之时请亲戚友人到家打鼓跳舞一个多月来祭奠去世的父母。

这就说明了鼓舞在唐朝时期就流行在苗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中,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了。其中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和湖南等地。所以贵州、湖南等地的鼓舞文化十分浓厚。

由于当时居住十分分散,苗族的语言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各地鼓舞的风格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在湖南西部有个花鼓,它改进了以前鼓舞的不足之处,逐渐的由男子和女子双人鼓舞。有的地方还举办叫做跳年之类的舞蹈。在贵州省还有踩鼓舞的,这些都是在原始鼓舞的基础上,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改变,逐渐衍生出来的。从而在社会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由于苗族鼓舞历史悠久,具体的诞生的日子也无从考证。传说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个怪兽经常危害乡间,吞食幼童,无恶不作。这时勇敢的苗族英雄便率领着自己的村民们与这个怪兽大战了三天三夜,终于杀死了这头怪兽,救回了丢失的儿童,于是全村的人都围着熊熊燃烧的烈火庆贺胜利。这是有人便把怪兽的皮剥下来制成了一面大鼓,使劲地敲。这便是鼓舞中“鼓”的来历。

传说大鼓是在农历四月之时,晚餐后闲来无事时敲起来的。当时也仅仅供娱乐来庆祝新年之类的大节日或者喜事。直到几百年之后,人们在才将跳舞加入其中,从而形成了鼓舞。加入舞蹈也是为了渲染当时隆重的祭祀或者重大的节日的氛围。

一个人在中间上敲着鼓,大声的指导着周围人,就在这样咚咚咚的声音下,左手右手来回切换。队伍的舞蹈也随之变换,又加之变幻莫测。所以一阵鼓舞下来,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不同的鼓舞也在不同的阶段有着各自的功能,于是在社会中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从最早的祭祀祖先到庆祝团圆,这种在社会上性质的变化也体现了鼓舞可以适应多种场景,所以鼓舞的适应性非常强。鼓舞还经常两个人各自撑着竹竿互相追逐。而且还有一人拿棒,在腰间做指挥,要求节奏完全统一,动作对称。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鼓舞的优势,围绕跳舞的男女人数不限,越多越好。但是在跳舞开始前需要唱一首当地民歌,才可以继续跳舞,因为这是他们对祖先人表示怀念。

鼓舞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根据表演形式也分为:对跳鼓和群鼓舞等,这样繁杂的表演形式也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节日氛围,显出不同的气氛。

总的来说,鼓舞不仅是一项舞蹈,更主要的是代表着苗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