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中领略唐代女性服饰之美二

摘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科技繁荣昌盛。其中以唐诗和服饰的发展最为灿烂辉煌。唐代女性服饰,博采众长、推陈出新,呈现了风格各异的服饰风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本文透过唐诗中对于女性服饰细致形象的生动描写,通过宫廷和贵族女性、平民女性、少数民族女性的不同阶层女性的服饰阐述,从中领略大唐王朝的女性服饰之美。

三、异域、不羁的少数民族女性服饰

唐朝中原地区的服饰有着儒雅、秀丽等特点,而当时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一个亮点,并有着不输于中原地区的独特魅力。唐朝疆域辽阔,对外往来频繁,尤其是对于周边的少数民族,设立六个机构来对突厥、回纥、靺鞨、契丹等民族进行有效地管理,并采取了开放政策。而且“丝绸之路”引来了西域文化,这些使得少数民族文化与唐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交流,并且逐渐被唐朝人所广泛了解和接受,也让人们领略了各式各样的少数民族服饰,尤其是其女性服饰更是受到唐代女性的追捧。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接下来所说的少数名族,是指北方或西域的民族,其女性服饰就是指在唐代有较大的影响,显然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的女性服饰,也可统称为“胡服”。

胡服在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渐渐被人们广泛接受,在盛唐时期甚至成为女性所追逐的时尚,王建的《凉州行》记:“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元稹在《法曲》中也写道:“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洛城,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沈多烟绝,春莺唯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竞纷泊。”这些诗句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胡服、胡舞、胡乐等在中原盛极一时的景象,尤其是胡服刮起的一阵时尚风,这也说明了唐代女性审美情趣的变化。

其实胡服之所以会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女性都对新颖、美丽的事物抱有一种好奇的心态,而胡服的简洁实用、便于行动、美观大方等优点让她们难以抗拒,胡服的潇洒和动感之美让她们如痴如醉。传统的服饰基本上都是以裙裳为主的,而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要求他们不论男女均要精通骑射之术,而形成了以胡帽、翻领或圆领、窄衣窄袖、长裤或长袍、高筒靴、腰间束带为主的保暖遮风、便于行动的服饰类型,款式上男性和女性的衣服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在颜色、饰品上女装可能花样多一些。女性穿着这样的服饰可以显示女性的曲线美,让女子于俏丽秀美之中,又凸显一种俊秀灵动的气质。如李白句“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诗中没有直接出现服装的相关词汇,仅仅写了女子容颜,但是从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到一个身着窄袖袍、条纹裤,脚套高筒靴,脸化淡妆的匈奴妇女,这种打扮是胡人最普通的一种着装类型,但配以马上的高超技艺,在奔跑的马背上,可展现出游牧民族女性的飒爽英姿,散发出一种健康美。

相对于胡服在马背上所展现的健康美,诗人更加偏爱在舞蹈中所散发的动态美,因为长年在马背上的生活使得有些胡女对于自身服饰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而弥补这一遗憾,展现出胡服的精致美观和动感之美的,莫过於张祜、白居易、许浑等诗人笔下描绘的那些伴着弦鼓节拍、旋转起舞的胡姬身着的舞服,沈从文先生也说:“唐代前期胡服和唐代流行来自西域的拓枝舞、胡旋舞不可分”的确,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是胡舞中最广为人知的,唐诗中对其服装、妆容等都有一个极为细致的描写,这也折射出了胡人对于女性服饰的审美观念。诗人白居易和元稹均以《胡旋女》为题分别写了一首诗,前者写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后者写有:“柔软依身著佩带,裴回绕指同环钏”这两句诗描写了长衣宽摆、腰束宝带的胡旋舞服,配以鲜明的节奏、轻快地旋转,展现出了胡服在胡姬旋转的瞬间形成的美妙、飘逸的姿态。胡腾舞没有胡旋舞的“旋”,其舞姿重在“腾”,展现了胡服在跳跃中的另一种美感。唐诗中有两首诗作就对胡腾舞者的装束集中进行描写,李端的《胡腾儿》诗“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拈襟摆袖为君舞。……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和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诗“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这两首诗相较于之前的两首来说对胡服的描写更为详细,且点出了胡服的典型特征,能歌善舞的胡姬头戴尖顶番帽、身着小袖胡衫、腰系宝带、脚踏锦靴的精致胡服,配上姣好的容貌和异域的舞姿,在乐曲的伴奏下,时蹲、时跳、时腾,在不停变化的动作中,尽显胡服的潇洒和力量之美。而鼓中起舞的柘枝舞,亦有许多描写的佳句,如章孝标《拓枝》诗“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裙耸细腰。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飖”、张祜《观杭州柘枝》诗“舞停歌罢鼓连催,软骨仙蛾暂起来。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靿摧”。等等这些诗句所展现的是胡姬在节奏鲜明的鼓声伴奏下,在摆、踏、转等舞姿下,将女子的娇柔与男子的刚硬自然融合,展现了不同于中原的异域风情,有种健朗、动感之美。

通过从唐诗这一首首描绘马上和舞蹈中的胡服的诗作中,可以归纳出胡服基本的特征就是“高髻,戴尖锥形浑脱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钿镂带,条纹毛织物小口袴,软锦透空靴,眉间有黄星靥子,面颊间加月牙儿点装”。诗中描写胡服并不是直白的描述,而是结合了在描写胡女远胜于中原女子的骑艺中伴随着对于少数民族健朗的体魄的神往,描写不同于中原舞者的舞姿时,想要表明吸引人的并不仅仅是优美的舞姿,而且是它在音乐、歌舞与服装随着女子舞动着的曼妙身姿所展现出来的那种独特的魅力,在舞动中尽释胡服异域之美等等的因素,诗人将这些微妙的心态融入了胡服之中,在展现胡女的活泼、健美的基础上,吟咏了胡服飘逸、动态之美的表现和异域、不羁风情的魅力。

四、唐诗彰显唐代女性服饰美的原因与影响

大唐诗句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多姿、风格迥异的唐代女性服饰形象。诗与服饰相辅相成,两者相映生辉。可见唐代诗人是对女性服饰多么地情有独钟,极尽华丽辞藻,为其留下千古名篇,而出现这样的盛况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背景

唐代的女性服饰既有对前朝的承袭和借鉴,也有大胆的创新。在唐以前,中国的服饰经过夏、商、周、汉等朝代的漫长演变和积累,逐渐趋于丰富,且其设计风格也在转变,商周风格严谨,窄袖长裙为主要式样,但上衣也可加长蔽膝穿戴,颜色则以暖色居多;秦汉服饰追求便捷、舒适,曲裾、直裾深衣和襦裙装深得秦汉妇女喜爱,发饰和首饰也很考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得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彼此间相互影响,促使服饰在原本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新颖的样式,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总体上呈现由简约趋向奢华,在汉服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服饰风格以窄瘦和宽博为主,发髻首饰富丽繁多,可见女性服饰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

隋朝女性常着小袖短襦、长裙,发饰多样,衣着甚是华丽,虽然隋朝统治时间不长,但是丝织业的迅速发展,满足了当时统治阶层的大量需求,反之也促使了丝织业有了一个量的积累,为唐朝丝织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经济原因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风开放,尤其是唐朝拥有的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对决定其呈现出这种盛况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其中贞观到开元年间的这段时期尤为繁荣,正如诗中所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这也使得唐朝成为了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而且在这期间,唐朝交通四通八达,对外交往频繁,主要有七条道路,除了与朝鲜、日本也有经济技术上有频繁交流外,还有著名的“丝绸之路”,多条海路如有广州通海夷道等。交通的便利使得唐朝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而作为当时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更是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聚集于此,他们带来了丰富的域外文化,使得当时的社会呈现一片繁华的景象。经济的繁荣发展,让人们对物质生活感到满足,进而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在当时,丝织品种类繁多,花式新颖,十分精美,其产地遍布全国各地,无论产量、质量都是空前绝后的,且印染技术和饰品打造工艺也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对于唐朝人对美的热爱与追求无疑是极大的激励与满足,为女性服饰之美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促进了他们审美意识的升华,而也正是他们对美的追求,同时带动了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都为唐代女性服饰所表现出来的多样美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三)文化原因

唐朝文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唐朝是文化处于一个大融合的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取的政策,打破了原本唯我独尊、因循守旧的文化状态,广泛地吸收各族文化,使得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化环境,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唐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的融合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佛教文化传入唐朝的过程中虽不能避免一些冲突,但是其主旋律还是交流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完全地被动接受,而是有选择性的吸收与创新,让儒、佛、道文化自然交融,出现了唐文化中儒、道、佛三家学说鼎足而立的一大特色。

在这种与以往不同的自由、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中,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方面也是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景象。其中唐诗在唐朝多元化的环境中,获得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广泛的创作空间,以其独特的魅力彰显了唐文化的巅峰与辉煌。而服饰也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在吸收了异域文化后,将其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相融合,转化为具体的服饰美,使得女性服饰风格各异。

唐诗中对唐代女性服饰的种种绝妙的描写和赞美,展现了女性服饰富有的各种美感,从中可以看出其对于唐诗的创作和唐代女性的审美趋向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唐诗的创作思路和题材更为多样,创作视野更为宽泛。唐诗中女性以各式各样的服装、妆饰来妆扮自己,并将其置身于宴会、稻田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通过服饰或详细、或粗略的描写来从正面或侧面对唐代女性进行新角度的诠释。诗人们也会从女性细微的内心情感变化来渲染女性服饰,以他们对女性的服饰、生活等的全面了解,描写了以宫怨、闺怨为主题的诗句,展现了唐代女性在淡妆浓抹、精心打扮的背后鲜为人知的心境和生活。这些诗中往往以描写华美的服饰和精心的打扮来凸显无人欣赏或者求偶不得而散发出来的空虚寥落之情。而有些诗人会把自己的审美观念、思想情绪与女性服饰相结合,通过繁复或者简洁的服饰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或者被迫害的抑郁之情的内心真实情感。然而,不管是通过女性服饰直接写女性的,还是借女性服饰来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都是借助了丰富的服饰词汇才得以实现的,如果仅仅只是“衣”、“裙”、“巾”、“履”等单个服饰字是难以形成诗中如此丰富的关于服饰的形象,而把这些字与其他性质的字或词组合就能形成新的词汇,这些新的词汇丰满了服饰的含义,呈现出了各种形态的服饰。比如说对于“裙”这一服饰样式的词,可以和名词组成“布裙”、和动词组成“炼裙”、和形容词形成“轻裙”等。唐诗中涌现出的这些大量描写女性服饰的词语,可以让诗人们在创作时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描写可长可短,也能可详可略,而运用这些词汇时也要注意词语运用的特定语言环境,一个服饰词在不同的环境中赋予的意义是不同的,同时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其次,唐代女性审美趋向发生了转变。女性对于服饰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外表的美观和艳丽,而是追求服饰的自然美、技巧美和内涵美。女性衣服是以舒适为主旨,“衣裙的款式在美学风貌上有一个从窄小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衣服在女子的巧妙设计和裁剪下,既有造型美,又能表现女性形体的自然美。且对于发饰及服饰的图案、颜色等是来自自然界提供的不尽灵感,取材于天地间的生物、景象为样板进行设计,设计回归本性,回归自然,与服装在合理的搭配下自然地流露出技巧美和女性美。女性服饰的内涵美是唐代女性最为注重的,她们在扮演着少女、妻子、母亲这三个角色时,不同的装束表达着她们各自对幸福、对感情独有的期盼;她们将不同的服饰类型巧妙搭配,衬托出了女性的形体美和气质美,也把女性与生俱来的柔美体态、细腻的情感、纯净的心灵展现得淋漓尽致。

朝代在更迭,时代在改变,潮流在前进,唐朝统治者采取的兼容并取的开放政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际的交流,使唐朝的服饰在继承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取长补短、推陈出新,创制出了专属于唐朝特色的服饰,而唐朝女性服饰的发展更是在这一时期到达了巅峰,不管是服饰的精致程度,还是种类的数量上都远远超越了前代,诠释出属于唐朝女性的华丽、典雅之美。不难看出,唐代女性服饰在当时是领先世界的,却没有随着历史的洪流而消失不见,影响着唐以后的朝代的女性服饰,且至今影响深远。在现代的很多服饰中能看见唐代女性服饰的影子,像日本的和服、朝韩的韩服、越南女性服饰等,还有时装展上的很多服饰都含有唐代女性服饰的元素。但是当今中国人的服饰除少数民族仍然保留其民族特色服饰外,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是身着来自西方文明下产生的服饰,本民族的服饰则以其“落后的姿态”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其实不然,中国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现代人对于唐代的服饰的概念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宽衣大袖、长裙曳地即是唐代服饰,其实还有窄衣窄袖这种便于劳作的常服等。我们虽不会去完全照搬唐代的服饰,但是可以继承和发扬唐朝人民的创新精神,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在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外来的灵感,发掘唐代女性服饰的特色,结合现代元素,创造出既具有本民族特色又含有时尚元素的独具风格的中国女性服饰,展现出如唐诗中所隐含的自然美、意境美、造型美等,再一次创造出如唐朝女性服饰般的盛世霓裳。

(完)

◎文字源自新浪博客,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