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牧羊姑娘到著名舞蹈家巴达玛

冬季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90105/6770862.html

从巴林草原到首都北京,提起蒙古族舞蹈家,人们都会自然地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巴达玛。她是一位著名的舞蹈家,国际一级舞蹈编导,在她62年的生命旅途上,47年的艺术生涯里,创编了上百部舞蹈作品,其中多部作品荣获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级不同名称、不同等级的奖赏。

这样多产、成功率又这么高的舞蹈编导,到目前为止,内蒙古舞蹈界还没有第二个人。

年,巴达玛出生在巴林右旗独石苏木德日苏嘎查一个贫苦的牧民家中。高义如布、曼塔尕尔夫妇年过四十得此女儿,非常疼爱,真可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上怕掉了”。孩子快满月时,他们为给女儿起名字绞尽脑汁。思来想去,最后给孩子起名为“巴达玛”。巴达玛为梵语,即莲花或荷花,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莲花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与超凡脱俗,他们给女儿起名“巴达玛”,就是寄托父母对于其清纯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名逐利的希冀。

在巴达玛呱呱坠地40来天时,有一天,一个身着蓝色蒙古袍,骑着一匹黑骏马的蒙古汉子直奔巴达玛家里,这个人便是百里之外的敖尔盖努图克的牧民,名叫奥丁。奥丁与妻子已经将近四十岁,还没生个一男半女,没坐多久,奥丁就直奔主题,说明来意,原来是想要抱养这个襁褓中的婴儿。“老疙瘩姑娘绝对不能给人抱养!”高义如布听后非常激动,一口回绝。奥丁只好牵着马,垂头丧气地走了。

谁知过了几天,奥丁带着妻子春梅一起来到了巴达玛家里,再次请求抱养这个孩子。春梅是个能说会道的女子,她手捧哈达,银碗斟满奶酒,恭恭敬敬地献给高义如布、曼塔尕尔夫妇,连说带唱地赞美这对儿女满堂的夫妇的幸福,并表达了对他们的羡慕,而后又声泪俱下地诉说自己与丈夫结婚多年,至今未有子嗣的悲苦,说得高义如布夫妇不禁心软了下来,于是忍痛割爱,同意奥丁夫妇抱养了巴达玛。

巴达玛担任《珠岚舞》领舞

巴达玛的到来,给这个牧民家庭带来了欢乐,奥丁和春梅夫妇俩对巴达玛疼爱有加,视如己出。出门干活时领着她,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也不让她离开身边。长此以往,既让巴达玛增长了见识,也培养了她众人面前不胆怯的性格。

巴达玛从小就爱唱歌,喜欢跳舞,上学以后参加了学校的文艺演出,拿了第一名,高兴得她从几里地外的学校一口气跑回家告诉父母,乐得一家人半宿没睡觉。这个小小的成绩,在她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文艺的种子。

巴达玛(右)领舞

不知不觉,巴达玛已经10岁了,养父母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大了,怕日后相继离开巴达玛会感到孤单,就举家搬迁到她亲生父母居住的德日苏嘎查。年,德日苏嘎查为了丰富春节文化活动,成立了牧民业余文艺宣传队,巴达玛成了宣传队中能歌善舞的多面手和台柱子,牧民都很喜欢她的节目。同年,巴林右旗举行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巴达玛被巴林右旗乌兰牧骑选中,成为正式队员。

刚参加工作时的巴达玛

来到了乌兰牧骑,对巴达玛来说似如鱼得水。在这里,她大胆地搞起了舞蹈创作。处女作《挤奶姑娘》诞生后,巴达玛又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舞蹈《奶酒献给毛主席》,这一作品不仅在旗里演出时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观众的好评,还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作为乌兰牧骑的优秀节目向自治区党政领导作了汇报演出。

年,巴达玛被选拔到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巡回演出队,到祖国的大西北、大西南巡回演出,这个过程更开阔了她的眼界,特别是年的元旦前夕,她和队友们一起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内蒙古乌兰牧骑全国巡回演出队在青海演出时,西宁市秦剧团演职人员向巴达玛学习舞蹈动作。

巴达玛从乌兰牧骑巡回演出队回到家乡巴林草原,满怀信心,想要大干一场。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场席卷了全国的“大风暴”意外到来,整整持续了十年,巴达玛也未能幸免,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安排去蹲牛棚。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似春风吹绿了草原,似春雨滋润了牧民的心田。随着拨乱反正和冤假错案的平冤昭雪,巴达玛摆脱了身上的镣铐,又回到了她朝思暮想的草原母亲的怀抱,又回到了她魂牵梦绕的舞台。此时此刻,她把千言万语和那颗滚烫的心化作创作的力量源泉,她要通过舞蹈艺术的形式将这份炽热的爱献给养育她的大草原。

年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合影(后排右一为巴达玛)

舞蹈对于巴达玛来说重于生命,每当她进入舞蹈创作,总是全身心地投入,一头扎进机关里,经常和同志们一起几天几夜连轴转,废寝忘食,草图绘了一遍又一遍,动作改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位平时不善言谈的人,经过多年艰苦的努力,通过一个个舞蹈艺术形象,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万马奔腾的草原画,勾勒了一幅幅风格浓郁的牧区风情画卷。如《孟克珠岚》《草原盛会》《乳香飘》《金马驹》《林牧恋歌》《大地的奉献》《金色的摇篮》等等,都是巴达玛老师创作的经典作品。

巴达玛演出之余

这一切都来自她对生活的深沉思考和多年的积累,来自她对草原的一往情深的情感以及坚强的毅力。在她的舞蹈艺术中,从内容上,既有对昔日草原的回顾,也有对今日草原的赞美,还有对未来草原的向往。在表现手法上,她不拘泥于一般俗套,总是另辟蹊径,刻意求新、求美,选取不同的角度,精心构思,细心雕琢。当她读过著名诗人巴·布林贝赫赞美金马驹的诗,看过诗人其木德道尔吉创作的《巴林马驹》后,受到了启发。后来她又想到了台湾高山族民间舞及京剧中“甩发”的动作,便产生了创作《金马驹》的愿望。

《射箭舞》巴达玛领舞

在具体的舞蹈词汇运用上,巴达玛除了借鉴一些传统的“马步”外,为突出时代特点,满足不同观众的欣赏需求,还大胆地吸收与借鉴了现代舞的表现手法及动作。演出之后,确实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化部民文司的一位领导观看后曾这样评价道:“巴达玛创作的《金马驹》是对马舞的一个突破。”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北方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赤峰召开,赤峰市领导将组织一台反映辽代契丹民族生活的歌舞晚会的任务交给了赤峰市民族歌舞团,团里又将此任务交给了以巴达玛为首的编导组。这对赤峰市民族歌舞团来说是个艰巨的任务,不但在赤峰,就是在内蒙古乃至全国都是全新的、很少有人涉猎的创作题材。巴达玛接受任务之后,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勇敢地挑起了重担。

受到观众欢迎的维吾尔族舞蹈,右二为巴达玛

她带领编导组的一班人马梳理历史资料,深入田野考察,搜寻相关古画雕塑,寻找有关辽代的文学艺术方面的蛛丝马迹,历经几个月的艰难跋涉和绞尽脑汁的创作,终于将一台反映辽代契丹族的历史、生产、生活习俗的乐舞展现在人们面前,受到了参加“北方古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学习中的巴达玛

虽然收获了鲜花与掌声,但同时,巴达玛在自己的生活中也有所牺牲,常常因为工作难以兼顾家庭。巴达玛一共生养两男一女三个孩子,有时候为了参加乌兰牧骑文艺汇演、下乡演出或者慰问演出,不止一次地把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托付给丈夫,一旦有了任务,拔腿就走。有人说巴达玛是“工作狂”,是“舞蹈痴”,可以说毫不夸张。

有一次,巴达玛带领旗乌兰牧骑去赤峰参加全盟汇演期间,不满一周岁的大儿子那日松突然发高烧,医院一检查,诊断为发烧转为肺炎,家里人非常着急,便打电话把巴达玛从赤峰叫了回来。巴达玛坐长途班医院,把胀满的奶水挤掉一点后,抱起儿子就喂奶。不知道是药物起了作用,还是母乳发挥了效力,那日松的高烧奇迹般地退了。第二天是巴林右旗乌兰牧骑的汇报演出,巴达玛非回去不可,擦着眼泪一扭头义无反顾地走了。

巴达玛全家福

巴达玛为人温和,平易近人,在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工作的时候,对待那些演员就像孩子一样。据乌兰牧骑的一位队员回忆说,年巴林右旗乌兰牧骑要代表赤峰市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乌兰牧骑成立三十周年文艺汇演,为了拿到好成绩,准备工作由巴达玛老师带领大家紧锣密鼓地进行。大家每天早上5点钟开始练基本功,吃过早饭就接着排练参加汇演的舞蹈节目。到了中午,演员们还有点时间回到宿舍歇一会,但是巴达玛总是匆匆忙忙吃口饭就又到排练室继续她的舞蹈创作了。

到了下午排练时间,演员们有时候睡过了头,巴达玛就站在排练室的门口,大声喊着:“排练喽,快起来喽!”一直耐心地等待大家回到排练室为止。那些日子,因为常常排练到很晚,她索性不回家,就挤在宿舍里。那些女孩子们也非常喜欢和巴达玛住在一起,就好像和母亲在一起,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巴达玛和队员

当时队伍里有一个叫珠日嘎的女孩,因为年龄小,巴达玛对其视如己出,疼爱有加。珠日嘎常常因为想家而闷闷不乐,巴达玛就叫来和她同岁的女儿塔娜陪珠日嘎一起玩。“巴老师很会做饭,我最喜欢吃她烙的家常饼,她有时候把我领到家里,给我烙饼吃,有时候从家里带来饼给我吃。吃着那香甜的白面烙饼,我心里特别高兴,就顾不上想家的事了。当时在巴老师家里喝奶茶、吃烙饼是最幸福的事。他们全家人都特别热情,也十分关照我们每个小队员。”珠日嘎动情地回忆到。

巴达玛同志不仅是位优秀的舞蹈编导,还是一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她设计的服装很有地区与民族特点。如舞蹈《牧游》《金色的摇篮》以及昭乌达蒙古剧《沙格德尔》的服饰(与他人合作),均受到自治区文化厅的表彰,获得过服装设计奖。

巴达玛亲自参与制作演出服装

巴达玛是一位勤奋而思想精深,多产而成绩斐然的舞者。她的作品题材之广、体裁之宽、立意之深、角度之新、结构之精、构思之细、构图之妙、调度之巧、服饰之美、精品之多、获奖之高在自治区同仁中也是屈指可数、凤毛麟角,在自治区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威望,是内蒙古舞蹈事业发展历程中不可逾越的里程碑。

年,巴达玛因病在赤峰逝世。人们对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追思如潮,表达了无限的怀念。

资料来源:《孟克珠岚——巴达玛及其舞蹈艺术》

作者:风瞬作者团—臻宁

本文为原创转载须经作者授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