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舞跟风俗与信仰相辅相成,净化心灵而

风俗与信仰都离不开民间音乐。信仰向往超越,带领人类解脱烦恼,永离痛苦而入神化之境;审美向往忘我,引领人类陶冶精神,净化心灵而入至乐之界。从终极意义上而言,居然殊途而同归,两者的结合,堪称一招完美的双剑合璧。信仰借助音乐,可以在节奏与旋律中,轻松地将痛苦与创伤消弭于无形轻松地引领人类入圣化之门:音乐借助信仰,可以在肃穆与智慧中,完美地提升人性与人生的境界。然而,宗教圣化神化的最终极原因与最终极目的,并非厌弃人间,而是关怀人间。所以,任何宗教音乐行至任何地方,都必须与当地音乐文化结合。佛乐西来,于中土经历了漫长的汉化过程。

无论它怎样地方化,其神圣性、超越性总是一种根本,民间的宗教音乐当然也如此。道教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以就要敬神邀神娱神,与神相通相亲相和。他们认为道乐来自“碧落仙界”,操演道乐,就可与上界相通,与神共娱,与仙同在,就可通达“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道教音乐以官观为中心而传承。

现江南地区以苏州玄妙观道乐、句容茅山道乐和上海白云观道乐为代表。其中,尤以苏州玄妙观道乐最为完美、独特,它秉承道教的求仙精神,自具飘逸淡雅、婉转动听、清远悠扬之风格。玄妙观的音乐注重转、承、接、合的运用。法事之前有序曲,后有尾声;形式则独唱、吟唱、齐唱、鼓乐、吹打合奏兼具,并有坐奏和行奏之分;且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配以装饰音、加花、变奏等。随法事不同,音乐主题内容也随之变化:要招神遣将,则气势恢宏,声势磅礴;要镇妖除怪,则剑拔弩张,雷霆铿锵;要祈福望愿,则乐声甜美柔和,若呢喃细语;表现那永远的主题,得道通神,则充分展现洞天福地的清净缥缈。

总之,其变化灵活的音乐配以道士深湛的技艺,充分奏出了道乐缥缈悠扬的境界,难怪能得“姑苏”仙乐之美称。举世闻名的名曲《二泉映月》,其凝重深沉中不乏清幽恬静。这支蜚声中外的名曲,创自无锡道士阿炳。道教音乐持续而广泛地吸收民间音乐、昆曲、江南丝竹、民歌、小调的精华,使自身与江南民乐相交融。

民间舞蹈多达数百种,绚丽多姿,风格各异,而又有机统。在中国独特的地域环境中,可以反映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风俗活化石”。这些民间舞蹈恰似朵朵鲜花,深植于民间的润土之中,盛开在江南的清水之间。中国的民间舞蹈向来有“北歌南灯”之说,即北方多动作夸张、节奏欢快热烈、表演洒脱、风格粗犷豪迈的秧歌舞,南方多舞步轻盈、节奏舒缓流畅、表演细腻、风格清新柔美的花鼓与花灯。

汉族的民间舞蹈尤以“龙舞”和“狮舞”最为引人注意,它们历史悠久、文化意蕴浓厚,广为流传。汉代就有龙舞和狮舞。龙狮舞一开始都是与民间祭祀、祈雨、驱邪、禳灾有关,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表演性的娱乐活动。龙狮舞也极为重要,处处都有它们的身影。龙舞有数十种之多,而狮舞也有十来种。南方的龙舞除了形式多样、表演细腻灵活等典型特点外,更添了一股清新、一份柔美、一种灵秀。

这些特点,可从一些舞种的表演者、舞姿舞韵、道具材料等构成要素中体现出来。一般情况下,由于龙体较长,龙身较重,又要表现龙的威武勇猛,需要力量型的男子来挥舞表演;而且,有些地方因俗信,只能由男性来制作和接触龙具。因此,全国各地舞龙者大都是男性。俗话说“狮舞地则瑞”,意即舞狮子的地方可以带来祥瑞、喜庆和吉利,所以狮子在中国被认为是神兽,是祥瑞之物。舞狮意在驱邪避害,祝愿吉祥。狮舞大体寓意也是如此。旧时,各地箩行、草行、米行都要请舞狮人表演,以图吉利。舞狮也因此长盛不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