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诗经里的礼乐与佾舞作者

白癜风的治疗与预防 http://m.39.net/pf/a_4438639.html

佾舞是中国礼乐的符号,是关于“天地人和”的哲学、美学和道德学。佾舞集礼、乐、诗、舞为一体,是传承至今最古老的原始舞蹈,也是中国礼乐文化当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创始人、院长,佾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佾舞礼乐》公益课程授课老师,《乡饮酒礼》《佾礼中国》《佾舞中国》《大武》等佾舞舞蹈影像导演游锦亮为读者带来她的教材文稿:《诗经》里的礼乐与佾舞。

《诗经》里的礼乐与佾舞

——写给《诗经》爱好者和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

作者:游锦亮

“征服”两个字很厉害

————————▼————————

今天说说《诗经》里的礼乐与佾舞,特别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诗经》爱好者和佾舞学员们,分享大家常用的一个词“征服”。

“征服”的力量源自强大的文化自信,以及这种文化自信带来的磁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真善尽美,佾礼东方。佾舞礼乐,源于对天地万物敬畏,对生命敬畏,源于中国文化“真善美”的根本。

有人问我:人类“审美”意识从什么時候开始?我试着以这样一种方式回答:从单个生命有涯,到宇宙生命无限,人类观乎宇宙、观乎人文、观乎自身,逐渐明白,看似表面毫无链接一切,而内在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人类逐渐知道那些看得见的表象,其后面有看不见的内核存在,这就是人类“审美”的潜意识。“看得见与看不见”我们谓之哲学,或谓之曰“果因”、或谓之曰“阴阳”……

回到“敬畏天地万物,敬畏生命”这句话,一切“美”源于鲜活的生命。

孔子说:“礼乎礼乎,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在教诲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礼乐”难道只是为了讲究场面盛大的祭祀仪式吗?难道我们不知道,领悟祭祀文化其背后的生命哲学才是最重要的吗?

那么,“生命”意味着什么?生、生产、生存、生活、生长、生意……..等等这些词汇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看似很遥远的、不过是昨天;看似很未来的、不过是明天。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没有时间的空间。在这个无比的空间里面,一切永不停歇,日夜繁衍。同样,宇宙诞生出来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这样一颗小星球,其本身和其承载的一切万物,同样生生不息。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的德行让我们看到生命永不停歇、日夜繁衍、生生不息,这是宇宙天地的“自然真实”。《四书五经》其中《中庸》,有大段篇幅讲人的德行“诚”。“诚”是人之为人、处世道的一种“自然真实”。“诚”与“生”有着内在、必然的联系。

人类历经千百万年的发展,有一天终于明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并以“真实自然”为教化。

中国人把“真”摆在第一位,“真”是生命所在。没有哪一个生命是假的。同样,人之所以为人,树立“诚”的意识非常之重要。“诚”是人为人的根本所在。可以说“诚”是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有人会说:在现实环境当中,有很多虚伪的东西存在,而且这些虚伪的东西还存在得非常好,为什么还要讲“诚”呢?我依然坚持这么回答:一切在巨大的磁场里面,看似很遥远的不过昨天,看似很未来的不过是明天。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如果你能逮住时间说活,时间会告诉你:除了真实,一切都不存在。一切不真实的东西无法生存下去。一切不真诚而得到的东西,或许让你当时那么窃喜一下,却毁掉了全盘和未来。

说“真”道“善”。“善”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对于“善”的第一反应是“善良”。如果将“善”第一反应理解为善良,那么,“人之初,性本善”是否可以理解为:人一出生,其本性就是善良的。

若我们意识到“人一出生就明白善良”这样一个逻辑行不通,那么“善”的本意如何解读?我想,我们可以从“完整,完善”这个根本来理解“善”这个字。道不远人,道便是“善”。“完整,完善”其根本便是道。

“真”“善”即是“美”的外在形式,也是“美”的内核实质。举一个例子:一个女孩子找对象,遇到一位高大英俊,有模有样的男孩子,女孩开始走近与他恋爱,却发现男孩子物质条件、外表条件都非常好,就是缺脑子。那这场恋爱会有完美结局吗?文艺作品也是一样的,表面高大上,但没有文化根基和内涵,观众没法与它对话,历史没法与它对话,能生存并发展完美吗?

故,无论我们如何认知“美”,如何看待身边的“美”,其实都是在追求一种真实自然,完整和谐。“真、善、美”是相互通达的,其背后是中国哲学、中国道德学,也是人类的道德学,是人类对天地人和的一种认知。

再说说文化自信。三千多年前的中华民族开始信仰“人本”。说到底,中国人的“人本”就是人类“自信”。“人本”思想源于华夏上古的敬天、法地、孝祖。从敬畏天地、到效法天地、到战天斗地,人类终于知道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的天地精神加持至人类自身。人类从敬畏自身那一天开始,更加认识到敬畏天地万物的一种必要性。

“人本”思想意味着中华文明不断进化,进入到了“文而化”的崭新时期,我们也将这个时期谓之中国文化的创生时期。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已经达到一种对天地宇宙、以及人类自身高度的认知,特别是认知到了人类自身有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正如《道德经》所言:“天大、地大、人亦大”。人类在与天地建立通达关系当中,从敬畏天地生命,直至懂得敬畏人类自生的力量。

中国人的“人本”思想可以说是人类一定历史阶段的思想产物。自“人本”时代开始,中国人知道任何“敬天、法地、孝祖”的仪式不仅仅再是一种形式上的唯唯诺诺,更是我们对宇宙万物以及人类自身社会发展的人、事、物都必须给予的应有尊重。

好,现在将前面所讲的“征服”、“真善美”、“人本”、“文化自信”这些关键词归结到“佾”的话题上来。

说说《诗经》里的“真善美”

————————▼————————

思接千古,我们带着孔子“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学术态度;带着《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疑惑不思;带着对中国文化追本溯源的执著精神;以中国典籍为路径而探索,其实“佾”舞并不遥远。今天,我们就说说《诗经》里的礼乐与佾舞,说说《诗经》里的“真善美”和“人本”,聆听历史的声音。

中国历史言必:唐、虞、夏、商、周。这个时期,农业代替了狩猎,母系制进入到父系制,氏族与氏族之间形成了部落,部落出现了首领。部落之间斗争日益频发,各部落人群开始对自己首领产生精神崇拜,部落用祭祀乐舞开始祈福天地,亦借助祈福仪式来加强部落首领的权力。虽未得到完全的考古印证,据相传,自黄帝时代,中国上古各部落已经开始存在不同的乐舞,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佾”舞的前生,可以推算到三皇五帝时期,华夏民族向农耕文明过渡的乐舞,即“群体规范”意识形态的“六代舞”。当时的“佾”舞,应该可以说是“原始礼”的一种意识形态,源于远古先民对天地神灵的巫舞祭祀。

“佾”与仪同音,有近义的地方。仪是装饰舞蹈的羽毛。仪,原始舞蹈群体性仪式,插上羽毛歌舞祭祀的规范化。《周易渐卦》:“上九,鸿渐于陆,其羽为仪,吉。”《周礼春官》:“杂五采羽毛如同皇色,持以舞”。

“羽仪鸿渐”,“佾”舞因原始的娱神巫舞发展,进化到了即娱神又能娱人的乐舞,从其产生当初的“乐”的原始形态,其表现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恭敬于神,便是“礼”的原始形态,这是“礼乐”的初本。“礼乐”进入到阶级社会后,随社会发展逐渐形成一整套的思想体系。

明代著名律学家朱载堉在《乐律全书》中,对礼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说:“不执干羽,空手而舞,舞之本也。”他认为,当对舞的方位、空间、队列,执器附注礼仪道德教化的文化内容的时候,便出现了古代舞蹈“佾”的仪式,发展至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出现了我们所知的“八佾舞于庭”。

礼乐当中“佾”的概念,确实出现在西周“制礼作乐”。“佾”指八人的队列。八佾、六佾、四佾、二佾成为西周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佾”舞在当时广泛地运用于西周的“五礼”当中,与礼乐相对应的各种“佾”舞仪式,用于庙堂祭祀、国家庆典、社交迎宾、宫廷宴飨、宫廷雅乐等等场合。

所谓“乐乃天成,礼由地制”。西周的“礼乐”几乎涵盖了当时上至国家意识形态、下至到民众行为规范的全部。“礼”主导社会、平衡社会、稳定社会、维护社会。“乐”通达天地和谐、人类和谐、自然和谐、环境和谐。

牧野之战,周武王继承其父周文王之志克商,正式建立周。武王在位两年去世,周公为稳定政权辅佐成王摄政七年,在周公摄政的第五年,营建成周,第六年他开始“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华夏民族被称为礼乐之邦。“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走向。以礼乐道德治理国家,这对后世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化“真善美”、“人本”夯实了根基。

自西周“制礼作乐”,中国礼乐文化其观念和实践在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后经历朝历代、古圣先贤之倡导,其中不断以中国思想文化和民间传统美德丰富之,成为了华夏民族一种强大的文化基因。

那么我们如何穿越回西周,感受“佾”当时的礼乐呢?

后稷时代的周社会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公刘时代开始,周社会开始进入阶级社会。灭商以前,文王建立了当时最先进的分封建制制度和国家典章制度。应该说文王之世,为武王伐纣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基础。

西周礼乐制度的先进性也是从文王时代开始的,故《诗经.颂大雅》很多篇章是用于祭祀文王的庙堂典乐,如:《清庙》《维天之命》《维清》《文王》《皇矣》《灵台》《文王有声》等等。

说说《诗经周颂》六篇,

“六代舞”《大武乐章》

————————▼————————

武王是西周开国之君,武王伐商、牧野之战是历史上的大事件,周人通过《诗经周颂》当中六篇较为详实地记载了武王伐纣的历史功绩,《诗经周颂》六篇并称为《大武乐章》。《大武乐章》与武王伐商之后告祭文王的《大雅大明》相呼应,为文王、武王歌功颂德。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周颂·我将》

“于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周颂·武》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时周之命,于绎思。”

——《周颂·賚》

“於皇时周,陟其高山。嶞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

——《周颂·般》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周颂·酌》

“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于昭于天,皇以间之。”

——《周颂·桓》

《大武乐章》可以说是上古“六代舞”当中唯一仅存的,有史料可考证的《大武》。《大武乐章》为中国乐舞史提供了研究资料,也为中国佾舞礼乐研究提供了文字可靠、历史事实可信的宝贵资料,佾舞研究工作者可以以此推断西周时代,佾舞当中武舞的舞蹈动式和画面影像。

当我们穿越穿越三千年历史,听到:奉上祭品牛和羊,祈求上天佑周邦,效法文王安四方,伟大文王英名扬,遵循天道畏天威,佑我周邦……这样的颂歌,当下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如管中窥豹,我们或隐约地看到了《礼记乐记》所记载的《大武乐章》六成的式样:一、“《武》始而北出”;二、“再成而灭商”;三、“三成而南”;四、“四成而南国是疆”;五、“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如历史回眸,掀开尘土的记忆,我们能感应到武王及其舞者当时情绪表达、及其场面壮阔的视觉传递:一、“总干山立,象武王率兵北伐”;二、舞者“发扬蹈历,象牧野大战之状”;三、舞者自北而南,象武王自殷还镐;四、队列舞再向南,象武王经营南国;五、队列舞分为东、西两队,象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六、舞者退回原味,做半跪姿势,象尊奉承武王。

正如孔子言与宾牟贾曰:“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大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治也。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驷伐,盛威于中国也”。

武王之子周成王,于周公摄政六年,在太庙始行袷祭大典。成王袷祭大典正值西周制礼作乐初期,《周颂有瞽》为我们记载了成王袷祭大典的礼乐过程,留下了当时祭祀盛典现场的生动画面。

“有瞽有瞽,在周之廷。设业设虚,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鞉磬祝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哇哇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

——《诗经.周颂.有瞽》

周朝太祖的庙堂之上,乐师和乐官开始着手陈设悬挂乐器的木架,精致的崇牙,美丽的羽翎,悬挂而击的大鼓旁摆上应田小鼓、还有摇鼓,编磬已经架设好,还有起乐的柷、和那止乐的敔都准备好了。准备开始演奏,箫笛篪管同时吹响,洪亮谐和的宏大呀,肃肃雍雍地和合共鸣,奉献给集合远近祖先神灵。尊贵的嘉宾来到这里,庄严于美妙的大成礼乐之中。在诗经“箫管备举,哇哇厥声,肃雍和鸣”的文字中,我们感受到了西周礼乐的美轮美奂。

《诗经》是一部礼乐文化经典,也是一部历史教科书。其整理删编都与孔子的礼乐思想有关。无论是三十一篇《周颂》反映周初之兴,还是一百零五篇《大、小雅》当中反映西周末期之礼崩乐坏,演绎的是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长达五百多年礼乐教化,以及殷商、西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晚年从卫国返回鲁国,开始着手正乐,特别是对《雅》《颂》等庙堂礼乐做了很好的归类。对此,《论语子罕》记载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诗经》十五国风,

那些非常接地气的礼乐诗

————————▼————————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贵族士大夫的“士”,在西周当时是自由民的代名词,指有土地的人,但凡自由民无论多少有土地者皆可称为士。诗经当中有许多表现他们情感生活、以及他们与家国之间的情感链接的、一种很接地气的礼乐诗。

如果说《诗经.颂大小雅》当中多为庙堂之乐、宫廷雅乐,而《诗经》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当中则有大量的士大夫、诸侯们的人间礼乐。

《诗经》十五国风同样为礼乐教化,同样是皆弦歌之。这种皆弦而歌应和大自然的节奏起兴,道出天地人和次第,是情感的本真,构建出人类与自然生态和合之美,构建人类道德团体的一派尊尊亲亲。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关雎》

诗经开篇即《周南关雎》。《关雎》之乱以为风始。孔子曰:“思无邪”。《周南关雎》可以推断为某一位诸侯、或是某一位士大夫男子主动向女孩子示好、以追求婚姻为恋爱目的情歌。男女自由恋爱在当时的西周,是完全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恋爱婚姻永远是人类可以生存发展下去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线,故《关雎》短短一百字,历经千百年,都值得为历朝历代的男男女女们认真研读,去好好感受恋爱到婚姻的幸福与美好。

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就是鼓励男女自由恋爱的。《周礼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唯有男女,方成人间。接下来,我们再读一篇《诗经》十五国风当中,一位女孩子主动向男子示好的恋歌。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诗经郑风溱洧》

女孩子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男子说:我已经去过一趟了。女孩子依然说:我们再一起去看看多好呀!这便是《溱洧》带给我们的美好画面。一切“美”源于生命,一切“美”源于鲜活的生命。男男女女或在劳动中产生恋情,或在三月三的祓禊活动当中,因为多看了一眼而相中定情。无论如何,透过《郑风溱洧》的场景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位女孩子带着含蓄、带着羞涩腼腆、又带着果决的模样,在向她中意的一位男子示好。这位女孩子主动向男子示好的模样,可爱到了千百年来无以数计的诗经读者。

华夏民族为农耕民族,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结束冬藏宅居生活,开始进入农耕作业并开展各种户外活动。诗经时代已经有三月三上巳节,正值春暧花开季,恰逢桃花典乐时,男男女女临水行浴,拂除祓禊,祭祀高媒,求婚求子。诗经当中有很多恋歌就是在这个时节,那种环境下唱出来的。除《周南关雎》《郑风溱洧》外,《诗经》十五国风当中还有很多经典的恋爱诗,如《周南汉广》《鄘风桑中》《卫风淇奥》等等,以后我们可以再找时间专题学习和研讨。

《诗经》除婚姻恋爱的礼乐教化外,还教化人们如何构建人际关系的道德利益共同体。如果说,婚姻教化是为了和二姓之好,那么,道德利益共同体教化,便是和邻里乡亲、上下人脉之好。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诗经小雅鹿鸣》

《诗经》每一篇都循乎“礼乐”。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如何发出这样的感叹:“礼乐自此可得而述”;可以想象孔子所说的“始于衽席”,西周当时的士大夫飨宴、乡饮酒礼、以及典礼、祭礼、射礼之后的饮酒礼是何等的其乐融融。

最后,我们分享《诗经》十五国风当中,非常特殊的一篇《邶风简兮》。这是一篇特别值得佾舞工作者、佾舞学习者、佾舞爱好者研读的礼乐篇,因为“佾”舞礼乐的场面,非常直接地表述在《邶风.简兮》的字里行间。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褚,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诗经邶风简兮》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在前方的高高的地方,以击鼓以壮我士气,以击鼓以威慑敌人,那些魁伟健壮的舞者,于公廷之上手执龠翟呈献万舞。万舞阵势如缰绳驾驭的战车和骏马,舞者左手执龠,右手执翟,力量似猛虎。正如《礼记.乐记》所记载:“君子动其本,乐其象,然后治其饰。是故先鼓以警戒,三步以见方,再始以著往,复乱以饬归,奋疾而不拔”。《简兮》描述了当时卫国“佾”舞礼乐的盛大场景,展现出当时“公廷万舞”的美好画面,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褚,公言锡爵”的“佾”舞礼乐盛况,感受到西周礼乐特有的文化庄严和文化气质。

那么,“佾”舞礼乐为什么出现在十五国风当中?在西周的卫国,为什么能出现这么盛大的“佾”舞礼乐气象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样一段历史:卫国之地本殷之旧都。《汉书地理志》记载“河内本殷之旧都,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邶以封纣子武庚,鄘管叔尹之,卫蔡叔尹之,以临殷民,谓之三监”。

其次,我们还需要了解:平定三监判乱后,周公将殷商的京畿之地封给了康叔,成为西周初年的诸侯大国。周公以诰康叔,曾称康叔为“孟侯”。孟,长也。“孟侯”即诸侯之长。

再次,我们需要了解:康叔作为孟侯,是作为周朝在东方的方伯,他代周天子镇守邶、鄘、卫的疆土,监督其他的诸侯国。这便可以理解为什么邶、鄘、卫称周宗国、成国为西方。

最后,我们要说明的是:当时邶、鄘、卫以商代的手工业和商业为基础,因商业繁荣导致声色犬马、倡优风尚,邶、鄘、卫上层更向往周王室礼乐,故歌词中唱到: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将开讲“佾舞礼乐的情绪表达,与视觉传递”

————————▼————————

综上,“佾”舞文化始源于人类远古的娱神巫舞。“佾”指八人的队列,其概念出现在西周“制礼作乐”时代,佾舞礼乐其中包括文舞和武舞,文舞舞者手执龠翟,武舞舞者手执干戚。“佾”舞在上古西周主要用于庙堂祭祀、国家庆典、社交迎宾、宫廷飨宴、士大夫雅乐等场合。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人类的礼乐智慧正是通过远古的战天斗地,到终于懂得了顶天立地,从远古的效法天地到终于懂得了人类须制定自我约束的法则,并以此有了审美和道德的取齐标准。人类从观乎宇宙到知乎自身,终于懂得了修身齐家,文武二道,安邦治国,家国天下。

《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下次我们将以《尚书·尧典》打开话题,讲授“佾舞礼乐的情绪表达,与视觉传递”。

寂兮寥兮,有物混成。

天成四时,地成四维。

天地人和,帝尧舜禹。

击节和弦,典乐升歌。

九宾于廷,八佾河洛。

籥翟戚干,礼乐制邦。

文王仲尼,纲纪斯章。

修身齐家,承而恭传。

钟磬列悬,礼乐再举。

衣冠上国,玄端佩兰。

方圆有序,社稷平安。

垂手拱治,时代朗朗。

年7月

(图片由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提供)

游锦亮字米泥,深圳市佾礼佾舞文化研究院创始人、院长;

佾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佾舞礼乐》公益课程授课老师;

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外聘专家;

《佾礼中国》《佾舞中国》《大武舞》《呦呦鹿鸣》《乡饮酒礼》《简兮》《华夏三月三》《礼归华夏》《华夏厚土》《佾舞.西施》《佾舞.西洲行》《佾舞.山情海韵》等舞蹈影像编导;

《寻找礼乐之乡》系列纪录片编导;《最后的佾生》书稿作者。

审读:谭录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