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同时也代表着一

白癜风怎么治才会好 http://m.39.net/pf/a_6983854.html

本文乃“首尾无相惜步步远”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史前时期的信仰对服饰也有一定的影响。青海大通舞蹈纹陶盆上的女舞者头上梳着发辫,身着长裙,后襟下端还有一个较长的尾饰。这种尾饰,与生产实践和舞蹈艺术有关,也与图腾信仰有关原始人为了狩猎的需要,常常头戴兽角,伪装自己。他们还通过服饰和舞蹈动作把自己装扮成各种禽兽,用原始的劳动舞形式表现自己的狩猎生活和图腾信仰。既然由某种动物来充任的图腾是本氏族的标志,又是本氏族的保护神,原始人就要通过绘画、舞蹈,甚至服饰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与信仰。

图腾

在衣服后襟下端装一个尾饰,也就不足为奇了。《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以槃瓠为图腾的苗、瑶先民曾“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尚书·尧典》中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吕氏春秋·古乐篇》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以歌八阕”的记载。舞者服饰有尾的形象是先民原始信仰在服饰上的表现。绘身,是用各种颜色在身上绘上种种图形。纹身包括文面、纹身中国古代及世界各地的原始部落均流行这种习俗。纹身就是以针刺面部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并染色,痊愈后被刺部分永不褪色,以此作为部落标志或男子成年标志。

纹身

《后汉书·南蛮传》载“哀牢夷,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中国的高山族、德昂族、傣族、布朗族、基诺族、黎族等少数民族就曾流行这一风俗。摧毁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部落的标志或审美要求,在原始时代也比较盛行。甘肃礼县仰韶文化出土的陶人像上,两耳皆有孔,说明古人有穿耳孔佩戴耳饰的习俗。大汶口文化考古还发现史前时期的拔牙习俗,可能与远古人类的某种传统信仰有关。这种习俗,古时也曾在百越各民族中广泛流行。西晋《博物志》,唐代《通典》《新唐书》,宋代《太平寰宇记》以及元、明、清的文献中都有记载。拔牙有一定之规,多是拔除门齿和犬齿,这也是一种身饰。

陶人像

《博物志》载,僚妇生子“既长,皆拔去上齿牙各一,以为身饰”;《太平寰宇记》云,“有俚人,……女既嫁,便缺去前齿。云南布朗族、傣族男女青年到达婚龄时互相染齿,即是这种风俗的残留。随着社会的进步,绘身、纹身、毁形的做法已逐步被淘汰,而使用各种附加物来装饰身体的习俗却长期保存了下来。在身上悬挂的装饰品,种类繁多。如大溪文化出土有蚌环、蚌珠,有玉质的璜、玦、坠、环纽,有骨质的耳饰、猪牙圈等。大汶口文化有石或玉质的坠、璧、环、镯、管、珠等。在脖子上悬挂装饰品,也是很普遍的。

蚌珠

临潼姜寨考古发现的少女墓,共出土件有孔骨珠,还有石珠、石管、蚌壳和兽牙等饰物,这些都是墓主人项链上的饰物。在手指上戴的饰物,统称戒指或指环。戒指有木制、石制和陶制多种。仰韶文化考古发现不少小型陶环。手镯也是古代的装饰品之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大型陶环、石环,应该是原始形态的手镯。从民族资料看,木镯和草编的手镯也应该很流行。在大汶口文化还出土了不少陶臂环。综上所述,服饰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同时也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它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