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师生共成长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

-12-:05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蔡甜甜见习记者林杭

乐清民办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机制活,是全国民办教育实验基地和先进县(市)。民办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办学层次齐全,已成为乐清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乐清的民办学校,绕不开一所学校,那就是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这所创办于年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是乐清最早开办的民办学校之一,也是浙江育英教育集团的发源地。

学校自创办以来,就确立了“教育是一种高尚的服务”的理念,坚守儿童立场,让学生始终站在学校的中央,博学于文、雅蕴于行,把学校办成充满情趣、理趣、智趣的世界。学校现有72个教学班,余名学生,位教职员工。办学25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民办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民办学校党建工作示范基地、浙江省治安安全先进单位、浙江省体育(艺术、科技)特色学校、浙江省课程整合试验学校、温州市首批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温州市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一级学校、温州市德育示范学校、温州市“三小”培养基地、温州市深化课程改革样板校、温州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学校等荣誉称号。

育英向前迈进的一个个脚印,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乐清民办教育发展的写照。

(年-年)

时代的呼唤——以质量求生存

年7月,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创办,当时设小学四个班、初中三个班,学生余人,教师不到30人。

办学初期,学校就提出了这样的素质教育目标:“独立的生存能力,真挚的情感世界;规范的德行规则,负责的处世态度;多艺的特长基础,创造的科学意识;自主的求知能力,自强的进取精神。”

谈起学校创办之初的时光,已有25年校龄的黄丹敏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我们不仅要教孩子们学习,还教他们如何去生活。育英作为寄宿制学校,注重孩子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老师们白天给这群刚上学的孩子们上课,晚上帮他们洗澡、教他们叠被子,24小时学习生活都在一起。才上了一个月的课,家长们很快就发现,孩子跟以前不一样了,自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习惯变好了。”

温暖的育英大家庭也形成了自己的“家文化”,即“低姿态、高付出、有温度”的理念。班里的孩子生病了,老师主动免费轮流补课;学科学习,只要有孩子不会,就辅导到他们都会为止;刚住校的孩子想家想吃西瓜,校长骑自行车带着他到处去找……“育英是个人情味很浓的大家庭。”黄丹敏说,学校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注重全面素质教育,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给予老师和学生人文关怀,让大家都感觉到家的温暖。充满人情味的学生生活和工作生活,为学生和教师各方面能力提升提供了温厚的土壤。

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的教育决策者们一早就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积极意义。舞蹈老师王丹回忆,年,育英搬进位于市区育英路的校舍后,就建立了一套在当时领先的规范化的舞蹈教学方式。在专业的练功房里,孩子们练习基本功课课不落,对跳舞都充满了热爱。为了参加演出,老师们自己设计服装,找裁缝来制作,有时候所有老师一起动手制作表演道具……在老师和孩子们辛勤的付出下,这支舞蹈队舞出乐清,走向全国乃至国际舞台。

年,该校舞蹈队代表中国在土耳其国际少年艺术节上一展风姿;年,“农村娃”舞进中南海;年,参加浙江电视台春晚录制……“乐清这个小县城出了支厉害的舞蹈队”成了当时人们交相传颂的一件喜事。不少家长奔着这支舞蹈队,想把孩子送进育英。

艺术课程开展得有声有色,文化课程同样成绩喜人。年,育英首届初中毕业班学生参加中考,十多名学生考上乐清中学;年小学毕业统考成绩位列全市第一。骄人的成绩赢得了家长的肯定,也让社会各界对这所刚开始并不看好的民办学校刮目相看。

年,时任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来育英视察,充分肯定了该校的办学理念和学业成绩。

(年-年)

影响的扩展——以效能促发展

年,育英寄宿学校设立小学、初中分部,激活小学和初中的发展动力。

育英的教育决策者们认为,教师是办学的第一资源。为此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现场备课、说课、上课评比,夯实教师专业,抓出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提升团队整体能力。对此,该校的骨干教师李艳君深有感触。

年,李艳君一来到育英,就感受到这里浓厚的教研氛围: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开展一次岗位大练兵,公开课隔三差五举办,全校的老师都要上台讲课、评课、现场教学设计、现场论文评比。这样的氛围下,大家学习钻研的劲头十足,你追我赶不断提升自己。她进入学校不久,就参加了一次岗位大练兵。这堂课的反响不错,她又因此代表学校参加全市的讲课活动。在准备的过程中,她反复查看资料、寻求理论支撑。一起帮忙打磨课程的老师也一样认真负责,大家一起讨论、反复修改,使这节课更加厚实。“团队协作打磨课程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一个传统。”她担任低年级段教研组长后,经常会去听青年教师的课,帮助年轻教师一起优化课程,不断促使团队的专业水平提高。

据介绍,育英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校致力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建构了健全的教师培养机制,提供教师适性发展的跑道。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能力发展迅速,他们中大多人很快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或在优质课比赛中获奖。

教师队伍的提升带动了教学效能,初中的毕业质量首屈一指,连创乐清第一,连续两届的中考,杨仙娥、施峥嵘分别摘得乐清市状元,这一时期毕业的优秀学子后来有10多位考入北大、清华、剑桥等国内外名校,有近百名学生进入浙大、中科大、上海交大、人民大学等国内名校深造。

与此同时,学校的文化节、艺术节活动年年如期举办,已成为学校的“固定节目”。文化节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堪称学校的“年度大戏”。每一届的文化节都有主题,其中千人经典诵读是文化节的拳头活动,全体学生人人参与。

不仅仅是学校师生享受于文化节的丰富活动,众多家长也成为文化节的参与者,他们到学校观看孩子们演出,和孩子们亲子互动,擅长插花、茶道的家长还受邀到校为孩子们传授花文化、茶文化。阅读节、体育节、英语节的活动,也完美地与艺术实现了“粘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大舞台。

(年-年)

特色的打造——以个性树品牌

“用课程点亮孩子的美好未来”,是育英课程实施整体方案的纲领性目标。学校进行“九年一贯”课程整体设计,以“传统文化修身,科学理性践行”作为课程理念,双轮驱动发展。在做好国家基础课程同时,十分重视拓展性课程建设,丰富课程选择,助力学生个性发展。

校本教材作为体现学校特色教育的载体,是近些年不少学校新课改的重点之一。而育英是乐清最早开展校本教材研究和编写的学校。

年,学校在日常的经典诵读基础上,对诵读内容进行梳理,并引进诗词歌赋等,拓宽内容,开发新课程,形成该校第一套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在编写的过程中,骨干教师每人分编一册,再集中讨论、不断调整优化。这套校本课程定位低段学生以语文课本内容拓展为主,加强诵记,在中段、高段加入理解、注释,帮助孩子们掌握更多古文经典。内容涵盖四书、五言古诗、竹诗词等内容。“孩子们通过读、说、唱、演等形式,将经典文化读得生动活泼,帮助他们更好地培养语文素养。”省特级教师、该校语文老师陈传敏介绍。

科技教育、快乐大课间、英语活动等也蓬勃发展。年,学校受邀前往香港参加全球首届华人经典诵读;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栏目与该校合作录制科教节目等。该校也相继获评浙江省校本课程建设特色学校、浙江省体育、科技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经常邀请外地特级教师与本校老师同台上课,让老师们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王崧舟、吴正宪、俞正强、赵志祥、汪潮、贾志敏、王君、余映潮等教育“大咖”都曾来育英小学、初中开讲,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些示范课与讲座不仅面向本校老师,还向社会开放,感兴趣的老师都可以过来旁听。”该校小学分校副校长赵强说,当时,连温州、台州、玉环等地的老师都特地赶来听课,可容纳四五百人的多功能厅场场爆满。“以前都是买书、找资料看,和现场聆听观看的收获不能同日而语。”他一字不漏地记录这些专家的讲课内容,回去后细细研读,还会试着搬进自己的课堂模拟。“这些专家对我们的影响非常深远。他们不仅传授了专业的技巧,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高追求。”“余映潮老师的课简练风趣,风格鲜明,切实影响了我!”初中李颖方老师说。

在学校自由浓厚的教研氛围下,该校省市新秀、地市名师、骨干教师等不断涌现,论文案例、优质课、团队赛课获奖无数,形成了教师培养的育英现象。这一时期,俞国平获评省特级教师,成为浙江省民办学校土生土长的特级教师第一人。

(年-年)

内涵的提升——以创新塑品质

创新是育英发展不竭的动力,也是育英教育向内涵发展的核心。育英为教师的个性发展提供支持,“三层四格”“一师一品”“教育论坛”“育英之秋”“学术月”“做成一件事”都应运而生……通过这些不断创新的平台,助力教师积极向上,打造彼此学习和分享的氛围。

每年小学、初中定期举行的“育英之秋”“学术月”“儿童阅读专场”等大型教学展示;育英教育改革和发展论坛把脉学校;新教育“完美教室”助力班级个性化发展;众多民间草根组织让“一师一品”绽放光彩;“共读共享”更是分校教师的精神盛宴。这些平台给老师们提供了不断探寻、创新的沃土,使他们得到更多个性化发展。

温州市骨干班主任杜鹃在育英教学已有十多年,谈起“一师一品”年度论坛,她夸赞这是个很好的展示平台。“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我们的很多创意和想法也许只能在工作总结里写上两句就没下文了。”在开展日常教学的同时,她在自己班级探寻新的课程,五年来设计并实施了大大小小的班级微课程共13项,其中“感恩课程”“诗歌课程”“历史课程”等从开启到展示,形成了较完整的课程模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任教四年级后,她带领团队设计了两季“纸想告诉你”微课程,打通数学、科学、美术、音乐等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建立了课程群体系,让孩子们第一次深切感受到班级课程学科协同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变革,感受到自主、多样、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乐趣。她的“纸课程”还受邀参加县、市级的两场课改领航展示演出,新课程给孩子们带来学习上的动力、团队的凝聚力。“以前的教学以讲授为主,现在我们的教学观念正向合作、探究型转变。”她在开展这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其他老师都非常愿意配合,参与设计,大家相互出点子、头脑风暴,课程设计好后,在一师一品论坛上推广、介绍经验。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品牌”在育英已不是个例。在育英初中分校,心理课老师龚林艳多年来潜心心理健康教育,曾获得浙江省心理活动课设计大赛一等奖,参与编写由浙江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走出沼泽地——学生心理个案分析》及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活动手册(七年级)》。如今,她的心理健康课程也成为了初中分校的品牌之一。

育英的老师们通过挖掘自身特长,开发特色课程,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教学方式。“开发自己的品牌,给老师们带来压力和动力,大家互帮互比互学氛围浓厚,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老师专业发展落实到学生能力提高,这又给老师带来了愉悦感。”陈传敏说。

从年开始的每年一届“育英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到今年已举办到第十三届,做“四有”好老师、国际化教育视野与学校发展、博雅教育的追求……主题越来越鲜明。“全体育英人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激情,在论坛精神的指引下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学校常务副校长牟英海感慨,他年进校以来,保留了每届论坛的活动照片,并时常打开回味,论坛成果是育英人深度思考的结晶,为育英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彰显特色、勇立潮头指明了航向。

不断创新带来的是课程的完善,教与学的变革。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化的教学发展,让学生们学得更加轻松高效。年来,育英参加温州市“三小”(即“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评比,每届都有学生夺得桂冠,初中的吴柏霆同学更是实现一届同获三项,在温州学界产生不小的影响。学校也成为温州市“三小”培养基地。

年前后,报名育英就读的人数呈井喷式上涨,小学、初中合计每年有近名学生报名,育英也以创新赢得了更大的肯定。

(年-年)

核心的重构——以课程谋生长

年9月,育英寄宿学校小学分部和初中分部更名为小学分校、初中分校。年9月,小学分校入驻乐清市滨海校区。校区一期占地38亩,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学校按照美国二代教室设计,引入综合体概念。宽大的普通教室、功能教室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先进的多媒体一体机辅助教学,提升学习效率;随处可见的学生展示平台助力孩子发展。体育馆、学术报告厅、合班教室等配置齐全。

今年9月,学校二期工程建设正式启动。二期工程将在一期基础上进行优化,整体设计更加凸显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理念,设计有博物馆、国学馆、天文馆、社区体验馆、创客空间、击剑馆、烘焙室等多功能场馆;学生寝室、餐厅等生活设施。未来学校将以互联网为基础,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开放、分享、绿色的智慧化校园。

空间的拓展,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推上了更高的层面。小学分校一直秉持育英办学“服务至上”的要求建构学校文化,以“教育,期许一个美好未来”为办学理念,从儿童立场出发发掘“育”的过程性,“英”的表现形式。学校深耕“英才”文化内涵,致力于课程建设,构建国家、地方、学校(班级)课程体系,注重体验、激活心性,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课程“跑道”,助力其成为最好的自己。

初中分校开设三大类拓展性课程40余门。学校与校外专业人才合作,引进了形体礼仪、文学创作、方言沙龙、吉他、主持人、少年模特等9门课程;学校在七、八年级开展器乐进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种乐器。身心健康、艺术审美成为课程主导方向,实现小学、初中体艺课程的连接与融通。如今,该校逐步形成了学校基础课程、学院拓展课程、学舍生活课程“三学课程体系”,涉及六大领域,《小英娃三学课程规划》获得浙江省优秀课程规划,不少课程被评为省市精品课程,拓展性课程经典诵读、儿童阅读、形体礼仪、寄宿生活、心理健康等指向育英致力的博雅教育追求。

浸入式汉英双语教学是育英小学分校着力打造的四大课程柱石之一,以发展日常会话,提升英语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为目标。小学分校从一年级开始引入朗文英语课程,依托集团优势进行联动研讨,积极探索构建高效、实用、可行性强的双语教学模式。

年秋,借助小学科学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实施的东风,小学分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开设steam课程,提倡实践学习、项目学习、跨界学习,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通过学习来开拓视野,认识科学,提升学习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初中分校则与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合作,从七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制定学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个人可持续的发展。学校还与科大讯飞合作,加强智慧课堂建设,借助大数据助力课堂教学与评价。

真正优秀的教育让我们活得“明白”,它赋予我们寻找和定义事物意义和内在价值的能力,敦促我们不断地质疑、寻找、思考和反省,最终将带领我们去到幸福的彼岸。新的时代,育英的教育事业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求变。学校提出了做博雅教育、塑品质育英的教育追求。博雅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获得真正自由的过程,在育英这片生命厚重的土壤里,青春的育英人,以民族的使命感集纳万涓成河,为中华的富强播撒着绿色的希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