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万年前,“桐梓人”就在此繁衍生息,—代代先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桐梓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世代沿袭、口耳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日渐消逝、模糊、递减。为保护好我们民族历久弥新的文化瑰宝,近年来,遵义桐梓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已成功申报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48项,其中列入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13项、县级32项。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鬃苗族花帕木鼓舞。
马鬃苗族花帕木鼓舞是苗家人祭祀、庆典时,以木鼓伴奏,苗族女同胞手持花帕表演的一种舞蹈。据史料记载,唐代少量苗族迁入桐梓,到了明代开始大批量迁入。马鬃苗族花帕木鼓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木鼓是苗族祭祀、庆典时用的一种打击乐器。据《桐梓县志》记载:木鼓是用一截长二尺五左右,直径一尺二左右的硬杂圆木,中心挖空,用牛皮绷两端而成,形如汉族花鼓而大得多,在制鼓时要宰牛祭鼓。鼓由养鼓人保管,非祭祀、庆典时不得乱打,鼓挂高处,讳人畜跨过。木鼓仅办祭祀、庆典时用,吹师绕鼓跳芦笙舞以表祭鼓,其它婚事只吹笙不击鼓。
表演时,将木鼓置于脚架上,以硬质木料制作的双棒敲击。演奏手法有单击、合击和交错敲击等。采取敲击鼓心、鼓边、鼓壁和鼓棒自击,或由鼓心向鼓边敲击,或由鼓边向鼓心敲击,均可形成不同的音色。苗族姑娘们随着明快的节奏,律动的鼓点,挥舞着花帕翩翩起舞,舞姿十分轻盈优美。
花帕木鼓舞舞步与芦笙舞舞步相同。花帕木鼓舞集中体现了马鬃苗族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的成就及特色,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艺术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苗族人民的意识和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飞跃的变化,新兴的科学文化逐渐取代了旧社会的封建迷信。作为具有民族传统祭祀性的苗族花帕木鼓舞,通过艺术创作已经与美好爱情相关的题材相结合。
作者:杜瑶娄伦权
来源:桐梓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责任编辑:张鑫叶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