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舞快速稳步的向前发展,并且在国际舞

敦煌莫高窟凿窟造像、绘制壁画开始于前秦,随后历时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唐代、五代、宋朝、西夏、元代等时期,延续了一千六百多年的时间,形成了莫高窟、东千佛洞、西千佛洞、榆林窟、水峡口石窟等庞大的石窟资源。壁画作为石窟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普通群众、达官贵人、僧人佛陀基于传佛、娱佛、礼佛、供养佛的目的而创作出来的。

这些壁画立足于人们所见、所闻的民间舞蹈来表现经变、故事、伎乐场景、尊像、神怪、肖像、供养人、圣迹、百戏、出行、婚嫁宴席等题材,实现了“现实生活的舞蹈艺术”与“佛国世界的幻想艺术”完美无瑕的融合。这不仅使人领略到古人对于西方极乐世界美好情境的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感受到古人虔诚的宗教信仰,而且也直观地看到了中国古代乐舞的动作、风格与古人的审美特质。敦煌舞的诞生,便是立足于敦煌壁画中的舞蹈素材而创作出来的一种古典舞艺术。

年,舞剧《丝路花雨》的大获成功,好似一道惊雷般,拉开中国舞蹈界自建国以后的又一全新序幕。《丝路花雨》成功问世,在当时我国的舞蹈界、文学界、乃至整个中国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了20世纪最闪耀同时也是无法被取代的艺术符号;它的成功问世,恰好向国外传播了我国“以和为贵”、“友好交流”的国家精神理念;它的成功问世,打破了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舞蹈界一直重复不断创作样板戏作品的状况,让悠久遥远的历史舞蹈文化与现实交汇到一起。

由此可见,《丝路花雨》是一部跨越了时间界限、跨越了国界的时代舞剧。随后趁热打铁的又出现了《大梦敦煌》、《千手观音》、《飞天》、《敦煌古乐》等作品,这些作品在《丝路花雨》已形成的动作语汇的基本之上,又继续进一步的完善工作,将壁画舞姿与已有的舞蹈语汇进行整改和修缮,并从中选取出单一的元素,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编创与训练,编写成教材,进入课堂对学生进行正规系统的训练,收获了段文杰、沈从文等研究敦煌文化的伟大学者们的赞赏与肯定。

由此,以许琪、高金荣为代表的优秀专家、学者对于敦煌舞训练与表演方式的呕心沥血的研究,才真正的算是确定了敦煌舞的艺术地位。敦煌舞在创建后的四十年,在舞台所表现的壁画形象、题材等都以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为主展开的舞台创作和教学训练等,或多或少具有些许的局限性。

然而,到了新时代之后,敦煌舞在舞台上、课堂训练上不仅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表现方式,而且对于壁画中的其他形象塑造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快速、稳步的向前发展,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使更多的人了解敦煌舞、学习敦煌舞、弘扬敦煌舞。

之所以敦煌舞在新时代以后发生这些变化,究其根源就是因为:首先敦煌舞有我国历经数千年所流传下来的传统舞蹈的文化背景作为其舞蹈形态的支撑,在理论方面大量吸收、借鉴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元素以及捕捉、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意象、其他民族的文化底蕴,用艺术这种特殊而又富有无穷魅力的肢体表现形式,再次重现出了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戎文化交汇的情境;其次敦煌舞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积极准确的把握住了新时代语境下各国文化交流频繁、互学互鉴、国民对本民族文化愈加认同、踊跃自发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趋势,打破了发展停滞不前、训练模式单一、作品表现形式、内涵单调等局面,在实践中编创适合时代特征、有助于发扬本土文化、展现本土特色、体现中华民族包容开放风范、契合现当代人审美特征的敦煌舞的作品。

而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层面出台的“一带一路”、“文化自信”等战略理念,也为敦煌舞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帮助,由此才成就了其在国内、国际艺术上的地位。基于此,将“新时代语境下的敦煌舞蹈研究”作为该论文的题目,在时间上,以年作为“新时代”的时间界定的节点;在内容上,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概念界定,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对敦煌舞作品、课堂规训模式的研究,凸显新时代这一语境内对敦煌舞发展所带来的意义非凡的影响;之后再用舞蹈身体语言学、舞蹈美学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去分析敦煌舞的舞蹈语汇,从中探索敦煌舞的发展道路,推动敦煌舞蹈文化内涵的深入解析,使大众了解敦煌舞承载的丰厚时代精神,以及舞蹈自身的独特艺术魅力之所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