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位于窟内南壁上,是最具北周风格的新

现存北周时期的敦煌石窟共个,主要分布在莫高窟和西千佛洞。鲜卑族在西部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即北周。鲜卑统治者崇信佛教,所以既吸收中原文化,又通好西域,因而西域的艺术又一次强烈地影响了敦煌。

“西域式”飞天又重新再敦煌石窟得到发展,“中原式”飞天己不是纯粹的“中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也不是纯粹的“西域式”飞天,一种新的“西域式”飞天也悄悄地诞生着。面部呈圆形,身材短小而粗壮,双肩的长巾宽大,形象虽然笨拙却也显得生动,别具一格。这里指的一提的是,这种新“西域式”飞天,采用了凹凸晕染的“天竺遗法”,现因年代久远而变色,在飞天的面部和肌肤部位出现“五白”的特征:眉棱、鼻梁、眼框、牙齿、下巴都呈现白色状,成为新西域飞天的鲜明特色。第窟,是敦煌石窟中飞天最多的一个洞窟。

全窟共有飞天身,分别出现在窟内四壁的上层,窟内人字坡后部平棋顶方格和中心柱正向面的佛龛顶上。这些飞天大多呈“西域式”飞天的风格。在中央的说法图两侧各绘有四身飞天。

通常说法图中,佛为主体,飞天只会在旁边起到装饰的角色,而在这里,每一身飞天都要比佛大到很多,这似乎是有意地表现飞天的形态。这八身飞天飞翔在无垠的天空上,蓝色的天空更加衬托出她们富有动态的身躯,她们或回头,或高举双臂,动态各异,具有强烈的气势。在窟南壁人字披下的一组飞天统一向着佛陀所在的方向快速飞去,有的回身弹着琵琶,倒着飞行,有的张开双臂,专心前行,最有趣的是后面这两身飞天,好像是相对舞蹈,前一身背过身来面对后一身,双手上举,双腿弯曲,好像在用力顿足;后一身飞天扬起双臂迎上去,两身飞天一伸一曲,富有节奏感。

虽然窟大多为“西域式”飞天,但在窟内四壁的上部,围绕着一周无数身“中原式”飞天,这些飞天身穿宽大的中原汉服,飘带丰富,动作轻盈灵巧,姿态悠娴华美,身体的造型完全呈现出自然柔软的感觉,这大概是现代舞蹈者都不能表现出来的动态吧。

飞天位于窟内南壁上,是最具北周风格的新“西域式”飞天。西侧上方的飞天身材健硕,飘带在其身下飞扬,虽然粗壮,但体态非常轻捷。飞天的面容和肌肤采用浓重的凹凸晕染,具有典型的“五白”特点。顶北侧横排平棋与竖排平棋的交接处也绘有两身飞天,腰圆体壮,甚至连飘带、裙摆都画得很宽,同样具有新西域飞天的特点。另外,在南壁前部说法图中,有四身伎乐飞天为一组,她们有的抱着琵琶,有的拍着腰鼓,只见最左的飞天面对着其他三身,口微微张开,似乎她是整个乐队的领队,在指挥着什么。

这四身飞天是典型的西域式飞天形象,用粗线勾勒飞天的体态,身材短小,一只脚微微上翅,另一只自然地平放着,动作十分协调,让观看者感到柔和。图另外,在西千佛洞第窟的佛食楣正中绘有一佛二菩萨的说法图,两侧绘有十数身飞天和供养枝乐,边沿是规整的火焰纹装饰。

飞天形体纤巧,动态优美,之前较少出现的青绿底色运用在蹇楣上,把飞天衬托得更加突出,增强了画面的思境和装饰效果。

四壁上部的飞天虽然依旧排成一排,向着佛的方向快速飞去,但这些飞天的身形小巧却灵活多姿,加上身上简练流动的飘带,有一种清新活泼的气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