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屯堡文化地戏发展探析

安顺屯堡文化地戏发展探析

摘要:大约六百年大明朝帝国的军魂,构成了一种生生不息的屯堡气息,流芳百世的屯堡文化。安顺市地戏作为贵州民间流传的一种重要发展戏曲,值得去弘扬与传承的。文章首先探讨屯堡文化的起源与变迁,着重以屯堡文化地戏为主体对其屯堡地戏的特点及传承与保护进行分析。

关键词:屯堡文化;地戏;传承;保护

大概六百年的故事,大概六百年的沧桑、大概六百年的屯堡。在贵州西偏南部生活的屯堡人的祖先从江淮一带而来,是因为在明朝朱元璋时期,从中原地区的北部调兵南征,然后从北部往南征的士兵,就在南部繁衍生息,经商等一些原因变成了贵州汉族的后裔。根据很多相关的文献显示,屯堡人目前主要分布在安顺市平坝区、紫云县、镇宁县、安顺市西秀区、普定县等地区内。[1]在现在看来现存的屯堡区域大多数都是集中在安顺市百里之外的范围内。安顺屯堡文化地戏不可以被人民忽视的,因为其实一种历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经典。根据相关文章《续修安顺府志》记录:“贵州的民众大多数都是来自外省,当时开垦完一些荒地的后,民众多习惯于安逸,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军用物资逐渐被民众丢弃,当地民众的太平怎么能够保持下去呢?有远见的人开始担心且非常忧虑的。然后就出现了跳神游戏(也就是地戏)的举动,通过地戏进行演练武事,为了不让大家武艺生疏,其中地戏还包含让士兵们懂得农业的深意。到现在在安顺境内,这种艺术盛行不衰。”[2]在今天祖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和文化价值传承的影响下,浓厚的历史韵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资源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及宝贵财富。

地戏表演形式1形式2形式3形式4

虽然屯堡文化非常的丰富,但是很少有人将其不同文化联系起来,当地也缺乏对屯堡文化地戏传承与发展的认识。当前,在国家对文化资源的极大认可下,因此,文章将从屯堡文化地戏的特点及传承和保护进行讲述。

1、屯堡文化的起源与变迁

贵州是由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地方,在这里有着独具特色的山水风光,热情好客乡土的民族风情,杂乱且不失美的文化古迹,坐落于山与山之间的少数民族之屋。而安顺作为“贵州的腹地,云南的喉咙”历年来都是兵家必争得地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曾经率兵统领贵州的边疆,在明洪武年间,带领明军往南下,进入云南和贵州,大军征南和随后的就让北边的士兵扎根在此地,史称“调北填南。”一年后,朱元璋率领大批军队往南下,经过大约持续了3个多月的战争,平定了叛乱。然后又命令大军在那个地方扎根,也就是所谓的屯军。这样一屯,屯出了悠久的“明代历史活化石”。《安顺府志一风俗志》这篇文章记载:“屯军的堡子,都是奉命从北边往南边分散居住在屯堡各乡,家里人也会跟随他们到贵州去安家”。“这里的屯堡人就是第二代“调北天南”屯军的后代。”在现在的安顺,有很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屯堡人由来的历史大多均相同。在《叶氏家谱》这一书记载:“从明朝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从社会动乱之后,让屯军为民、以开垦土地为生。”[3]后来,朱元璋又调集大批农民、工匠、商贾、罪人等迁移到贵州中来。在很漫长的岁月里,南下大军和一大批不同的人带来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和当地文化相融合,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在这些人在官兵和民众相结合的过程中生活,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的生产方式,以坚守各自代代相传的文化习俗,长时间就形成了如今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它既保留了先辈们的传统文化,又在长期的耕种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地域文明,造就了屯堡士兵保卫边疆的光明前程,造就了质朴而又神秘的屯堡文化。屯堡文化是贵州一种独特的文化底蕴资源,它既有中原文明,也有地域文明,安顺是的屯堡文化底蕴保存的像以前一样,大明帝国军魂仍在,大致六百年石头古堡犹存,构成了生生不息的屯堡气息,流芳百年的屯堡文化。

2、黔中屯堡文化独具魅力的地戏

地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形式距今已大约有多年的历史,它沿袭了古代的传统文化模式,是一种具有多方位的研究价值的音乐艺术,有着中国戏曲文化的活化石之称。地戏是作为贵州屯堡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着独厚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内涵。地戏在安顺当地的影响力是非常的大的,它不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存下来,而且跨越族群边界,传播到了很多屯堡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中,并且相当的程度上与少数民族的文化是相融合,带动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4]

2.1地戏的内涵

地戏在安顺民间被大家叫做“跳神”,由最开始的傩舞的分支军演变而来,流行于屯堡地区的各大村寨,只要是为了表演、祭祀、娱乐的一种古老的戏种。[5]因为不需要什么搭建什么舞台,只要是有块空地就可以表演的戏剧,地戏是贵州省安顺市少数民族地区最为常见的一种头戴假面的民间戏剧,为何称其为傩戏的一种,这就来源于地戏的起源了,地戏以前都是以村寨为单位进行表演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于祈求风调雨顺,农作物能够在成熟的季节进行大丰收。其中安顺的地戏主要都是武戏,几乎没有文戏,因为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个传说,就是为了震军风,而采取的一种表演形式。

地戏的艺术体系成型后不仅在屯堡人的村寨中稳定下来,而且在其他少数民族中也逐渐传播开来。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村寨中,通过表演地戏,使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学习到汉族地戏的表演艺术样式,在汉族地戏的基础之上加上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使得每个地方的地戏更加的有艺术性。

2.2屯堡文化地戏的特点

2.2.1剧目均为武戏

安顺市地区一直都是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经过战争平定反叛,然后军队就直接驻扎在这个地方,也就是屯军于此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些又向是士兵,又像是人民的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扎根于此,与当地文化生活习俗相结合造就了地戏,为乏味的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古代时候的地戏就是为了表演来鼓舞士兵们的士气而采取的一种表演形式,地戏的演出形式为“跳神的脑袋蒙青布,腰围战裙,戴着面具在额前,手执戈矛和刀戟之类的,随人而唱,应声而舞。”他的舞蹈表现为征战格斗,多为金戈铁马的战争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等。[6]举个例子,安顺市屯堡人最喜欢的是薛仁贵、杨家将、岳家军、三国英雄等一些古代的战争戏。有时候才会涉及到爱情故事,但是爱情故事都是在战争里面的,弥漫硝烟的爱情故事,就像电视剧《穆桂英挂帅》里面的杨宗保与穆桂英的爱情故事。

地戏面具地戏面具的古代英雄

2.2.2演员均为男子

男女的地位在古代有很大的区别,古代的女人小的时候都是需要残足的,不可以抛头露面,必须在自己的闺房里面。而在现在安顺地戏角色也是有限制的,在安顺屯堡地区的地戏中演员均为男子,可能是因为受到一些思想的影响,或者考虑到地戏的最初始的形成是为了鼓舞士兵的气势,因为一般女子不能出现在军队,所以导致演员为男子,虽然在地戏演出当中一般都会有男女搭配的,但是我在剧中我们看到的女将都是由男子化妆装扮的。

2.2.3地戏具有军傩性

在安顺市屯堡地区,流传了一种风格迥异的民间戏剧,每次都是戴着面具表演的一种传统的地戏,这种地戏主要是以军风题材为主的军武戏。这种地戏来源于明朝军队中的军傩戏,后来和地方民间戏曲相融合,成为奇特的文化遗迹。地戏表演形式是以舞台在地、观众在坡。从分布情况来看地戏主要分布在安顺的西南部地区,由古代军屯演化形成的村寨,最初在安顺地区百姓居住的村寨还没有没有地戏之称。是由于军队在扩大疆域的时候,屯兵于此,而带来的一种傩戏,傩戏是古代军队用来出征祭典,振奋军心,恐吓敌人的一种独特形式。[7]总之,地戏是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以说地戏富有军傩性。

3、屯堡文化地戏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大,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抱着手机刷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平台,很少有人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