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舞蹈,叫普米族搓蹉

白癜风吃什么比较好 http://m.39.net/news/a_5878367.html

云南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同民族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文字、语言、舞蹈……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腹地的怒江州兰坪县,生活着一群能歌善舞、崇尚白色、对自然充满敬意的少数民族,他们就是——普米族。

在漫长的民族发展中,最值得普米族骄傲的,就是他们的独特民族舞蹈——“搓蹉”。“搓磋”为普米语,“搓”意为(这种)舞,“蹉”意为跳,即跳(这种)舞之意。从字形上看,也有几分象形文字的意味,偏旁的选用,也能看出舞蹈手脚并用的动作端倪。起舞时,由于“搓蹉”以四弦的“比柏”伴奏,领舞者按一定节奏击羊皮,起到鼓声的效果,因而也叫“羊皮舞”“四弦舞”。“搓蹉”源于普米族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轻英俊的普米族小伙子,在一个繁星璀璨的夜晚与天上的仙女相会,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仙女飘然离他而去,小伙子十分眷恋心爱的仙女,便萌发了编排一套“搓蹉”舞,以示对仙女的思念之情。从此以后,彼此有意的男女青年就用跳“搓蹉”舞撞胯的方式来表达相互间的爱意。“搓蹉”保留了古代艺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活动时人们围成一圈或数圈,在四弦和羊皮包所奏音乐的引导下欢快起舞,成为在年节庆典之时,人们表达情感的绝佳载体。舞蹈中舞步变化丰富,舞者在舞曲变换的空当放声歌唱,一领众和,张弛结合。普米族“搓蹉”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参加者可随时加入舞蹈,一起共舞。跳舞时,可以部分人舞蹈,部分人边走边唱,唱完后再行起舞。“搓磋”舞队形、舞步变化丰富,有张有弛,不受参与人数的限制,少则几十人参与,多可上万人齐跳,多用于各种自娱、喜庆、健身活动,表达了民族团结和欢乐的情绪,是普米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20世纪80年代起,文艺工作者整理改编的“搓磋”开始在国内外演出,多次获得省、国家级奖励,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白日,在蔓草菁菁山野间,晚间,在熊熊篝火的映照下,勤劳善良的普米族人民,用舞蹈表达着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喜怒哀乐。随着近几年来的重视与保护,“搓蹉”的表演逐渐从大山中走了出去,走向了云南之外,走到了更高更广的舞台。

杨岚兰

图/视频

怒江州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

龚怡丹

审核

李义李元

运维

云报集团·云南就爱去旅游文化传媒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