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有哪些特性王勇钢琴名师

导读:在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发展中,如何使作品散发中国味道、体现民族气质、使外在形式与内容完美融合,是作曲家和钢琴家们在不断的研究、探索、实践中所寻求的真谛。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繁多,其创作倾向无论是力求继承传统还是勇于创新,都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路径主要为独创及改编,两者虽手法不同,但力求在乐曲中渗透出民族性,是为共同目的。

顾名思义,独创性的钢琴作品由作曲家独立创作,其作品的调式、曲式结构、旋律、和声织体等方面具备民族风格特点。

早期独创性的中国钢琴作品中,以《牧童短笛》为成功先例。该作品在年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从此在中国钢琴的创作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今的钢琴演奏中也仍然是经久不衰的优秀范例。《牧童短笛》以传统的五声调式为基础,把中国的线性音乐风格巧妙地显现出来,同时又与西洋的复调完美结合,保持了钢琴织体的立体感和平衡感。用右手部分的颤音模仿笛子的吐音奏法,配以左手流畅的旋律,成为众多成功钢琴作品中的典范。

解放后,桑桐、丁善德等作曲家在作品中应用传统曲调及民族音乐旋律,作有《内蒙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等作品,乐曲民族风格浓烈,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今天,都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新疆舞曲》为丁善德于创作。作品的创作来源于他观看舞蹈家戴爱莲的独舞《马车夫之歌》后的感想,《马车夫之歌》根据新疆民族歌舞创编。由于是受舞蹈影响,因此作曲家在创作中将作品的“舞蹈性”放在第一位,以热烈活泼的民族舞蹈风格为主线,贯穿始终。乐曲采用等分结构来替代附点节奏,固定音型的对位及灵活的运用三连音,外加4/4拍,5/4拍,3/4拍等节拍的混合应用。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使作品构成了新疆少数民族舞蹈的基本特色,用钢琴表现了舞蹈中的多变性、复杂性、律动性。

独创性的中国钢琴作品在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主流的创作手法。自西方新的作曲理念及创作技法传到中国,受到了大批作曲家的青睐,并不断探索、实践。将“表现主义音乐”、“十二音体系音乐”、“序列音乐”等新型创作手法融汇中国民族的传统音乐元素,新颖而不失民族音乐特色。采用此创作手法的作曲家中,以汪立三、陈铭志、罗忠榕等为主要代表。

如采用“十二音技法”所作的作品包括罗忠榕的《钢琴曲3首》中的第二首《梦幻》,以精巧的织体设计凸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意境与神韵。第三首《花团锦簇》则用数控的技法,组织了十二音的音高序列,使节奏与乐曲中的音高同时受到数列控制。此外,汪立三的《天問》、陈铭志的《钢琴小曲8首》、王震亚的《儿童钢琴曲四首》、杨衡展的《但曲》等等,都是代表性作品。

对于先进的作曲技术,我们学习、吸收、借鉴。在为我所用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路径和体系,在创新中不失中国特色。

改编曲的创作特点是运用新的作曲手段,在原曲本有的审美基础上进行创作,而再度创作的乐曲与原曲所表达的内容相吻合。改编曲主要根据中国民歌、小调及中国民族器乐改编而来,与独创性的钢琴作品相比,更使人熟知,也流行更广泛。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军民大生产》、《绣金匾》、《翻身道情》都是地道的陕北民歌,经王建中的改编,收录在钢琴作品《陕北民歌四首》中,其旋律质朴淳厚,渗透出浓浓的陕北民歌味道。《兰花花》同样是陕北民歌,但与前四首民歌的风格大相径庭,如泣如诉的哀婉曲调经汪立三的改编,形成多种情绪有机结合并带有戏剧性色彩的钢琴变奏曲,与民歌同名,但将原曲的情绪更深层度的加以表述。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由瞿维改编为钢琴曲《花鼓》,作品以锣鼓的节奏音型贯穿全曲,又以《凤阳花鼓》的曲调为主题,分别从高低音区奏出,生动地描绘出秧歌场上男女欢快对唱的画面。

经改编的原民歌、小调的流传广度及受欢迎程度直接决定改编后的钢琴作品的普及范围及知名度,因此长时间活跃在钢琴舞台的民歌改编曲原曲,通常为我们熟知、熟唱。其中的典型范例如:朱践耳的《南国印象》;王建中的《浏阳河》、《彩云追月》;陈怡的《猜调》等。这些作品与改编的原曲同名。而异名的如:黄虎威的《欢乐的牧童》,改编自新疆哈萨克斯坦民歌《牧童之歌》;江定仙的《钢琴变奏曲》,改编自江西民歌《十送》。再者,如谢功成的《儿童民歌钢琴曲五首》,分别改编自不同地区的五首民歌。第一首《拜年》改编自陕西民歌《打莲成》;第二首《崔咚崔》改编自湖北民歌《打麦歌》;第三首《葫芦笙》改编自云南拉祜族民歌;第四首《卡农》改编自湖南民歌《十送》;最后一首《探亲家》改编自京剧杂腔小调《银钮丝》。五首风格各异的民歌改编曲民族风格浓烈,充分的展现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

民歌、小调多为单声部旋律,将单声部旋律改编为多声部织体,采用羽化音型、音区、和声等创作手段,使司空见惯的民歌经过改编,形成更加新颖的旋律,使其散发出别样的色彩,同时也是赋予了原曲新的生命力。

中国古典音乐历史悠久,经典的民族器乐作品流传至今,仍被人们所喜爱。将民族器乐改编成钢琴曲,多数是运用钢琴对民族器乐的演奏模仿,在继承原曲主题、曲式结构、风格特点的同时加入大胆创新。

王建中的民族器乐改编曲,以《梅花三弄》及《百鸟朝凤》为主要代表。《梅花三弄》改编自古琴曲,《百鸟朝凤》为唢呐改编曲,也是活跃在钢琴演奏中的佳作。作品中保留了唢呐的音色特点,惟妙惟肖地表现出百鸟争鸣的欢快场景。巧妙的利用钢琴的奏法,如波音、颤音、琶音、刮奏等,将鸟鸣声与大自然的生机盎然生动呈现。

对民族器乐曲的改编,难度主要在于保留原曲的意蕴和风格,将作品以钢琴的音响再现,要不失其本身的音乐性格。如《二泉映月》,原为著名二胡独奏曲,其缠绵悲切的旋律配以二胡的演奏形式,使惆怅的音乐情绪深入人心。储望华将其改编为钢琴作品,乐曲中保持了原曲的旋律音高和诉说式的情感特点,结合西方的复调技法,有所创新和突破。

《平湖秋月》,从名字上讲,与《二泉映月》的标题同是“水”与“月”,虽两者风格截然不同,但都属借景抒情的一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依循中国传统的美学原则。《平湖秋月》改编为同名的广东音乐,陈培勋在创作中主要采取移植的手法,除加入1小节半的引子外,原曲的旋律与结构未作变化。作品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在钢琴上构架起微波荡漾的优美画面。

除以上作品,根据民族器乐改编的优秀作品还包括殷承忠的《十面埋伏》、陈培勋的《旱天雷》及黎英海的《阳关三叠》等。

中国钢琴音乐进程百年,无论是独创还是改编而来的作品,都与与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艺术、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对西方钢琴音乐而言,是一种新型的钢琴音乐,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而言,又是一种新的中国音乐。

中国的钢琴艺术正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吸引了更多人的欣赏兴趣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