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年间,山西省歌舞剧院的黄河情结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流行音乐的热潮涌向全国,似乎一夜之间,霹雳舞、太空舞、迪斯科及港台歌曲充斥了中国的大街小巷、城市山村。

“当时我们下乡演出,只要上台唱民歌,观众就往下赶,嘴里喊着‘哈(下)去吧!哈(下)去吧!’当时我们就想,民歌,怎么会在民间遭此冷遇?”山西省歌舞剧院演员们的满腔演出热情遭到重击。

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挑战

“是我们自己的东西不好吗?为什么民族的东西没有人喜欢了?”所有人疑惑了。

在这样的疑问和不甘之下,年,山西省歌舞剧院根据时任文化厅副厅长的鲁克义“打造一台以山西民歌为主的歌舞晚会”的提议,迅速组建起一支歌舞晚会创作组,以“黄河儿女情”为主题,开始着手挖掘脚下这片厚重的文化沃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当时日渐式微的民族歌舞在狂歌劲舞中“杀”出一条新路。

创作组翻阅了几千首民歌资料,从中精选了近30首山西民歌,以“劳动”“爱情”“欢乐”三大部分相衔接,构成了整台晚会的主体骨架。但仅有民间艺术依旧无法吸引年轻人的眼球,他们又奔赴广州学习爵士舞、电声乐等这些最前沿的流行文化,在表演中大胆融入迪斯科等流行舞蹈元素,加入电声乐等现代手法,从而创造了独特的新山西民间歌舞风格。

几个月后,经过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以黄河文化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大型民歌舞蹈《黄河儿女情》刚刚在第五届华北音乐舞蹈节上亮相,便犹如一场温柔的清风细雨,打湿了摇滚盛行时代激烈炽热的舞台,首次露面就震撼了全国。随后十年,山西省歌舞剧院又一鼓作气推出了黄河系列歌舞《黄河一方土》和《黄河水长流》,“黄河三部曲”使当时处于迷茫中的中国歌舞界突然发现了中国民族民间歌舞久违了的诱人魅力,感受到了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年开始,央视春晚接连抛来橄榄枝,《看秧歌》《瞧这群婆姨》《踩鼓点》,选自“黄河三部曲”的歌舞节目以朗朗上口的旋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倾倒了亿万观众。《桃花红杏花白》《想亲亲》《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绣荷包》……这些辨识度极高的山西民歌跟着“黄河三部曲”红遍全国。

图为《黄河水长流》剧照受访者提供

几代艺术家的“黄河”接力

在“黄河三部曲”最为辉煌的十年里,省歌的工作者们也曾想过趁热打铁,把“黄河派歌舞”推广出去。但由于各种原因,黄河系列表演始终不温不火。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剧院优秀编导、演员大量流向国家级艺术院团,直接影响到了剧院的艺术生产和创作,剧院因此一度陷入困境。曾经令所有省歌人骄傲的“黄河三部曲”,此刻却变成了三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山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刘波回忆,为了让剧院更好地生存下去,让“黄河派歌舞”延续光辉,省歌相继推出了《黄河情韵》《舞动黄河》《天下黄河》《九曲黄河》等多部大型歌舞剧。年,省歌曾把《天下黄河》这样富有山西韵味的歌舞表演打造成旅游演出项目。“可惜一是太原没有很多特色项目留住游客,二是当时的旅游演艺项目还不是很成熟,乃至于《天下黄河》演出时甚至出现过演员比观众多的情况。”刘波说,那段时间是剧院最为艰难的时刻。

“谁也不能抱着荣誉活一辈子,更不能失败一次就放弃。”刘波说。省歌怎么办?全院职工展开大讨论。山西省歌舞剧院积极寻求突围,对现有艺术人才进行大练兵,对舞蹈演员实行绩效考核,根据成绩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收入拉开档次。他们还充分发挥离退休艺术家的余热,让这些老艺术家积极参与创作、继续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

年,省歌迎来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春风,剧院领导层开始不断探索市场。探索中,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歌从黄河来——山西经典民歌音乐会》、音诗画《晋善晋美中国梦》、音乐剧《火花》、民族歌剧《三把锁》等优秀剧目一部部推出,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奖项。此外,他们还承担起山西重要文化活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的重任,每年演出数百场。

让“黄河文化”与世界审美接轨

曾经的“黄河派歌舞”以“土美”“丑美”“怪美”为特点,夸张的表情、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展示黄河文化的同时,却也限制了它们走向更广阔世界的脚步。年,山西省歌舞剧院决心突破以往黄河歌舞的抒情叙事特点,打造一部能让全世界观众都看得懂、欣赏得来的精品之作。

本着延续历史文脉,传承黄河歌舞艺术,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山西省歌舞剧院特邀著名艺术家张继钢导演创作与黄河有关的舞蹈作品。张继钢作为曾经《黄河儿女情》的主要编导之一,重回母团,以宏大的视野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充分反映黄河儿女迎接大自然挑战的生命意识、誓死抵御外侵的民族精神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勇往直前的创新追求。以全方位的创新,打造出了舞蹈史诗《黄河》。全剧简化情节,强化情感;淡化地域,强化国际;弱化具象,强化象征,分为《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三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侧重,真正回归了舞蹈本体,给观众带来血脉贲张的、气势恢宏的“沉浸式”情感体验。

图为舞蹈史诗《黄河》剧照安志义摄

在排演《黄河》的过程中,38名演员深入了解了黄河的历史,黄河岸边的风土人情,将这些感受融入舞蹈中。演员刘鹏翔说,“剧中有一个下黄河水的舞蹈动作,排练时导演会让我们思考在水里如何走路、奔跑,一个浪打过来,人的本能反应是什么?我们都是在感受到真实生活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舞蹈。”

省歌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孙河冰说,为了在舞台上造出“活”的黄河,让观众更加深刻体会“黄河”的雄浑壮阔,他们试验了几十种材料,连航空材料都拿来尝试。由于“黄河”在舞台上会以三到四种不同的姿态呈现,每条“黄河”都巨大无比,其中一条仅面积就达到多平方米。而细致到上边一个波纹、旋涡都需要全手工制作。

舞蹈史诗《黄河》演出前夕,当年《黄河儿女情》的老主创们重回母团。“黄河三部曲”主要编导、如今已经77岁的王秀芳感慨,“无论这个楼怎么变、工作在楼里的人怎么变,歌颂黄河的情,不变。”

年9月,历经10个月精心磨砺的舞蹈史诗《黄河》惊艳亮相,一条波澜壮阔、流不息的黄河被以震撼人心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大河翻涌、文明激荡,令观者震撼。首演在年中秋节前后连演3天,近张票早早销售一空。很多当年“黄河三部曲”的观众都赶来观演,想看如今的省歌将怎样表述黄河。

刘波介绍,舞蹈史诗《黄河》是山西省歌舞剧院在完全市场化运作方面的一次大胆的尝试,首演全程采用商业化运营模式,通过独家报道、公交广告、街头LED大屏等进行全方位宣传,采取线上线下同时售票,市场态势良好。今年9月25日至26日,舞蹈史诗《黄河》又参加了黄河流域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展播。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刘波说,黄河流经9省,公里景观各有不同,每个地段也都有不同地域文化。省歌几十年间对黄河文化的挖掘,最初便是基于一场关于文化自信的挑战。他的目标,是未来能带领团队重现黄河歌舞享誉全国的辉煌,向世界打响“山西文化”品牌。

责编:杨晓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