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帽舞舞者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画

“象帽舞”是“农乐舞”最高表现形式,据传说: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为了防止虎、狼等野兽的侵扰,用大象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另一种传说是:古代朝鲜人狩猎时,在猎取野兽后,甩动发髻以示庆贺,久而久之,形成了朝鲜族特有的民族、民俗舞蹈表演形式。甩象帽,属于独特的技巧表演,舞者以颈项的力量频频摇动头部,使所戴象帽的飘带旋转如风,似车轮飞转般在舞者的头顶和身体向前、后、左、右画出各种光辉耀眼的美妙彩环。

甩象帽动作花样繁多,含“平甩象”、“左右甩象”及“立甩象”和“抖露珠象”等。它种类繁多,具体分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尾巴象帽、火花象帽等。“象帽”最早是用葫芦锯成一半,用木材制作成一个上为圆球型、下为圆柱型的柱头,按在葫芦底中心并刷上桐油,再用牛皮制作的绳(象帽棍)绑上窗户纸纸条固定在葫芦顶的“柱头”上,转圈摇头,作大圆型动作,结合杂技形式的舞蹈动作,如钻圈、旋子、扶地翻转身体、上台阶等高难度技巧动作,并辅以手鼓、长鼓、边鼓、以及大锣、小金、洞箫、短笛、朝鲜族锁呐等乐器伴奏,能发挥和表现各种舞蹈技巧,舞蹈欢快舒畅,令人赏心悦目。

年入选“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