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舞蹈种类及特

本文乃作者宝宝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我们谈谈民族舞蹈的数量与分类。在现实生活中,舞蹈的数量是经常变化的,很难有准确的统计。主要原因是新编创的舞蹈节目很多;一些不符合新生活的舞蹈又长时间不露面,几乎在悄悄地走向销声匿迹,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民间祭祀舞。若不是文化旅游中作为民俗来表演,再把它们挖掘出来,恐怕是难得一见的。变化较少的是真正流传于民间的民族舞蹈,它们又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关于舞蹈的分类,要看依据什么原则来划分。按历史阶段,就只能按某个舞产生的时间来分,若按其存在的时间,必然重复,有许多舞蹈产生在古代社会,但至今仍活着。按历史划分的另一个方法,就是依照古代民族与现代民族的笼统概念。目前还流行有“古典舞”、“现代舞”的分类法。

古典舞

按民族成分来划分,那就是55个少数民族有55类不同风格的舞蹈。其中当然也有不少相邻民族共同的难分你我的舞蹈。按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祭祀类、劳动类和生活娱乐类。生活娱乐类如蒙古族的“筷子舞”、“盅碗舞”,蒙古族与哈萨克族的“摔跤舞”,鄂温克族的“篝火舞”,维吾尔族的“盘子舞”,锡伯族的“醉舞”,塔吉克族的“木偶舞”,羌族的“喜事舞”等。也可以按内容的表达分为两种:以抒情为主的是“情绪舞”;以情节见长的是“情节舞”,或称“叙事舞”,哑剧起源于此,舞剧的故事情节当然就更复杂,因而具有独立门类的特色。按表演形式来划分,有单人舞(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有舞台上表演的表演性舞蹈,还有大家都参与的自娱性舞蹈(多在广场或南方民族的火塘旁、鼓楼前举行).

蒙古族的“筷子舞”

按表演者来分,有专业文艺团体或演员演出的,也有纯粹民间百姓业余爱好者演出的。一般较流行的划分法是:情绪舞与情节舞;少数民族舞与汉族民间舞(合称“民间舞”或“民族民间舞)。小编说说少数民族舞蹈的特点。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丰富多彩,所表现出的特点也五光十色,我们这里所说的,仅仅是带有普遍性的特点。民族特点。斯大林说:“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

懂行的人,不用看服饰,只要一看舞蹈动作,一听伴奏的音乐,就知道是哪个民族的。若是没有了特色,也就没有了区别。例如,同样是以牧业为主的藏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藏族舞腿部和脚部动作多,强调踢踏,铿锵有力,步伐豪迈而粗犷;蒙古族舞则以抖肩、揉臂和各种马步步伐为特色,在表现人的同时也表现马的雄姿,有种“人离不开马,马也离不开人”的“马背民族”特点。

民族民间舞

蒙古族舞蹈形态讲究挺胸开怀,身体重心稍向后倾,给人以胸怀万里草原,极目远眺蓝天的舒展美和抒情美。动作潇洒,引而不发,使观者都跃跃然。哈萨克舞则显得敦厚强健,充满力量与热情。又如,同样是稻耕民族,北方的朝鲜族舞蹈肩部下压,臀部收缩,头部稍低,目视斜下方,以拧、倾的舞姿为主,给人以亭亭玉立、柔柔曼舞、端庄娴雅的美感;而南方的傣族舞,最大的形态特点是“三道弯”,即胯、腰、肩向相反方向自然轻柔地扭、斜、偏,灵巧典雅,似行云流水。

同样是西北民族,而且同样受伊斯兰文化的深刻影响,维吾尔族舞的形态是昂头、挺胸、立腰、身体重心稍前倾,眉、眼、颈、腰、手、臂都有热烈而含蓄地表情或灵活多变的动作,给人的感觉是自由奔放、热情洋溢、充满自信、乐观向上。而回族舞蹈则给人以庄重抒情、文雅优美的艺术享受。

蒙古族

民俗特点。民族风俗一般都鲜明地表现在信仰、节日和生活礼仪中。少数民族民间舞中保留着很多祭祀舞、巫舞和反映原始崇拜的舞蹈,如蒙古族的“查玛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锡伯等族的萨满舞,壮族的师公舞、道公舞、假面舞,藏族的“鬼面子舞”,傣族的“魔鬼舞”,羌族的“祭祖舞”,土家族的“茅谷斯舞”,瑶族的“洪门舞”,侗族的“天魂舞”、“巫觋舞”、“侬傩舞”、“傩神舞”、“神庙舞”、“祭祖母舞”,黎族的“赶鬼舞”,高山族的“祭舞”,毛南族、仫佬族的师公舞,等等。

在少数民族节日中,都有相应的乐舞,较突出的是新疆各族、东北朝鲜族和南方少数民族。尤其在青年男女的社交性节日里和喜庆节日里,民族歌舞贯穿始终。在生活礼仪中,很多少数民族有婚礼舞、迎亲舞、丧葬舞、敬酒舞等。有些民族甚至有行路舞、进寨舞、迎客舞,壮族即是。民族舞蹈的民俗特点,也可以说是密切联系生活的实用性特点。

蒙古族的“查玛舞”

群体特点。民族舞的群体特点主要表现在编创、表演、流传等3方面。民间舞产生于民间,基本上没有指名道姓的编创者,它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群众出于表达喜怒哀乐的需要,即兴歌咏之,舞蹈之,有同感者相随之,而后逐渐加工动作,谐调步伐,统一节奏,基本定型,流传开来,日臻完美的。

例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彝族的“跳月”、跳“烟合”、“罗作”,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傣族的“戛光”,景颇族的“目脑纵歌”,苗族的“跳芦笙”,侗族的“踩歌堂”,土家族的“摆手舞”,羌族的“跳沙朗”等等,在节日的舞蹈中,经常可以看到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共舞的壮观景象。群体性在表演中的另一个反映,是舞蹈本身要求舞者的动作必须统一规范,否则就没法跳。例如黎族、壮族的“竹杆舞”,谁跳得不合竹杆开合敌击的节拍,谁就会被竹杆夹住;壮族的“板鞋舞”中,三四人或五六人合套两只长木板“鞋”,若有一人舞步不同于大家,就会绊倒;民族舞中的群舞,其音乐节奏都要求舞者有统一的动律,否则就乱了套,破坏了舞蹈的艺术美。群体性培养了民族的团结精神。

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

地域特点。共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舞蹈艺术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生活在崇山峻岭、莽莽草原的民族,要和寒冬的暴风雪进行搏斗,没有雄鹰般的坚强、牦牛般的耐劳、骏马般的骠悍、烈火般的热情和雷电般的迅捷,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所以生活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帕米尔高原和东北林海及内蒙草原的民族,一般都有顽强不屈、敦厚淳朴、热情豪爽的民族性格;而生活在青山秀水、鸟语花香、风和雨细、四季温暖的环境中的南方许多民族,则更多地表现出外柔内刚、温文尔雅、含蓄细腻的民族性格。

没多大变化的稳定性。除原始的祭祀舞、傩舞和巫舞之外,在集体舞中也表现出这一特点,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国西南地区藏、彝、羌、纳西、普米等族的锅庄舞和左脚舞,现在流行的跳法,和年前河湟地区古羌人的跳法基本相同,连臂踏歌,围圈而舞,以左脚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驱动。证明材料就是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彩陶盆。

参考资料《中国少数民族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