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杯端起来,一二三四嘛干一杯,干一杯哎干一杯……”走进镇巴青水镇,几名身着盛装的苗家阿妹唱着歌,现场倒着苗族米酒,邀请游客喝一碗迎门酒,方得进入苗寨。喝迎门酒是苗族群众对游客表达热情和欢迎的一种特色方式。
除了喝一碗苗族特色的迎门酒,一起跳竹竿舞也是一番体验。“咚,咚,嗒,嗒!”伴着竹竿敲击的音乐之律,几名身着苗族服装的小朋友会跳起竹竿舞以示欢迎。如果有游客欢迎一起跳,或者现场学,她们也会非常热情的带着跳。
一名学习竹竿舞3年的小朋友介绍,即使零基础的游客也是可以跳好竹竿舞的,只要掌握好鼓点和节奏,就可以避免被竹竿伤到脚踝。
长桌宴是苗寨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左边是主人座位,右边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
而酒过三巡,身着盛装的苗家阿妹端着自酿的米酒开始向每位游客敬酒,她们唱着苗寨特有敬酒歌,“请到苗家来,这里是苗寨,没有好菜,只有淡淡的米酒,等着客人来,一杯又一杯哎一杯又一杯.......”苗家姑娘温柔动听的劝酒歌,以相互接力的方式让游客切切实实感受到苗家人的热情,这也就是非常有名的苗家“高山流水”。
走进镇巴苗族文化陈列馆,着身穿苗族服饰的苗族姑娘和手持芦笙演奏的苗族小伙子蜡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苗族长桌宴、服饰、刺绣、生产生活工具等大量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涵盖了苗族迁徙历史、文化传承、生活风俗、饮食习惯等内容,记述了镇巴苗民的起源和发展,展示了该县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青水镇位于镇巴县城西北方,有苗族群众户人,是西北五省最大的苗民聚集地,该镇将苗族人文观光游与自然生态风光游相结合,推出“苗乡村寨特色游”,打造“中国最北最美苗乡”品牌。依托苗乡优势,以苗促旅游、以苗促产业、以苗促脱贫、以苗促增收、以苗促发展。
“自年以来,青水镇年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苗俗文化体验,苗族特色餐饮等旅游产业链已基本成型。”青水镇党委书记王定学在接受陕西网采访时说。
除了青水,苗乡广场、苗乡大道、黑虎楼、枫谷桥等一大批具有浓郁苗族文化的标志性景观工程,也在向游客讲述着这里“苗民之乡”名不虚传。
傍晚,漫步在镇巴苗乡广场上,只见身着五颜六色苗族服饰的少男少女们,手拉着手,围成里外三个大圈,载歌载舞,精湛的表演,不时引来南来北往的行人驻足观赏。
跳舞的队伍中,既有苗族、又有汉族、还有其他民族,既有年轻人,又有老年人,男女老少欢聚一堂,仿佛一家,其乐融融,吸引了许许多多迷恋苗舞的观众。一首首苗歌《我们的家园》《幸福山歌》,一曲曲苗舞音乐《苗乡踏歌》跌宕起伏,让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一首首苗舞苗歌,不仅唱出了苗家人幸福甜蜜的新生活,也舞出了镇巴儿女欣欣向荣的心声和美好的憧憬。
古老而神奇的镇巴,既是西北最大的苗民聚居地,又是中国最北的苗乡。据《镇巴县志》记载,二百多年前,能歌善舞的六姓苗民,抛家带口,从贵州千里迢迢,投奔镇巴荒野定居。起初,他们住山洞,吃野菜,刀耕火种,时常衣不遮体,食不饱肚,过着类似原始人穷困潦倒、苦不堪言的生活。而今,每当游客到镇巴苗乡旅游游玩,纯朴善良的苗家女总会一边唱歌跳舞,一边敬上自家酿制香喷喷的包谷酒,任凭游客食饱、饮足、赏够、欢心愉悦而归。
苗族特色的旅游也正借着全县全域旅游蓬勃发展的势头走向新时代,走向新未来。
作者/来源:掌说汉中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