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民族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组成部分,是人

各个民族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体现形式之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各个民族的舞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人文精神的体现形式之一。蒙古舞和傣族舞是中国民族舞蹈中比较有特色的舞蹈类型。

蒙古族舞蹈是蒙古族文化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步伐独特、动律优美,是蒙古族人们智慧、情感和精神的结合。傣族舞蹈的表演技巧、动作特色、肢体语言运用等是傣族文化内涵、文化特征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蒙古族舞蹈和傣族舞蹈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舞蹈的丰富性,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蒙古族舞:

蒙古族主要居住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吉林等省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在蒙古族众多文化中,舞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6世纪后,蒙古族舞蹈从喇嘛教和萨满教的宗教仪式活动中发展起来。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岩画、乌兰察布岩画中,都真实的反应了蒙古族的原始舞蹈形态。

蒙古族舞蹈经历了一个由自然生活到宗教信仰再到节令娱乐的发展过程。民族舞蹈的起源往往离不开民族生活,蒙古族的劳动方式是游牧狩猎,加上他们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其民族舞蹈多与骑马打猎有关,舞蹈动作也多与马、鹿、山羊、鹰等动物有关。萨满教是蒙古族的原始信仰,早期受萨满教宗教活动影响较多,古代蒙古族无论大事小情往往要举行祭拜天地、献牲畜、跳祭祀舞等活动。

祭祀舞蹈佩戴牛神、鹿神等面具,程序规范而严谨,有情景和人物,表现手法多样。早期有“招福致祥”的祭祀活动,往往是战争得胜或丰收后向神灵表达谢意。“绕树而舞”是早期的另一种祭祀活动,这源于对树木崇拜。蒙古族有名的“那达慕大会”就是由祭敖包、祭圣树演变而来。

舞蹈发展到最后则演变成娱乐舞蹈,这经历了从“娱神”到“神人相娱”再到“娱人”的过程。自“娱人”起,蒙古族舞蹈抛开鬼神,超越宗教崇拜,向着10第二章中华才艺之民族舞的教学实用的、世俗的、情感的、民族的舞蹈方向发展,这是其向成熟发展的标志。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蒙古族舞蹈,节奏鲜明,舞步轻快,在挥手和跳跃中体现着蒙古族人豪爽、热情、粗犷的性格和气质,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

(二)傣族舞: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邻水而居,因此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人们往往用“水一样的民族”来描述傣族人的性格,这在傣族的舞蹈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傣族舞蹈历史悠久。

傣族舞蹈式样丰富、流行面广且各有各的特点。大多数傣族舞蹈婀娜多姿、节奏舒缓,也有一些轻快明朗。其代表性舞蹈可分为三类:祭祀性舞蹈、表演性舞蹈和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是在祭祀活动时以鼓为伴奏乐器,一人舞于台上,群众舞于台下的舞蹈。这种舞蹈主要是和着节奏参与,没有固定形式,只求情绪高亢,庄重而热烈。

孔雀舞是所有傣族表演性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传统的孔雀舞用象脚鼓、镲等乐器来伴奏,舞姿模仿孔雀的各种姿态,程序固定,步伐严格。傣族的孔雀舞各地跳法不同,表演者因各自不同的技艺特长而形成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孔雀舞,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歌剧舞表演。

自娱性舞蹈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象脚鼓舞和嘎光是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象脚鼓舞是自娱性兼表演性的男性舞蹈,象脚鼓分长象脚鼓、中象脚鼓和小象脚鼓,其舞蹈也有不同之处;嘎光是傣族最古老的舞蹈,也是民间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逢年节喜庆时,男女老少不分场地的载歌载舞。

除这三大类代表性舞蹈,傣族还有一类武术性舞蹈,其产生年代久远,是将舞弄刀、枪、棍和拳的技能、套路融入,表演时用鼓进行伴奏,最终发展成武术性的舞蹈。傣族人擅于吸收其他文化中的精华,并将其融入本族文化,经过累积与沉淀,形成了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式样丰富的特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