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从乡野民间舞向五湖四海的狮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1003/4487592.html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刘通

啃尾、舔毛、掏耳……一连串模仿动作一气呵成,两只“狮子”如同可爱的大猫,与景区的游客一同亲昵地玩耍。在传统文化观念中,狮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春节舞狮也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迎春艺术表演形式。

大年初一,天色尚未全明,商凯芳便已带领舞狮团队启程前往百公里外的白石山景区。“别人放假,我们开工,越到春节我们就越忙活。”国家级非遗项目“徐水舞狮”传承人商凯芳介绍,近年来,舞狮团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演出场次从原来的一年五六十场增加到了如今的两百多场次。舞狮团的市场化运营,不仅带动了乡亲们就业,更为狮舞文化传播压实了基础。

历久弥新“狮子舞”

非遗项目焕发新活力

舞狮又称“狮子舞”或“狮子会”,是用步伐走位,手臂支撑舞动狮头,二人配合的一种表演形式。在徐水南北里村,狮子舞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年,徐水舞狮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狮动作有文狮、舞狮之分,文狮以模仿为主,基本动作包括啃尾、啃爪、舔毛、掏耳,武狮则突出表现狮子的威武与勇猛,踩梅花桩、空翻、托举、狮子滚绣球等是最为常见的武狮动作。“民国时期的老艺人,为了招徕路人,会采用踩十几层高桌的惊险动作。”商凯芳说,“新中国成立后,狮子舞融合了舞蹈、杂技、武术动作,更讲求巧与美的结合,相继推出了狮子慢甩尾、快甩尾、高空后空翻等动作。”

除了舞狮动作的推陈出新,徐水舞狮的演出场所也经历了乡野山间到景区、礼堂的转变。20多年前,狮子舞在南北里村基本以半业余的状态生存,甚至一度处于“解散”的边缘。九十年代,很多舞狮主力演员因为生活所迫,纷纷奔赴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谋生计,舞狮团只剩下商凯芳和演艺水平刚刚成熟的几名演员。在请示村委后,商凯芳主动挑起培养青年演员的重任,白天做杂工、帮父亲干农活,晚上睡觉前则抓紧时间训练,舞狮团逐渐由最初的几个人扩展到几十人轮流习练,村里冷清的会场也慢慢热闹了起来。

“年,我们开始市场化运作,逐渐发展成艺术团、公司,一年的演出场次已经可以维持在多场左右。”商凯芳介绍,现在演出范围辐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青海等多个省市,甚至还会走出国门。“印象最深刻的是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各大体育场馆的演出,我们分别去了鸟巢、水立方、水上公园,把舞狮文化展示给了世界各国的朋友。”

商凯芳携舞狮团参加希腊帕特雷市狂欢节

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实现狮舞艺术良性循环

商凯芳是南北里商氏舞狮世家第四代传人,受家庭影响,自幼习练舞狮。“从小就和前辈们一起走南闯北,参加过几次国家大型演出活动,让我越来越喜欢耍狮子,也渐渐有了一种责任感。”商凯芳说,“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孩子,因为会耍狮子,去过天安门,去看了大海,打开了眼界,这促使我萌生了传承好舞狮文化的想法。”

商凯芳自家小院改建的训练厅

为传承好舞狮文化,商凯芳把自家小院改建成了训练厅。“小时候因为条件有限,我们只能在村里的土地上练狮子,卫生和安全条件都不太好。”商凯芳说,“现在条件好了,训练环境自然也要完善。”

为了便于教学,在传统的面传心授之外,商凯芳还将狮舞动作进行理论分析,形成文字,拍摄成完整的动作视频。此外还积极与省内高校交流,从社会与学校两个层面,做好舞狮文化传承。

“传承舞狮文化,不能够脱离市场。”商凯芳表示,自从年开始市场化运作舞狮团后,团队专业化水平愈加成熟,也带动了当地年轻人就业。“演出场次和舞狮表演收入的增加,带动了我们周边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参与进来,狮舞艺术得以良性循环。”

00:15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