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生生不息爱国情

澳门是一个极富爱国传统的地方。抗战时期,澳门同胞誓与祖国人民共赴国难;新中国成立后,澳门同胞始终与祖国心连心;回到祖国怀抱后,与祖国共享繁荣富强伟大荣光,澳门的命运始终与祖国紧密相连,浓浓的家国情怀始终萦绕在一代又一代澳门人的心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没有祖国的人,就是没有根的大树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手稿。

年11月24日,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澳门冼星海纪念馆正式向公众开放,展出冼星海生平珍贵手稿及遗物,其中就包括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极大地鼓舞了民族士气的《黄河大合唱》手稿真迹。

澳门特区文化局局长穆欣欣觉得,每一个展品都凝聚了“澳门之子”冼星海的个人魅力,尤其是他对家与国的情感。

年,冼星海出生于澳门一个贫困的渔民家庭。星夜的大海,便是他名字的来源。父亲在冼星海出生前就去世了,母亲靠做佣工将他拉扯大。为求生计,冼星海在六七岁时随母亲漂泊到了新加坡。10年后回国的冼星海因交不起学费而入了广州的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所办的义学,参加了学校的管乐队。此时的他已经表现出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之后,他先后进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并于年赴巴黎勤工俭学。

抗战爆发后的年夏,冼星海谢绝了巴黎音乐学院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创作了《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随演出剧团赴各地进行巡回演出,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所到之处都响彻着他创作的救亡歌曲。年,冼星海又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的一年半,是他创作的巅峰期,《黄河大合唱》便诞生于此。

年,冼星海秘密接受任务,化名黄训,前往莫斯科为电影《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配乐等工作,但不想苏联卫国战争爆发,电影胶卷被紧急送往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冼星海一同前去。运输过程中,战火炸毁了胶片,冼星海被迫孤身一人留在阿拉木图。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得到了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及其姐姐达娜什的帮助,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哈萨克斯坦,冼星海又创作了《阿曼盖尔德》,讲述哈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

中哈合拍的电影《音乐家》,讲述了冼星海生命最后5年的故事。影片中冼星海说:“没有祖国的人,就是没有根的大树。”事实上,冼星海在异国他乡创作的每一个音符,都寄托着对祖国的思念。5年之中,冼星海与祖国最近的距离,是他站在玛坎其的中哈边境线,向对面眺望。在国外,冼星海重新修改了《黄河大合唱》,并将这首交响曲搬上哈萨克斯坦的舞台,以此来倾诉他对祖国和家人连绵不绝的思念,他说:“我坚信她在遥远的地方,一定能听到。”

年10月,冼星海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医院病逝。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为冼星海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为他题写了挽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不论过去多少年,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头都奔涌着黄河的“巨浪”,这振奋人心的旋律,还将继续响彻新时代。

五星红旗堂堂正正地升起在澳门的上空

年10月1日,五星红旗在濠江中学升起。

12月16日,星期一,早上,澳门濠江中学举行例行升旗仪式。升旗队迈着庄严的步伐走向旗杆,升旗手有力挥舞起国旗,全体师生肃立,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并齐唱国歌,鲜艳的五星红旗缓缓升起……

今年6月1日,澳门特别行政区制定的《关于使用国旗、国徽、区旗、区徽及奏唱国歌的具体规定》正式生效,升挂国旗活动在全澳门学校也基本实现全覆盖。而在这一行政法规颁布之前,周一升国旗,已是濠江中学坚持了70年的仪式。70年前,第一个在濠江中学升起国旗,也是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的人便是濠江中学的老校长——杜岚。

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坡的杜岚在学生时代就投身革命。年,杜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被捕入狱,被关押在南京宪兵司令部,因此结识来自广东中山的爱国青年黄晓生,两人结婚后辗转来到澳门,一边继续革命,一边教书育人。年,杜岚担任濠江中学校长。

身在澳门的杜岚一直心系祖国。年9月30日,随着开国大典的临近,杜岚买来了红布和黄布,按照她通过报纸得知的新中国国旗图案,连夜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因为当时的澳门在葡萄牙殖民统治下,五星红旗是按行政区域限额分配,与澳门联系最密切的中山县也只配发了三面。无法获得五星红旗,她只能自己动手缝制,这样第二天,也就是10月1日,她就能带领师生们升国旗了。

10月1日,杜岚带着收音机早早地到了学校。下午3点,当天安门响起的雄壮国歌声从收音机传出时,由杜岚亲手缝制的五星红旗在师生们的凝视下缓缓升起。濠江中学的师生们用这种方式,遥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不过马上麻烦就来了。杜岚被澳葡政府的相关人员“请”到了警察局。对方质问她:“为什么要升中国的国旗?”杜岚则坚定地回答:“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自己的国家成立了,为什么不能升自己的国旗呢?”对方自觉理亏,便允许他们升一天的旗。但在全体师生的坚持下,五星红旗依然在澳门的上空高高飘扬了整整三天。这一事件当时震惊海内外。从此以后,每逢周一、校庆和十一国庆日,濠江中学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杜岚校长的爱国情和胆识,直到今天也依然深受全体师生的敬仰。

爱国,始终贯穿杜岚做教育的始终。新中国成立后,杜岚组织濠江中学的师生们募集了大批胶鞋、毛巾和衣服等物资,突破澳葡当局的阻挡,和众多澳门爱国社团、学校、医院等机构一起,赴中山慰问南下的解放军。回归之前,杜岚积极争取澳门爱国人士的支持,努力壮大濠江中学,在她所推行的教育中,爱国是和学生的未来连在一起的。年,杜岚从内地请来优秀教师,率先在濠江中学推广普通话。澳门回归当天,濠江中学热闹非凡,全校多名师生夹道欢迎驻澳部队进城,学校还组织了人的腰鼓队和舞蹈队,敲锣打鼓地迎接威武之师。已是87岁高龄的杜岚更是欣喜不已。平时拄着拐杖走路的她,兴奋得把拐杖放到了一旁,到升旗台上亲自拉动升国旗的绳子。她这么激动,是因为“终于可以让五星红旗堂堂正正地升起在澳门的上空”。

年,接过杜岚“接力棒”的尤端阳成为濠江中学校长。一直以来,他牢记“爱国爱澳”的办学宗旨,牢记教育是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让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为此,学校逐步更换教材,大量引入内地教材,推进教学改革,其中历史教材早已沿用人教版,让学生树立更正确的历史观。

回归让手信业再次兴旺,有责任将澳门味道传承下去

正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澳门人家》,聚焦澳门三湾斜街上的百年老店“梁记饼店”,讲述了“永葆中国心”的梁家三代人如何将“梁记饼店”发扬为“澳门良心”的故事,由此折射出澳门回归祖国前后的发展变迁。“梁记饼店”并非编剧凭空想象,而是主创团队几乎走遍澳门大街小巷后,挖掘出的最具澳门风味的元素。

葡式蛋挞、杏仁饼、老婆饼等精美饼食被澳门人统称为手信,不仅是最具澳门风味的美食,更承载了独特的澳门文化风情和外来游客对远方亲友的牵挂与祝福。

从日渐没落到蓬勃发展,澳门的手信业在过去20年里经历了“华丽转身”。黄若礼是已有80多年历史的咀香园饼家第三代传人,他亲身见证了这一转变。

年,黄若礼的祖父在澳门清平直街20号开设了第一间咀香园饼家,专做饼类零售。很小的时候,黄若礼就开始在店里帮忙,把刚烤出来的杏仁饼打包。

当时管治澳门的葡萄牙已日渐衰落,澳门发展缓慢。黄若礼家的饼店平时几乎没什么顾客,只有等到周五放工后,香港人过来才有生意。

年,在美国主修会计的黄若礼学成回到澳门。年,黄若礼的父亲在新马路购置物业,开设了第一家分店。彼时黄若礼已经在咀香园工作4年,他在新店首先推广会计核算的计算机化,精确计算每种点心的生产成本,并逐渐引入现代管理理念。但由于回归前澳葡当局管治不力,社会治安混乱,新店的经营惨淡。

年澳门回归祖国,治安大为改善。年内地游客赴港澳个人游开放,特区政府开始大力推动旅游业。就这样,手信业在大家都认为已成“夕阳产业”的时候,却因回归又兴旺起来。在回归后的20年里,咀香园饼家在澳门遍地开花,现已拓展至15家分店,而此前,咀香园从一家店发展到两家店用了60多年。

现在,咀香园超过七成的顾客都来自内地,而咀香园多名员工里,也有一半来自内地,员工之间的合作非常融洽,很少能感觉到本地人和内地人之分。

一直以来,黄若礼也非常注重澳门形象推广。在咀香园的广告片、杂志广告、宣传物料中,对澳门旅游和文化的推广几乎占到了一半时段和篇幅。

年,黄若礼从时任澳门特区行政长官的何厚铧手里接过“2年度澳门旅游功绩勋章”,这是澳门手信业第一次获此殊荣。

年,澳门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称号,澳门的本土糕点功不可没。

“澳门是我们的根”。在黄若礼看来,澳门回归以后最大的收益就是澳门稳定的发展,这是对他们自己和澳门经济最重要的元素。因此,作为本土企业,他们有责任将澳门的味道继续传承下去。

只要收到呼唤,我们都会站出来,再唱一次这首歌

当年《七子之歌》的几位合唱团成员,重聚大三巴牌坊前,再次唱响《七子之歌》。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年12月1日,央视新闻在微博发布了一则视频:年澳门回归时演唱《七子之歌》的几位合唱团成员,重聚大三巴牌坊前,再次唱响《七子之歌》,祝福祖国、祝福澳门。熟悉的旋律一响起,无数人瞬间泪目。

发起这场重聚的人,是《七子之歌》的新一代传唱人龙紫岚。这位11岁的小朋友,通过广播向合唱团成员们发出邀请,重聚大三巴,再度唱响当年的“赤子之心”。

《七子之歌》是近代著名文学家、诗人闻一多创作的组诗作品。闻一多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香港、澳门等7块被外国列强强占的土地比作母亲被夺走的7个孩子,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进而“激励同胞,振兴中华”。

年,在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总编导李凯的推荐下,该组诗的澳门篇由知名作曲家李海鹰谱成歌曲《七子之歌》,随着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响彻大江南北。

作为新一代传唱人,龙紫岚已经在很多节目中演唱过《七子之歌》,每次唱到“我要回来,母亲”时,她就会觉得特别激动,“因为就像要回到母亲的怀抱”。这次能和当年合唱团的哥哥姐姐们一起演唱,她更是开心不已,“我小时候就听过容韵琳姐姐演唱的版本,觉得特别好”。

而当年合唱团的小学生们,如今有的已是澳门各行业的中坚,有的已经搬到了内地居住,还有的正身处世界各地。但在澳门回归2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他们依旧准时出现在了大三巴牌坊前。

“二十年过去了,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在做些什么,只要收到呼唤,我们都会站出来,再唱一次这首歌”。

容韵琳是当年合唱《七子之歌》时的领唱。因受邀登台年央视春晚,那时还不满9岁的澳门女孩便与这首歌紧紧联系在一起,经常会受邀在不同的场合演唱《七子之歌》。容韵琳一直把能代表澳门、代表祖国唱《七子之歌》,当作一辈子的荣誉和骄傲。

而当年合唱团的成员之一李君慧,作为土生土长的澳门人,更是感受、见证了回归后的澳门在20年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发展迅速,澳门人民更是过上了太平、安定、富足的幸福生活。(壹念)

多姿多彩的澳门民俗

澳门的民间习俗除了最为热闹和隆重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外,还有哪些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呢?

土地诞

诞期为农历二月初二。澳门民众信仰土地神的风气很盛,不但众多商号、民居安置土地神的塑像,还有多座土地庙。以前,每逢诞期,善男信女除了在家供奉外,还在舞狮随行下,成群结队地前往土地庙祭祀。现时,贺诞最隆重的是居住在雀仔园一带的街坊,他们用金猪酬神、请戏班上演神功戏,或者举办粤曲演唱晚会等。

北帝诞

诞期在农历三月初三,北帝又称玄武大帝,传说他统管北方,又是水神。昔日,氹仔岛上大部分是渔民,他们对掌管水族的北帝尤其崇拜,所以在当地修建了北帝庙,它是全澳唯一供奉北帝的庙宇。庆贺北帝诞的传统延续到今天,这里的居民每逢诞期都会在庙前举行盛大的贺诞活动。

娘妈诞

诞期在农历三月廿三。娘妈又称天后、妈祖。据说“澳门”这个名字源于这位女神。有一次渔民在中国南海捕鱼,突然刮起狂风雷暴,最后,由娘妈幻化成少女并平息了风暴,使人们脱离危险,平安抵达海镜港。渔民们就在他们上岸的地方兴建了一座庙宇“妈祖阁”来供奉娘妈。时至今日,娘妈是最受澳门居民尊敬的天神之一,“妈祖信俗”更已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醉龙节

醉龙节在农历四月初八,是澳门鲜鱼行独有的一项民间传统节庆活动。渔业人士每年都举行独有的醉龙醒狮大会庆祝。据传说之一,数百年前,香山县(今中山市)境内瘟疫横行,乡民路过河边时,河中突然跃出一条巨蛇,遭乡民砍断后血染河水。乡民喝了河水后就康复了,大家相信巨蛇是龙的化身,便创出舞醉龙以志纪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