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学步学的是什么带你了解古城邯郸的

白斑医院排名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partment/

公元前年,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邯郸市,它的王公大殿里赵武灵王正在举行早朝。这天早朝的时候赵武灵王特意地一改往日宽衣大袖的袍服的装束,穿上了一身短袖窄衣的一身胡服,神采奕奕地坐在王宫大殿的坐榻上,接受群臣的朝贺。朝贺结束之后,文武大臣文东武西,有序地站列。赵武灵王这时候用眼睛向群臣扫了一眼,结果不禁皱起了眉头。为什么呢?就在昨天,赵武灵王刚刚向全国下达了“胡服骑射”的法令。规定无论贵贱,不分男女,一律改穿胡服。男子要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本领。为了起到带头的作用,赵武灵王规定从自身做起,要求大臣们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都要该穿胡服,结果除了他极个别亲近的大臣,比如说像肥义,楼缓之外,其他绝大多数的大臣仍然一身袍服的装束,很明显和赵武灵王唱起了对台戏。那么赵武灵王为什么要在赵国推行胡服骑射的法令呢?同时大臣们为什么又要反对胡服骑射改革的法令呢?我们要从当时赵国所面临的形势说起。

赵国在公元前年的时候,因为三家分晋,韩,赵,魏从晋国分离出来三个诸侯国。一开始的时候赵国的都城在今天山西的太原,后来在公元前的年的时候,赵国把都城迁到了邯郸,迁都邯郸赵国当时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方面,邯郸这个地方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汉书·地理志》中记载:

邯郸北通燕,涿,南有郑,卫。漳河之间有一都会也。

黄河当时的流向和今天不一样,它在今天邯郸的东南部,自西南向东北流过,所以邯郸离黄河也比较近,所以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第二个方面的考虑是因为邯郸这个地方有利于向中原争霸。邯郸属于广义的大中原,在今天我们中原地区建设的时候,邯郸也属于这样的一个区域,所以邯郸属于传统上的中原地区,中原自古为逐鹿之地,要想称霸中原就需要在这个地方获得桥头堡。所以迁都邯郸还有利于赵国向中原建立自己的霸业。到了公元前年,十五岁的赵雍继位,这就是后来的赵武灵王,这个时候赵国建都邯郸已经六十年了。然而赵国不仅没有实现称霸中原的目的,反而却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了。有这么严重吗?我们分析一下,当时赵武灵王继位时赵国面临的形势。

赵国的西边是秦国,秦国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间任用商鞅变法,奖励军工,奖励耕织,使秦国迅速地强大起来,所以秦国不断派军队蚕食赵国西部的边境。在赵国的南部是魏国,魏国在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变法改革,所以它也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霸主。在公元前的年的时候,魏国派大军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当时赵武灵王的爷爷赵成侯无力抵抗,仓皇地逃出了邯郸城。邯郸被魏国的军队拿下了,后来赵成侯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和孙膑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才迫使魏军从邯郸撤军,赵成侯在逃出邯郸两年之后才重新返回邯郸,这一次赵国差一点就被魏国灭亡了。赵国的东边是燕国和齐国,虽然有时候齐国也围魏救赵,但是大部分情况下燕国和齐国都是赵国的对头,相互攻伐得多,和平相处得少。最令赵国头疼的还是它北部的边境,在它的西北面有一个游牧民族林胡,在它的正北面有两个游牧民族,一个是东胡,一个是楼烦。东胡,楼烦和林胡合称为“三胡”,他们是马背上的民族,经常依靠强大的骑兵骚扰赵国北部的边境,使赵国的边民苦不堪言。所以赵国面临着四面楚歌的这样一种境地。

就在赵武灵王继位的时候还有一件事情也对赵武灵王带来了非常大的刺激。什么刺激呢?当时秦国,魏国,齐国,燕国和南方的楚国五个诸侯国以吊唁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去世和祝贺赵武灵王新君继位为名,各自带了一万大军陈兵赵国的边境,大有一口要吞掉赵国的气势。好在赵武灵王沉着应对,才暂时度过了危机。所以我们说赵武灵王继位时的赵国就犹如在大海中的一页扁舟,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这时候的赵国要么在改革中获得新生,要么就在衰微中走向灭亡,形势十分地危急。

赵武灵王虽然年轻,他也深知这个道理。但是认知到改革的必要性,这是改革的第一步,如何进行改革,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改革道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当时中原地区农耕比较发达,所以老百姓喜欢穿大袖长袍,这个服装穿起来非常舒适方便。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平时骑马射箭,所以在服装上喜欢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裤,腰系皮带,脚蹬长靴,看起来非常简捷,便利。服装的方式又决定了战争的方式,所以在中原各诸侯国他们的军队都是以穿着重甲的步兵和战车组成的车兵为主,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则是这种骑马射箭的军队为主。两相比较,中原地区的军队虽然气势比较宏大,但是行动比较迟缓,特别不利于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作战,而游牧民族骑兵他们机动灵活,飘忽不定,特别适合长距离的奔袭和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作战。赵武灵王从小就耳濡目染北方游牧民族的这样的一种骑马射箭的这样的本领,所以在他的脑海里面就逐渐清晰地展现出了一副蓝图,那就是“胡服骑射”。

任何一项改革在历史上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胡服骑射的改革法令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如果大臣们都想不通,那么在老百姓中间怎么能够顺利推行呢?不过要这样做对改革者来讲既是对改革者智慧的一种考验,同时也是对改革者耐心的一种考量。实践证明,赵武灵王勇敢地面对了这种考研和考量,所以接下来他重点做了两个特殊人物的工作。第一个特殊人物是公子成,也就是赵成。这个人地位很特殊,他是赵武灵王的亲叔叔,是朝中的重臣,在朝廷上有着很深的根基。当赵武灵王颁布胡服骑射的法令的时候,他是个保守派,反对这项改革。于是在赵武灵王颁布法令的第二天,他就称病不朝,实际上是从行动上抵制这个改革的法令。赵武灵王首先排了身边的一个近臣叫王緤来到了赵成的家里想试探一下赵成的真实态度。于是赵成就在家里接见了王緤,仍然穿着宽衣大袖的长袍,然后对王緤毫不隐瞒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们中原地区是文明比较发达的一个地区,是礼仪之邦,从来都是游牧民族向我们学习: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

这是与传统不相符的,是违背人心的,是推行不下去的。所以从这句话里面就可以反应出来赵成是公然反对胡服骑射改革的。王緤是回去之后,就把公子成的态度原原本本地告诉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于是就知道了赵成的态度。然后第二天带着一身事先准备好的胡服来到了赵成的家里,与他的这位叔叔进行了面对面的交心交谈。赵武灵王告诉他的叔叔,他说服装最主要的功能是实用和便利,并不能说改变了服装的形式就改变了传统,这是两码事。而且我们赵国自从迁都邯郸以来国势日渐衰微,周边各诸侯国都不断欺负我们,叔叔您也老臣了,您难道看不到这一种局势吗?您难道对赵国这种衰微的国势无动于衷吗?面临这样的国情,我们赵国除了改革还有别的办法吗?还有别的出路吗?但是叔叔您一方面不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作为老臣还带头反对这项改革,我真为您的态度红脸和痛心。赵武灵王这段话句句入理,丝丝入情,深深地打动了公子成,公子成赶快跪到地下磕头,说我没有体谅到大王的这种良苦用心。您要富国强兵,我怎么能够这样糊涂呢?我怎么能够这样反对呢?于是愉快地诚恳地接受了赵武灵王带来的那套胡服,第二天就穿着胡服上朝了。赵成这个态度的转变影响了一大批朝臣,也跟着穿上了胡服。

不过仍然有几个顽固派,其中有一个代表就是赵俊。在过了六七天之后,仍然穿着宽衣大袖的长袍上朝,非常刺眼。对此,赵武灵王看在眼里,同时也必须亲自做这个人的工作。赵俊也是属于赵室的宗族老臣,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个人脾气暴躁,性情耿直,从他抵制胡服骑射改革的行为上就反映出来了。赵武灵王也知道,所以有一天下朝之后又亲自屈尊来到了赵俊的家里。赵俊没有想到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拜访,赵武灵王对赵俊说了一段什么话呢?他说一个家庭如果孩子不听家长的,那这个家庭就不会和睦。一个国家如果说臣子都不听君主的,那这个国家也不会兴旺发达。您作为臣子知法犯法,我本来是可以惩罚您的,但是看在您是老臣的分儿上,我暂且饶过您这次,下不为例。我们比较一下,赵武灵王当时对赵成是什么态度,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赵俊又是一种什么态度呢?恩威并用,软中带硬。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说明赵武灵王是非常灵活,也非常有智慧。这样胡服改革的法令就从王宫推行到了整个邯郸,又从邯郸顺利地推行到了全国。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很多人都很熟悉,它在今天的意思是什么呢?盲目模仿别人到后来的时候结果没有模仿成,反而丢掉了最基本的自己原有的技能,所以它成了一个盲目模仿的代名词。但是我认为邯郸学步它原始的意义并非如此,这成语典故它来自于《庄子》里面的一段记载。在《庄子》的《秋水》里面记载了这样一段话,两个人在那儿谈话,谈话的时候一个人告诉另外一个人,他说:

且子独不闻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我们前面解释的“邯郸学步”这个典故的意义,主要是来源于这样一句话,但是你仔细追究这句话,我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解释。第一个问题,这个寿陵余子为什么要到邯郸去学行?寿陵是燕国的城邑,燕国的都城在蓟,也就是今天的北京。这个寿陵的少年,为什么不到蓟城去学行偏偏要跑到邯郸来呢?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这个“行”和“步”到底是什么?在一般的解释里面说这个“行”和“步”就是走路的姿势,走路谁不会,哪个人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寿陵余子偏偏千里迢迢要跑到邯郸去学走路的姿势呢?这是两个问题,很明显,要想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还必须回到胡服骑射以后的邯郸城的城市变化上面。

胡服骑射给赵国带来了相对安定的政治,军事,这样的一个局面,所以就使赵国都城邯郸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因为它位于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同时它又位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这种枢纽地带,所以在这个地方聚集了大量的商人来经商。有一个人我们大家非常熟悉就是吕不韦,他本来是卫国人,也是看重了邯郸这个地方的区位,所以后来就在邯郸这个地方经商,成了一个巨富。商业的繁荣,流动人口的增加又使邯郸城的服务业得到了发展,同时又对邯郸城的城市娱乐文化带来了很深厚的影响,这种影响史书中有记载,说邯郸当时的男子和女子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不同的这种风气:

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子则鸣鼓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

在很多诸侯国都有赵国的女子,在“奇货可居”这个典故里面,就曾经提到吕不韦认识的那个赵姬,这个赵姬就是邯郸人。她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秦始皇的母亲,她后来就做了秦国的王后。这样的女子很多,而在这句话里面这个“跕屣”很特殊,它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在当时邯郸流行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踮起脚尖原地旋转,很像后来的游牧民族的胡旋舞和胡腾舞,同时跟现在的芭蕾舞又非常相近,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邯郸城成为一种时尚流行的舞蹈形式。不仅女子非常喜欢,男子也很喜欢。说到这里,我们就联系到那位“寿陵余子”,其实根据种种史料我们来推测,那位“寿陵余子”来邯郸学习的就是这样一种流行的舞蹈形式,这种跕屣舞。因为这种跕屣舞步技术难度系数高,动作相对比较难学,而这位寿陵少年自己下的功夫又不够,所以半途而废,不仅没有学会这种舞步,反而把自己原有的那点舞蹈的基础也丢掉了,所以只好空手而归。

这种跕屣舞为什么在邯郸流行呢?这也和胡服骑射有关系。胡服骑射之后,北方的“三胡”有大量的游牧民族就移民到了邯郸城,他们来了之后也把他们的风俗习惯包括舞蹈形式带到了邯郸,而这种跕屣舞就是由他们带到邯郸城的。所以我们说它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融合产物,而这位寿陵少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时尚的,比较追求时髦的一个少年。“邯郸学步”最初的意思应该是追求时尚,演变到后来就变成了盲目模仿的意思。从“邯郸学步”这个成语里面,我们还可以归纳出来邯郸这座城市为什么会形成“成语之都”这样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把邯郸城的成语典故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受到这种商业娱乐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典型的就是“邯郸学步”和“奇货可居。第二类,是受当时的政治军事斗争这样的一种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成语典故,比如说在赵国的大将廉颇和赵国的上卿蔺相如之间发生的故事留下了很多成语典故,像”完璧归赵“,”三寸之舌“,”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等。还有第三类是在战国之后历史影响下形成的成语典故,比如到了秦朝末年的时候,项羽刘邦起义,项羽曾经在这里演绎了一场”破釜沉舟“的英雄壮举。到了唐朝卢生曾经在邯郸这里做了一场使自己一夜暴富的所谓”黄粱美梦“所欲我们说邯郸这个地方大量的文化典故后来成了赵文化的基础,但是归根结底我们追根溯源这些成语典故都深深地打上了”胡服骑射“的文化印记。

在“胡服骑射”之后,中原王朝主动向异族学习的运动还有三次,从中都可以看到“胡服骑射”的影子。我们先说第一次运动,是在汉代西汉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当时汉朝北方耳朵游牧民族是匈奴,在汉朝建立的时候,也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欺凌。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组建了强大的骑兵,他派他的大将卫青和霍去病打败了北方的匈奴,然后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打通之后,我们中原的丝绸,瓷器,铁器还有其他的手工艺品传到了西域,同时西域地区的葡萄,胡萝卜,石榴等植物还有天马,狮子等等动物输入到内地,对于中国的饮食,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次类似于胡服骑射的这种改革运动发生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当时的唐朝北方的游牧民族是突厥,一开始的时候也对唐朝构成了威胁。唐太宗的时候派大将军李靖,李勣打败了北方的突厥,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在这种背景下,中原地区的丝绸,茶叶还有唐代的建筑,科技,诗歌,文化等等输入到了西域地区。同时西域地区的音乐,舞蹈,绘画,宗教等等输入到了中原地区。在当时的长安城和洛阳城,胡风盛行,有很多的诗歌都对其中有明确的记载。元稹是当朝著名的诗人,他曾经这样记载道: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无论在汉,无论在唐,虽然说当时他们面对的游牧民族改变了,不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期的“三胡”,这个时候变成了匈奴,变成了突厥,变成了西域各族。但是在汉唐时期照样像胡服骑射那样主动地向异族学习,这种学习就使汉唐的文化汲取了新鲜的营养,丰富了汉唐文化这样的一个大的基础,奠定了汉唐盛世的一个局面。

在汉唐之后,第三次类似于胡服骑射的这种改革运动发生在一百年以前,它最主要的标志是一个口号,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口号的背景是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晚晴通商的大门,晚晴和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所以有大量的仁人志士认识到了国家的危局。有一个思想家叫魏源,他就提出了这样的一句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要主动地学习夷,也就是西方工业文明那些国家,学习他们的坚船利炮的科技,学成了以后我们再反过来保卫我们自己的国家。当然很遗憾,当时魏源他们那一代人并没有意识到仅仅学习它们先进的科技,而不学习他们的制度文明是不能彻底改变当时晚晴的政治军事局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中国才重新融入到工业文明里面,同时重新走向复兴之路,离我们的中国梦越来越近了。

胡服骑射的实践证明,在历史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保持一种自由,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地吸取人类文化的精华,才能保持不竭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赵武灵王作为两千三百多年以前的一位封建君主,他能够有如此大的胆魄,有如此超越时空的这种眼光,能够进行这样的一场改革运动,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产生如此深刻的额影响,无怪乎梁启超先生对赵武灵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所以赵武灵王被称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应该说是实至名归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