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佤族木鼓舞,原始社会的舞蹈是什么画风

在云南省临沧市,除了有着傣族马鹿舞这样不为人熟知的图腾舞蹈,还有着一片古老而神秘的佤族部落,他们的图腾之舞,更是与部族的神秘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世代居住在临沧的佤族人,有三十万左右,约占中国佤族人口的三分之二,分布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特色的,就是位于临沧市西南的沧源佤族自治县,

从临沧市区前往沧源,有两百多公里的路程由于几乎全程山路,即便是开车通常也要走四五个小时;当看到附近山上的董棕林已经漫山遍野地连成了片,就到了那个神秘的佤族部落——翁丁村。

翁丁当地人说他们被称为“最后的原始部落”,因为这个村子的佤族,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放眼望去,宁静的翁丁村,就坐落在半山腰上,一片安静祥和的草屋,就是沧源最著名的佤寨,被当地人看做是佤族文化的缩影。

翁丁这个村寨,有着近四百年的历史,现在一共有一百零一户人家,四百九十七名村民,全都是佤族,除少数出门打工外,基本还生活在这个村子内,以种植水稻和茶叶为生。佤族人热情好客,随便走进一家就可以休息休息讨碗茶喝。

村子的一场大活动就要开始了,广场上已经聚集起很多村民,即将看到的就是佤族最神秘也是最庄严的一个仪式——拉木鼓仪式。要探寻佤族人的图腾之舞,就必须了解他们的拉木鼓仪式。

为什么佤族人会觉得木鼓很神圣呢?

因为佤族人认为木鼓是族群与天神沟通的工具,所以说在把木头做成木鼓之前,有一系列的非常庄严的仪式。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

每一年,寨子里的人们都要到山林中,来到事先选定的大树下杀鸡祭神,之后全寨无论男女,

一起从树林中拉回一段质地坚硬的树干,作为制作木鼓的木材,这便是佤寨里最隆重的活动,拉木鼓仪式。

拉木鼓的过程,是不能被人打扰的,还有个壮汉站在的树干上面,女的不能上去,站在树干上指挥的人叫做“摩巴”。在佤寨,负责掌管关于祭犯的一切活动,摩巴在佤寨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大到全寨祭祀、制作木鼓,小到村民的出行嫁娶都离不开摩巴。

制作木鼓的树干被拉进佤寨之后,人们就开始围成圈,男的在里边女的在外边,然后开始唱歌跳舞。因为木鼓是佤族的神器,所以不仅要跳舞,还要唱歌。唱欢迎木鼓的欢迎词,村民们一起跳的舞就是由祭祀活动逐渐衍生而来的木鼓舞。

每当木鼓声在佤寨中响起,不只本村的人,周围村子里的村民们也都会聚集过来,一起忘情地唱歌跳舞,分享收获新木鼓的喜悦。

中间敲鼓的是寨子中专门敲击这个木鼓的木鼓手,既是掌握节奏,又是领唱领跳的一个人。

木鼓手用的两根鼓槌长约四十厘米,两头粗,中间细,像平时见到的哑铃;敲击时,鼓声时而统一、时而交错,声音传到几里之外。

在佤族人看来,木鼓既是他们音乐的伴奏,又是传递信号的工具,更是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在佤族的文化中,它的每一个声响天上的神灵都能听到,因此木鼓平时是不能乱动的,只有祭祀、报警,或节日喜庆等重要集体活动时才能敲打。

木鼓一般长约两米,直径0.5到1米之间,平时存放在木鼓房里,分为“公鼓”、“母鼓”两种,别看它们的外形看起来差不多,其实大小和音色都有所区别。

树干拉回寨子后,摩巴就会找当地具有高超技术的木匠进行制作,并且立下保证,绝不能出错;新木鼓的制作大约需要二十多天,能工巧匠们先是在树干中凿开一条长口子,从口子入口将树干掏空,在体腔中心部分的两面,各留有一半凿空的音腔,以便敲击时产生共振;而音腔的不同,就决定了它们音色的区别;公鼓发出的音色偏高,母鼓则偏低,这证明佤族很早就知道了乐器结构与声音的关系,

载歌载舞、热情似火,欢快的舞蹈一直持续到天色将晚,古老的寨子渐渐恢复了平静。

边疆少数民族的图腾之舞,不仅让我们欣赏到了舞蹈中的艺术之美,也让我们了解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见证了中国边疆的多彩和谐。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4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