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舞龙队员都是女性,身穿十多斤服装,

云南省石屏彝族尼苏(花腰)在石屏县主要聚居于北部山区的哨冲、龙武两镇以及大桥乡部分村寨,在石屏哨冲镇,彝族花腰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早在年,石屏县哨冲镇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之乡往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的地方。

盛行于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或重要庆典时的舞龙,在技艺因素之外,对舞龙者的体力也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因此,一般都由男性承担。

但石屏却并非如此,该县的彝族花腰女子舞龙队成员全为女性,曾在全国许多地方和国外演出,斩获多项舞蹈类和民族文化类大奖。

在这里,不管是80多岁的老人还是6、7岁的小孩子,都能歌善舞。花腰彝是古羌后裔彝族尼苏的一个支系,全世界仅有的四万左右花腰彝人聚居于云南红河石屏县北部山区和散居与峨山县,生活在海拔二千至二千四百米的高寒山区。

石屏哨冲镇彝族花腰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影响广泛,尤其以刺绣服饰、歌舞、女子舞龙最具代表性。本来舞龙者因要奔跑、跳跃,运动量大,都是由体魄健壮,灵活机警的青壮男儿舞龙。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花腰彝”的舞龙是由妇女来舞。

舞龙文化最早源于祈龙求雨。经过代代相传,花腰彝姑娘的舞龙技艺堪称一绝。在其多彩多姿的服饰上,处处洋溢着美的色彩,显示着丰富的个性和迷人的特色。花腰彝族妇女的盛装彩服,是由古代箭服、铠甲服演变而来,至今还称“铠甲服”。

她们崇拜龙,其祭龙、舞龙神秘而别具特色。这里的龙有雌雄之分,女子舞青龙即雌龙,男子舞黄龙即雄龙;双龙共舞,雌雄相戏凤先飞。姑娘们舞青龙,可看出其母系文化的浓郁色彩;在彝族的传统观念里,世间万物都分雌雄,雌雄相戏万物繁茂。

舞龙姑娘年龄都在十五至十八岁之间,年轻力壮,有的从十二、三岁就开始学习舞龙了。平时她们和村里人一样干农活,碰到什么节庆她们就会组织起一支女子舞龙队和男人一样舞起长龙给人们带来欢乐。

年轻的姑娘们舞起龙来时而盘旋,时而狂奔,舞到处时只见龙在飞、龙在游、龙在腾,惟独不见人影,宛如蛟龙出世,活灵活现。在整个舞龙过程中,花腰少女们穿着那挂满彩饰和银饰有十余斤重的衣服,一步不停地奔走十多分钟。

伴舞的调子急促昂扬,舞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姑娘们化成了大地上燃烧的火焰,一条青龙从火中跃出,直向蓝天,我在台下看得目瞪口呆。在奔走中,人与人互相交错,有的时候,你真担心要是哪两个人相撞了,那该怎么办?可这样的担心是没必要的,龙头钻进了自己身子围成的圈,卷成一团。

你正要出声呼叫,那龙扭了几下,尾巴甩了出去,头又身子中钻了出来……伴舞的调子急促昂扬,舞动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姑娘们化成了大地上燃烧的火焰,一条青龙从火中跃出,直向蓝天。

因为龙头、龙身材质较重,女性舞起龙来较为吃力,但花腰姑娘们身上艳丽的服饰和动作上的柔美却让人眼前一亮。时而游龙戏水,时而翻江倒海;时而温柔舒缓,时而奔放刚健;时而入地穿风,时而腾空夺宝……真个是让人直瞧得心潮激荡、目不暇接。

在传统的花腰彝文化中,对龙的崇拜、对阿竜的信仰以及村民的公共活动都是通过音乐、舞蹈的形式呈现。一条长龙由12个姑娘共舞,代表12生肖,也代表12年。

我想,不是天生的体力,不是原本就具备的资质,不是花腰彝祖祖辈辈的熏陶,不是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谁有本事将龙舞得如此精妙绝伦,如此震撼人心?

对于花腰彝村民来说,这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得就好像吃饭、睡觉一般。舞龙场上,凤舞龙飞,金龙狂舞,奔放而又流畅的飞龙激荡着山林和蓝天白云,振奋着场边的彝族民众。

身着传统刺绣服饰的花腰姑娘表演的歌舞频频亮相于中央电视台,年8月8日,石屏县哨冲乡的“花腰彝女子舞龙队”被请到了北京,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仪式前表演舞龙,影响遍及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