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天水夹板舞,从远古的秦风中款款走来

秦州夹板舞又称打夹板,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舞蹈,属于祭神古乐的延续,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秦州区集中分布在东关及玉泉镇的东方红村、陈家庄、金家庄、枣园村等地。夹板舞队由数十名身着青衣白云边、腰系彩绸带、头结布巾的男子组成,他们个个手持夹板,在黄罗伞盖、飞龙旗、飞虎旗、五色旗的引导下,在锣鼓并吹奏乐伴奏下,在震耳欲聋的自制铁炮声中起步,列队沿街行进表演。该舞蹈原主要用于“朝山会”祭祀活动,后发展成为民间社火表演形式。

大概在17世纪以前,秦州人沿袭继承了祖上打夹板习俗,居盛不衰。18世纪初,秦州城以北濛水(后称罗玉河)由北向西再向南穿越城中心(龙城广场偏西)汇入藉河,由于弯道太急,常冲出堤岸,造成灾祸。据《秦州直隶州新志》记载:“顺治九年秦陇大水,六月五日濛水暴涨,冲出东关,漂溺人畜。十三日复溢入东关。”当时东关瓦窑巷、十方堂、官墙里等地灾情尤为严重,房倒屋塌,人畜伤亡惨重。

看着祖祖辈辈屡遭濛水祸害的东关父老,自己无力改变这一状况,只得把减免灾难的希望寄托给神灵。他们祈祷在玉泉观玉皇大帝像前,许愿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诞辰)率众舞打夹板到玉泉观进香。从此,每年正月初九,东关一带的居民以传统的夹板舞作为独特的一种进香形式,天水人历来习惯称其为“朝山会”。

“朝山会”表演队一般由仪仗队、乐队、夹板舞表演队组成。每年的正月初九,人们就会在玉泉观玉皇大帝像前虔诚地祈祷。这一天,众人舞夹板到玉泉观进香,由东关民众组成的三架(一架约五十至六十人不等)夹板队经由大城、中城、西关、伏羲城至玉泉观进香。这一天,人们为了争着给玉皇大帝敬第一支香(俗称“烧头香”),便在前一天晚上来到玉泉观,形成了天水城区“万人空巷”,而玉泉观却“水泄不通”的场景。

秦州夹板舞最主要的道具就夹板,夹板亦称“云阳板”。唐代时称“拍板”。《旧唐书·音乐志》:“拍板长阔于手,厚于寸,以韦连之,击以代抗(即‘拍手’)。”溯其源,拍板源于上古时的“击壤”。夹板一般是由两条质地均匀的红椿木制成,也有桐木的,长约75厘米,宽6厘米、厚2.5厘米,板面彩绘有花朵飘带,上端以筋绳连接,缠穗挽彩,下端则可自由开合,用于击打。打夹板过程中,附有旋转的舞技,具有刚劲的秦风,噼啪作响的夹板伴以鼓、钹、锣、箫、唢呐等民族吹打,显得粗犷豪放。天水是秦人的发祥地,那一袭彩衣、彩色绸带束腰的秦州夹板队伍神情肃穆,动作简洁,起、承、转、合,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着一股秦风古韵,使人击节而叹,激赏不已。

“夹板队”的表演过去以“架”(即一对)为单位,一“架”约50至60人不等,依人数情况而定。但有一规定,打夹板的人至少24人。这些人与打夹板的本义有关,24象征一年的24个节气,这样的规定,显然有古代人民祈求四季风调雨顺,歌颂太平盛世的意义。天水夹板舞吹奏的曲目主要是《太子游四门》,这一音乐原是古代的法曲遗音,体现了道教音乐中全真派的特点。

近几年来,夹板舞在时代的变迁下与时俱进,进入伏羲文化旅游节的伏羲祭礼活动中,将传统的民俗舞蹈搬上舞台,其舞蹈动作与内容相应发生了变化,增强了舞蹈的可观赏性,打破了传统夹板舞只由男子表演的习惯,改由男女共同表演,使夹板舞不再停留在单一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何瀚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4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