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古典舞动势生成与意气力

“势”是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范畴之一,“势”的意识在传统艺术形式中广泛存在,与民族的传统意识密不可分,内涵独特且宽泛。涂光社先生认为“势”一般以一定的形为基础,往往有力的内涵和变化灵活的特点,所以我们有时可以将势理解为动态的形,蕴含或显示出力的形。

“势”的发展从自然关系领域拓展到社会关系领域,进而出现在艺术创造领域中仍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在书法和绘画中,“势”表现出富于包孕和灵动的内涵,体现着充盈的力和生命运动的趋势和方向,呈现出生命的流转活力。可见“势”有一种蕴乎内,又著于外的艺术特征。

而舞蹈中的“势”,通常指动势,于表而言,是指舞蹈动态所产生的动作指向性及身体的趋势,由人体运动中重心、力量、身体素质、路线等因素综合形成的。于里而言,也仍需体现出与书法之“势”相契合的充实内蕴,凸显出生命运动内涵。汉唐古典舞动势的生成与“意”、“气”、“力”和重心有着密切的联系。须经“静观聚势”以体悟自己的身体,感发于“意”故能由静生动。通过“行气蕴势”获得超越形外的生命意味。

最终由“体动成势”在动态之中展现律动的活力。由内至外,在静观、行气、体动三要素的驱动下,才能内外相合,得以成势。“势”具有一种类似场的作用,能对处于其中的人形成并保持着某种心理趋向和心理强压。在舞蹈中,是由心而发的“意”的引领,使身体与空间在浑融寓合中产生了“场”,写意的体现着舞者的心态和内涵的表达。

“意”本身也是汉唐古典舞教学不可脱离的重要概念,可以说“以意为先”是产生“势”前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静观”调动舞者自觉的意识、意念,应运出丰富的想象力来引导动作,真正的投入其中并做到“由心感发”、“意动身随”,最终达到“物我浑融”的表演境界。首先,“静”为的是可以排除杂念,由“静”入“定”,集中“意念”于自己的身体。

《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宋代程颢《秋日偶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正是因为静,能明了万物变化,也正是因为静,才能自得将自己纳入万境。而“观”则是立于自身将意、形与身相合,有意识的体验身体与空间的互动。

在汉唐古典舞中,第一部分的训练,并不是从压腿或踢腿的热身活动开始,或是依附把杆进行训练去调动身体的机能。而是通过“起式”,配合不同的身体训练内容,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体,体验身体的变化,目的就是为了凝神聚势,将心与意相互整合,进入一个随时可以启动的状态。

在起式中,即使有占有大幅度空间的流动,比如步伐的快速移动或是大开大合、大俯大仰的动作,舞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