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万千光华的中国古典舞为何消失,是曲高和

北京治疗白癜风中医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随着汉服复兴运动的开展,中国古典舞也日益回到大众的视线中。但令人迷惑的是,为何街上处处可见身着汉服甚至行着古礼的少年少女,在生活中却少见学习古典舞的舞者。明明古典舞与汉服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可汉服在回归,集历代光华的古典舞又为何日益衰退呢?

古典舞的起源及发展

中国古典舞是指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中国古典舞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乃至上古时期的民间舞蹈。

中国古典舞主要是宫廷舞蹈,它的演变至周代而始,延至两汉、两晋乃至唐代和五代,为培养专业舞者供统治者享乐,宫廷中均设立了专门的乐舞机构,如乐府和教坊司,并对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和再创作。

五代之后的古典舞由于宋元时的战乱,相当多的优秀剧目失传,但综合宋元时期逐步形成的戏曲艺术形成了新阶段的具有戏曲风格的舞蹈。

而当代的古典舞虽然也称为古典舞,实际上却是一种“新古典舞”,它是50年代舞工作者根据传统审美,从戏曲和武术中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进行创编的,也因此中国古典舞被分为了“身韵”、“汉唐”和“敦煌”三个流派。

中国古典舞具有细腻圆润、刚柔并济、情景交融、技艺结合的风格,讲究“精、气、神”和“手、眼、身、法、步”的联结和谐与高度统一。

中国古典舞的标志是“身韵”,但它又不同于戏曲舞蹈中的“身段”,更讲究身体语言的述说与表达。而“形、神、劲、律”作为古典舞“身韵”的四大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内涵。

形,即舞者的外部动作,其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以及动作之间的联结。

神,即舞蹈所要表现的思想理念,是整个舞蹈作品的核心。

劲,就是舞蹈时的身体力度,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

律,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

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通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

中国古典舞为何失传

正如上文所说,中国古典舞是没有垂直传承的,现今的古典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失传”了。

中国古典舞的失传,约有三个原因:

首先:中国古典舞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必然会在历史的风吹雨打中渐趋失传的,它是被创作出来供统治者享乐的,其本身的舞蹈场就依附于封建王朝——古典舞是一种高雅艺术,它的归属在宫廷,在宗庙,却绝不会在民间。

古典舞是上流社会的舞蹈,它与群众自带距离感,故而不为群众所支持。所以当封建王朝覆灭后,宫中的舞女失去了庇护所被迫流落到民间,她们身上所承载的古典舞文化也会随她们的漂泊而渐渐消散。

当然,中国古典舞并非完全湮灭,像出土的画像和陶俑,还有现在仍活跃的民间舞蹈,比如安徽凤阳的花鼓戏中都保留着古典特色。

其二:在中国古典舞的延续中存在着大量的“假晶”现象。“假晶”现象原本是地理学名词,后被应用至古典舞领域。古典舞的“假晶”现象的类型多样,比如五代之后的古典舞就掺杂了大量的戏曲元素。

但通常的“假晶”现象指的是,中国古典舞的符号化外壳岩层和内在结晶体都是重建的,它在身体语言的建设过程中就遭遇社会历史的雨水冲刷,灌入了从前苏联倾泻而入的芭蕾舞结晶体。

“中国古典舞”之所以不算真正的古典舞,就是因为在中国古典舞这块结晶体中,大量存在着从芭蕾舞的“假晶”现象灌注的东西,芭蕾痕迹非常重。

所以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著名舞蹈编导孙颖老师始终说一句话,“如果不打断古典舞的“扁担腿”——就是我们学习自芭蕾的开、绷、直,中国古典舞永远没有办法发展。”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建老师也说,“中国古典舞基训从芭蕾的拿借之观念没错,但因为“手艺”不灵而没弄好。芭蕾舞基训诞生于他文化,强烈印记于他文化,并以他文化之属性表达着对世界的认识,可以被我借用,但绝不能为我代言。

但古典舞基训却在多年借用芭蕾之后,已经使其异化为自身的代言体,并且成了唯一的代言体。先由种种具体动作——大下后腰、高耸胸脯、大叉旁腿等;再由种种整体美感,开绷直强、失重轻飘,下巴上扬、眼皮下搭等,使得中国自己的舞蹈演员早就成了一群与我社会和我文化不搭界的“仙人”,并造成了我社会和我文化顺畅表达的严重障碍。”

由此,作为传统舞蹈的主流身体语言,中国古典舞尚未使“我文化顺畅表达”时,便已因假晶现象而半梗阻。其后身韵、汉唐、敦煌同一家族成员身体行为的介入,这是力图改变这一点。

其三,中国古典舞缺乏对理念的深刻认知。中国古典舞分为三个流派——身韵、汉唐和敦煌。京昆戏曲创生的“身韵”最早成形,但它能否以古典舞的名义统领大江南北万千素材与题材就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因为它既包括不了闽南“打城戏”的身段,也包括不了山东、河南、四川、陕西汉画像中的“盘鼓舞”。

“汉唐”一词也有些笼统,因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的长安“汉舞”与“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的长安“唐舞”本非同一,而“唐舞”中又似乎不应把敦煌唐窟的舞蹈排除在外。

“敦煌”算是风格划分,但莫高窟早期(北凉、北魏和西魏)以乐伎和金刚为代表的犍陀罗风格与中期(北周、隋)以飞天为代表的中原风格也迥然不同。此后还有唐窟的飞天,亦有元窟的“六臂观音”(莫高窟第95窟),不便一言以蔽之。

关于“昆舞”,其贡献自然另当别论,只是在称谓上就犯了形式逻辑的错误,也就是说,它由京昆戏曲的“南昆”发展变化而来的,当属“身韵”一流,而不能另立山头,否则中国多个戏曲剧种可能会裂变出上百个中国古典舞“流派”。此外,无论作为中华民国“五族共和”还是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组成元素,除汉族以外,其他民族过去和现在依然保存的宫廷和宗庙舞蹈亦因纳入中国古典舞的视野,使时空疆界名副其实。

古典舞的传承缺乏媒体的正确引导和投资的合理倾向。中国的传统主流舞蹈有四种,排行第一的是芭蕾舞,排行第二的才是古典舞,第三是民间舞,第四是军舞。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从上古传承至现代的古典舞是中国土生土长、根正苗红的舞蹈,但却未能在传统主流舞蹈之中夺得榜首。

总结:对于第一点中国古典舞的最初形成时便属于“只应贵族有,平民哪得几回闻”,这种曲高和寡的舞种伴随着王朝的更迭,舞种的变化和消失都成了一种必然,其实对于第二点和第三点原因,我们可以总结为一点,那就是外来文化的侵蚀,受到西方芭蕾的影响,使其在后期复原及发展上偏离了中国古典舞的轨迹,再加上对古典舞的认识不深刻,所以演变成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而至于详细是哪个最终造成了中国古典舞的消失,这个就只能看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