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集体舞蹈都有着什么样的特点

国家级“非遗”哈尼族、彝族乐作舞现在已经成为红河州的节日、旅游民族符号之一。长期的各民族聚居和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集体舞蹈的发展。本文拟通过对绿春哈尼长街古宴文化节篝火晚会的研究,浅谈云南少数民族集体舞蹈特点。

云南是少数民族大省,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少数民族舞蹈从表演人数上可分本文所探讨的云南少数民族集体舞蹈,是指云南省内各少数民族在民族节日、民俗活动中的集体参与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

它区别于群众舞蹈,群众舞蹈是以自娱自乐为主要功能的业余的群众性舞蹈,而少数民族集体舞蹈产生于从古至今漫长的农业劳动之余,重在体现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民间信仰。目前对群众舞蹈的研究多从广场舞的角度,或研究群众舞蹈的艺术创作,或民族民间舞蹈的群众性及传承发展问题。本文拟通过云南少数民族集体舞蹈的案例浅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集体舞蹈的特点。

哈尼族是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大部分生活在红河、澜沧江中间地带,属哀牢山区内。哈尼族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古氐羌人,后迁徙至滇南地区,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尤其在音乐舞蹈方面,例如哈尼族最出名的八声部民歌。任何舞蹈都离不开音乐的配合,可以是声乐,也可以是器乐,或者二者兼有。哈尼族传统舞乐表现力强,在节拍节奏上有着均分律动、结构呈稳定状态规整对称、节拍呈明显规律的特点。哈尼族的竹筒舞罗佐、摆手舞均为集体舞蹈,动作简单易学,音乐旋律动感强烈,营造出一种田间热烈喜悦的气氛。

地处云南省南部的绿春县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管辖内,这座刚刚脱贫的边陲小县城与越南相邻,面积平方公里。由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绿春县阿倮欧滨文化传承协会主办的绿春哈尼十月年长街古宴文化节系列活动于年1月25日至12月5日举办。此次长街古宴文化节主要活动包含首届L摄影展、阿倮欧滨等自然风光旅游活动、迎宾篝火晚会、农耕文化方队展演、礼俗祭祀、第三届本土优秀歌手演唱会、民族服饰展演、民族团结大联欢名特优商品展销会等,吸引了9万余游客到绿春来体独特的民族节日气息。

11月29日30日晚19:30在绿春县城的民族风情园广场和双拥文化广场举行篝火晚会,晚会现场结合圣火和声光电设备,围绕着巨大的火堆在绿春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和县政府所在地大兴镇农村文化方队的哈尼族姑娘的领舞下,来自戈奎等乡的本地的各民族居民与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一同狂欢,在哈尼语音乐声中大家手拉手共同跳舞,形成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狂欢韵味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盛宴,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云南省世居的各少数民族的集体舞蹈起源自各民族长期的祭祀、劳作之中,在节日庆祝、仪式过程等场域中得以传承,例如纳西族的丧葬仪式群舞“窝热热”、弥勒阿细支系彝族的阿细跳月、傈僳族的“摆时”等。集体舞蹈多在可容纳聚集众人的广场和着音乐,随着节奏一起跳舞。通过对绿春哈尼十月年篝火晚会集体舞蹈的硏究,可以看出云南少数民族集体舞蹈具有的特点。

十月年是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绿春人心中占有着重要位置。哈尼族的各式舞蹈有单人的、双人的和集体的舞蹈,功能上分祭祀舞蹈、民俗舞蹈、自娱舞蹈等。以前长街古宴活动是11月29日晚的哈尼族迎宾歌舞表演晩会,年改为篝火晩会,与30日晚的民族团结大联欢相似,大家围着圣火火炬一起跳舞。

在篝火晚会中领舞者跳的是哈尼族的乐作舞,又称跳乐、三步弦,节奏轻快,顺圆而舞,极具民族特色。“非遗”舞蹈乐作舞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舞蹈,是红河地区的哈尼族和彝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融合发展而来的。乐作舞对场合、时间没有过多要求和限制,类似于纳西族的“打跳”、拉祜族的“三跺脚等少数民族集体舞蹈,在生产生活之余起到放松、娱乐的作用,并能使人与人之间更加亲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