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际和谐多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

北京专治痤疮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510/8933600.html

薛其龙,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讲师,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博士,研究方向:绘画人类学、民间美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多民族艺术交融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20ZD27)阶段性成果。

《松下踏歌图》绘制于道教圣地巍宝山,被视为18世纪中期彝族打歌之景的图像表达。但从图中40个人物的形态、服饰、叙事上分析,其实为一幅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歌舞“知识图谱”。该图的产生与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情境相关,与道教圣地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联。《松下踏歌图》表征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交融与认同,呈现合作、共享的艺术样式,确立为多民族文化对话和多元一体的艺术符号。《松下踏歌图》复制品遍布于各个村寨,应用于乡村面貌的改造与社区文化的塑造之中,作为公共艺术呈现多样的形式与内涵,在实现民族记忆的社会性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松下踏歌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代表性艺术作品,有四点价值:社会凝聚的视觉动力,族际关系的维系方式,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图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路径。《松下踏歌图》的绘画人类学考察揭示了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状及普遍性表征价值,映现了当地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

《松下踏歌图》;彝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画人类学

多民族之间的艺术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征,历史长河中留存的绘画图像是凝聚这一表征的确凿证据。古往今来的图案、造型、装饰等视觉艺术符号无不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知识体系和文化理念,同时也体现着多民族共享性及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共同性。不管何种视觉形象,都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图像的“证史”功能验明了“少数民族艺术吸收汉族艺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艺术、各少数民族艺术相互交融”的关系;另一方面“图像转向”后创新了历史视觉形象,作为公共艺术的图像再显时代性建构意义。当下,推进民族工作,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画图像是绕不开的艺术议题。

图像学方法围绕视觉形象本身挖掘深层意义,如《云南踏歌图像溯源》以《松下踏歌图》为例解读云南各个民族踏歌的历史、特点及发展。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图像讨论是多重关系视域中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将人类学视野中视觉形象传播研究的理念和方法渗透到共同体观念的建构之中,从而针对视觉形象传播活动构建了一种超学科的研究范式”。在此,“绘画人类学研究应该聚焦绘画图像的创作内容,也就是画家对图像创作的艺术表达、主观提炼和意义生成。具有‘存形备象’功能的图像夹杂着大量的现实、社会、文化信息,有必要在绘画图像志的基础上探讨其文化表征,既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