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闪片房,土掌房冬暖夏凉,

欢迎来到百家号玉清聊历史。在大家印象中,少数民族服装、饮食、舞蹈、住宅等各方面都与汉族不一样,各少数民族之间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今天小编想和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彝族人的传统建筑艺术吧!

作为西南地区主要的土著民族,彝族主要聚居于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和贵州等省,作为自然环境决定论的集中体现,西南地区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特点使得彝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彝族代表性民居主要有云南南部、中部的“闪片房”,云南西北部的“木楞房”,云南西部的“三房一照壁”,贵州的“权权房”,四川省山彝族自治州的瓦板房,等等。

“闪片房”是云南南部、中部山区的一种特色民居,房屋墙壁由泥土夯成或上石垒砌而成,房屋通常为两层,底层为三间,其中中间为堂屋,堂屋两侧为寝室,上为通间。屋顶为“人”字形状,屋顶铺设条形木板,用棕绳等进行固定,随着木的枯竭及国家加强对森林的管理,许多地方已经用瓦片、牛毛毡等代替木片“闪片房”的特点是通风性好,在云南南部、中部等湿热的地方特别实用云南南部除“闪片房”外,代表性的彝族民居还有“土掌房”。“土掌房”是由夯土筑成的二层或三层平顶房,屋顶为土墙横架圆木为梁,梁上先铺设松柏枝,然后松毛,细泥,最后压一层沙土。

“土掌房”冬暖夏凉,屋顶是人们夏天纳凉和晒粮食的好地方,其与屋顶间相连,人们可以通过屋顶互相串门,可以说“土掌房”是彝族人就地取材,适应自然的优异体现。“木楞房”是云南省西北部高山森林地区的彝族民居,俗称“本罗罗”或“跺木房”,它是一种完全木结构的房屋,具有良好的防震减灾作用。“三房一照壁”是云南省西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一带的彝族民居,是土木结构的庭院式二层建筑,建筑由主房、耳房与照壁三部分组成,主房居中,位置最高,主房两侧为耳房,位置稍低。

“三房一照壁”彝族民居的屋檐,门头,柱石等上常常被雕刻和装饰上花卉、虫鱼、人物等图案,房屋质朴而美丽。贵州代表性的传统彝族民居有板壁房、土墙房、石墙房和杈杈房。“板壁房”也是全木结构的一或二层房屋,与“木楞房”的区别是“板壁房”的墙壁由木板而不是圆木,“板壁房”的房顶也呈“人字形,房顶或为木板,或为石板、瓦片,但多为茅草。土墙房则是墙壁由泥土夯成的一层或二层房屋,屋顶也多为“人”字形茅草屋顶,石墙房和土墙房类似,区别就是石墙房的墙壁由石头砌成。

“杈杈房”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民居形式,以两根插入地下的木杈作为柱子,单根横木横置插入地下的树杈上作为梁,墙壁用茅草遮掩而成现在贵州彝族的“杈杈房”已被淘汰,板壁房和土墙房也逐渐被现在崭新的黔西北民居所取代。四川代表性的彝族民居主要是一或二层的瓦板房,分土墙和竹笆墙两种,与贵州的土墙房相似,差异是“人”字形屋顶为木板。

民俗,即民间生活风俗,是民族文化的生活化展示,涉及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民俗是族际互动的界面和他人对该民族进行了解的最直观的窗口。彝族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可分为生产习俗和生活习俗两方面,主要通过形式、仪式和禁忌等来实现。民俗文化是彝族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彝族民俗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十分丰富,系统性的研究成果有专著《彝族风俗志》、《彝族民俗风情》等,研究生学位论文《云南楚雄彝族民俗旅游文化研究》、《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等,期刊论文《试论彝族民俗的变迁及其与现代化的调适》、《荞麦与彝族民俗》等。没有研究彝族生产习俗方面的专著,研究彝族生活习俗的专著有《中国彝族服饰》、《西南彝族服饰文化历史地理暨民族服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彝族饮食文化》、《凉山彝族饮食文化》、《彝族建筑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承楚雄彝族建筑文化个案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有《中国西南地区彝族服饰文化历史地理研究》、《彝族服饰文化研究》等,目前还没有关于彝族饮食方面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关于彝族建筑方面代表性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有《彝族传统生活中的“人神共宅”:探析云南楚雄彝族传统民居中的伦理内涵》、《凉山彝族建筑文脉表达及其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等。代表性的期刊论文有《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农业知识与实践》、《凉山彝族地区主要林业资源开发史述论》、《彝族经典中的原始农林牧业与煮茶酿酒的起源》8等。

小编看到这些土筑房,突然就想到了《变形计》,小编认为,虽然这些房子并不金碧辉煌,但是至少冬暖夏凉,最重要的是特别有大自然的气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被这些建筑风格吸引到呢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