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山东省聊城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章,完成1~3题

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陈先达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且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或许有人说,这是空话。你看近百年来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是用革命烈士的血蘸馒头治病的愚民,是围观看杀头的看客。不错,鲁迅先生曾经深刻批评这种国民劣根性,但他不是把批评矛头指向人民,而是批判旧的社会和旧的制度。鲁迅没有失去对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自信。他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毛泽东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伟大的胜利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这种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不依靠人民,不以人民为中心,所谓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就会是一句空话。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的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优题速享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光明日报》,年1月8日15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是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

B.有一个统一而非分裂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

C.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正日渐增多。

D.我们正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灵魂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B.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

D.第五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B.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

C.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

D.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但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也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年中央推出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而《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是《改革方案》的配套措施。

《意见》抓住了技工短缺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多年来全国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也涌现了一大批大国工匠和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全国的就业人员有7.7亿,技术工人1.65亿,其中高技能人才有多万。技能劳动者约占就业人员的20%,而高技能人才不足6%,这两个比例都比较低。目前,就业市场上每个技术工人对应至个岗位需求,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非常短缺。技工短缺是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体现,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存在。

《意见》抓住了技术工人的利益问题并推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政策。当前存在问题的主因是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够高,受社会环境、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收入水平偏低,许多青年人不愿当技术工人,这些问题需要统筹研究、综合施策、长期努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政策的推出,第一次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摆在一个重要位置。

(摘编自《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政策解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年5月2日)

材料二

奋斗新时代,让我们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打赢三大攻坚战,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为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创造条件,才能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广大劳动群众勤于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就一定能够成就闪光的人生。

(摘自社论《书写新时代劳动者新的荣光》,《人民日报》年5月1日)

材料三

在实践层面,重建劳动教育观要强化激励性与基础性,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劳动教育不是专门的课程,没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育人任务、指标、考核标准;它不是刻意、强制的观念和行为,而是依存于自觉意识、自觉追求和自觉行为中。劳动教育虽难以落到实处,却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必须渗透到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它不仅能够增强体质,磨练意志,能够培养爱劳动、依靠劳动生存与创造的品质,还能够丰富对人生的理解,增强对自我发展以及成功体验的审美意义,能够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等功能。

在学校教育层面,各地方政府要在国家相关文件指导下,制订劳动教育的实施细则,学校要结合学科教学制订劳动教育计划、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和公益劳动活动。在家庭教育层面,既要规定学校指导家庭配合实施家庭生活劳动教育计划,又要通过对学生个人劳动教育过程与成果的记载考核,督促引导家庭开展劳动教育。在社会教育方面,政府要制定政策要求社会各单位、企业有接收中小学生现场劳动教育观摩实践的义务和责任;规定各种公益性场馆、教育基地有接收中小学生参观、学习以及开展实验演示教育的任务;允许并支持社会助学机构开展多样化创新和实践活动。最后要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形成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

(摘编自宁本涛《重塑劳动教育观》,《新华文摘》年第9期)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推出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及其配套措施,从规划路径到释放红利,使劳动者更有保障,有利于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氛围。

B.技术工人推动了经济发展,而自身队伍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具体的数据显示,技能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

C.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使新增劳动力难以就业,另一方面使技术工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导致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现象。

D.《意见》不回避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抓住了技术工人最关心的利益问题,聚焦人才瓶颈并推出相应政策,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动者素质对国家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B.因为劳动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应该把劳动理念和行为渗透到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环节,使之成为一种生存方式。

C.劳动教育不是社会、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情,而是这三个教育渠道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的整体性、综合性教育。

D.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对学生、学校等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这种措施能强化基础性,有利于重建劳动教育观。

6.请结合材料,分析“重塑劳动教育观,让劳动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的意义。(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7~9题。

家(节选)

觉慧和觉民买了几本新杂志

……

觉慧稍微现出吃惊的样子,但是马上又安静了。他淡淡地说:“有什么要紧?他又不会吃人。”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就“出场”的翻译小说《前夜》,是文中重要的物象,觉慧朗读该作品的举动不仅揭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动作描写能传神,本文觉慧“端起茶碗大大地喝”与《祝福》中祥林嫂被夫家抓走后四叔“踱出门外”寻找祥林嫂的动作都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激动和焦急。

C.本文善于运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如面对觉慧的责问,觉新的自我表述透露了他日趋妥协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父母和祖父的压力。

D.本文描写了旧时代高家几个兄弟的家庭生活画面,谴责了旧势力对新生生命的压制,歌颂青年一代的初步觉醒,有很强的时代感。

8.小说中觉新、觉民与觉慧三兄弟的性格各不相同,请概括出三人的不同形象特征。(6分)

9.巴金文学思想的核心之一是“真”,请分析本文中“真”的体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乐黄目,字公礼,抚州宜黄人。淳化三年举进士,补伊阙尉。咸平中,徙知壁州,未行,上章言边事,召对,拜殿中丞。久之,直史馆、知浚仪县。俄上言曰:“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伏见唐开元二年选群官,有宏才通识、堪致理化者,授刺史、都督。又引新授县令于宣政殿,试理人策一道,惟鄄城令袁济及格,擢授醴泉令,余二百人,且令赴任,十余人并放令习学。臣欲望自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察言观行,取其才识明于吏治、达于教化者充选;其有不分曲直、罔辨是非者,或黜之厘务,或退守旧资。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上颇嘉其好古。历度支、盐铁判官,迁太常博士、京西转运使。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父寻卒,上复诏权夺。

大中祥符中,使契丹还,改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就拜起居郎,改陕西转运使,赐金紫。陈尧咨知永兴,好以气凌黄目,因表求解职,不许。尧咨多纵恣不法,有密言其事者,诏黄目察之,得实以闻,尧咨坐罢龙图阁职,徙知邓州。八年,黄目入判三司三勾院。天禧初,马元方奏黄目职事不举,遂分三勾院,以三人掌之。黄目罢任。逾月,拜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充会灵观判官。黄目属辞淹缓,朝议以为不称职。时以盛度知京府,辞不拜,即迁黄目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度为会灵观判官,两换其任。

仁宗升储,拜给事中兼左庶子。入内副都知张继能,尝以公事请托黄目,至是未申谢,事败,降左谏议大夫、知荆南府。明年,复为给事中,徙潭州。五年,代还,知审官院。数月,求外任,得知亳州。俄而幼子死,闻讣恸绝,所疾加甚,卒,年五十六优题速享。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B.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C.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D.伏以从政之原/州县为急/亲民之/任牧宰居先/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对是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文中就是宋真宗召见乐黄目回答边防相关问题。

B.权夺,古代官员居父母丧,丧服未满,朝廷强令出仕。古代类似用法的词语还有“夺情”“起复”“夺服”。

C.天禧是宋真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它不同于庙号、谥号和尊号。

D.权,在文中是指暂代官职。文中“入判三司三勾院”的“判”,“充会灵观判官”的“充”也是这个用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黄目崇尚唐开元选官之制。曾向真宗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认为州县长吏对于国家的治理极为重要,要慎选州县官吏。

B.乐黄目处事果敢刚烈。龙图阁大学士陈尧咨凭借骄横的气势欺压乐黄目,乐黄目因此上表请求解除自己官职。后来皇上命乐黄目查察陈尧咨违法的行为,他据实以报。

C.乐黄目仕途多波折。入理三司三勾院被举报不干本职工作而被罢职;担任会灵观判官被朝廷评议认为不称职,后来又接受张继能请托事情败露,都被朝廷降职处理。

D.乐黄目数任漕司。初为京西转运使,出使契丹还,任广南西路转运使,后改任陕西转运使,被赏赐金鱼袋及紫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

(2)尧咨多纵恣不法,有密言其事者,诏黄目察之,得实以闻,尧咨坐罢龙图阁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兴(其二)

杜甫

夔府①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②。

画省③香炉违伏枕④,山楼粉堞⑤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①夔府:夔州,今重庆奉节。杜甫当时流寓于此。②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③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④伏枕:指生病。⑤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孤城、落日等意象,写出了夔州落日壮阔之景。

B.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每依”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

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曰“虚”,令人悲慨。

D.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15.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身居夔府,心在京华”。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中马援愿意侄子向龙伯高学习,因为即使学不成“,”。

(2)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士大夫们不能像“巫医乐师百工”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如果彼此为师,他们之间就会出现“,”的尴尬局面。

(3)在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的道理有:做事情只有“”时才可以放弃,做学问应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一段时间以来,词曲都带有浓厚中国韵味的“古风音乐”渐渐走红。雅致的文字被谱成唯美的歌曲,诗词歌赋的意象、文人墨客的掌故,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人们耳边。人们发现:()。从十几年前贴吧的古风填词、游戏论坛的配乐翻唱,古风音乐在产生初期就有着网络的色彩。自发创作的歌曲层出不穷,专职、兼职的“古风圈大神”不断涌现。而95后甚至00后的“新人”,也地变为古风音乐的主要受众。事实上,除了古风音乐,宽衣博带的古风服饰,裙袂飘飘的古风舞蹈,都获得了不少拥趸。或是对快节奏生活疲惫厌倦,或是被古典之美深深折服,选择古风,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归属与认同。

但“古风”作为一个的集合,内涵也需要甄别。先秦诸子是古,魏晋风骨是古,宣德红釉成化斗彩是古,八大山人桐城古文也是古,到底哪一阶段应该蔚然成“风”?其实,古风不同于古史。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欢,还是宏阔的大历史,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所以,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甚至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换句话说,“古风”走红,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须受众提高鉴别力。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B.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

C.处处有新意的古风音乐给传统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D.古风音乐处处有新意,给传统带来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3分)

A.水到渠成包罗万象矫揉造作鱼龙混杂

B.水到渠成一应俱全无病呻吟鱼龙混杂

C.顺理成章包罗万象无病呻吟鱼目混珠

D.顺理成章一应俱全矫揉造作鱼目混珠

19.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3分)

A.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B.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建构与想象。

C.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小人物的悲欢,还是大历史的宏阔,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D.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宏阔的大历史,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

20.下面是几种实用文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实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其不合理的地方并做出修改。(5分)

(1)兹有我校届本科毕业生张三同学,拟参加贵公司招聘考试。该生品学兼优,希望能得到贵公司的垂爱。(推荐信)

(2)我是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从小喜爱国学。希望贵刊能选登一些与古代文化常识有关的典型例题,我将不胜感激。(读者来信)

(3)欢迎各位来自五湖四海的校友于百忙之中光临母校。今天,学校的图书馆、体育馆、科技楼将全部开放。(广播稿)

(4)有位同学4月6日上午在校园拾得钱包一个,内有饭卡、银行卡等物及人民币57.5元,请失主到学工处认领。(招领启事)

(5)5月18日上午,该犯与两个同伙一同到惠民超市踩点,当晚潜入该超市,盗窃高档烟酒多件,总价值8万余元。(法院布告)

(1)将修改为(2)将修改为

(3)将修改为(4)将修改为

(5)将修改为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据媒体报道,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已超过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30%左右。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中国能够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刻不出现大的矛盾和问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中等收入群体被称作社会的“稳定器”、分配的“晴雨表”。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越大,②________________,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也越高,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则会引发许多矛盾和问题。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论持久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民的力量都是国家民族自强自信、奋勇向前的不竭动力。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不会是一片坦途。我们越是发展壮大,面对的艰难险阻有可能越多,遭遇的阻力压力可能会更大,尤其需要激发起人民的磅礴力量。

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级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A项曲解原文。原文“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选项中的“不是”改变原意。C项已然与未然。原文有限定“可以预料”“会日渐增多”。D项信息遗漏。原文信息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2.CC项论据作用理解失误。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证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3.BB项“只要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就不会中断”过于绝对。原文第二段的表述为“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

4.CC项,“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使新增劳动力难以就业,另一方面使技术工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错误,选项因果倒置,从材料一来看,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技工短缺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第三段说“当前存在问题的主因是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不够高,受社会环境、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再加上收入水平偏低,许多青年人不愿当技术工人”,由此可知,“新增劳动力难以就业……技术工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是原因,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是结果。故选C。

5.DD项,“……这种措施能强化基础性,有利于重建劳动教育观”错误,材料三最后说“最后要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学生、教师、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形成全社会的劳动教育激励机制”,由此可知,“把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作为对学生、学校等进行考核评价的内容载入档案”这种措施在于强化激励性。

6.①把学校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使学生养成自觉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②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体质,磨练学生意志,还能够培养学生爱劳动、依靠劳动生存与创造的品质。③能够丰富对人生的理解,增强对自我发展以及成功体验的审美意义。④能够实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增进智慧。(答出3点即可,每点2分优题速享)

7.B反映出人物内心一“动”与一“静”。“踱”说明四叔一点也不着急

8.①觉新是旧家庭中为家庭不惜牺牲自己梦想和幸福的有责任心的善良又软弱的大哥形象。②觉民是既同情大哥又理解兄弟,内心有矛盾而又态度温和的青年学生形象。③觉慧渴望幸福生活,敢于反对旧家庭束缚,是坚定勇敢的青年革命者形象。(每条2分)

9.①人物形象塑造真实可感,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觉新既勇敢担起家庭重担又害怕祖父,有胆小懦弱的一面。②日常生活描绘真实可信,再现了封建大家庭中受过教育又身份地位不同的青年人的生活情境。③从情节发展的真实性来看,在新旧时代剧烈变迁的背景下,年轻人自然会呈现或激进、或保守、或徘徊的不同样态。④作者传达出对旧时代青年的真实感受,既预示了封建大家庭必将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又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每条2分,任选三条作答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10.B

11.D“判”为兼职、兼任。“充”为担任)

12.C

“都被朝廷降职处理”错,“担任会灵观判官被朝廷评议认为不称职”是与盛度互换官职。

13.(1)(乐黄目)遭遇母亲去世,当时真宗将要到洛阳,因为供给事务繁多,起用乐黄目担任原职并且让他立即到职开始工作。(重点字词“丁内艰”“幸”“供亿”“起”“莅职”)[]

(2)尧咨平时多肆意放纵不守法纪。有秘密向皇上上报此事的,皇帝下令让乐黄目审查,乐黄目查得事实上报朝廷,陈尧咨因此被罢免龙图阁的职务。(重点字词“纵恣不法”“以闻”“坐”)

参考译文

乐黄目字公礼,是抚州宜黄人。淳化三年考中进士,补缺担任伊阙尉。咸平年中,调任掌管壁州。还没去上任,向皇帝上奏书进言边防事务。宋真宗召见他回答边防相关问题,授予他殿中丞的职务。过了些时间,担任直史馆,掌管俊义县。不久又向皇帝上疏说:“臣认为处理政务之本,地方州县之事最为紧要;爱民治民的职责,州县长官处于最前。现在朝廷一品以下的常参官员多次担任官职就被授予知州的职务,主簿和县尉这样的地方官员担任两任官职可以调任县令。这样他们的功过虽然很明显的看到,但他们的才能能否和官职相称很难知道。臣看到唐开元二年时选拔官员,有大的才能和广博的知识,能使地方达到治理和教化的人,授予刺史、都督的职务。又领新授任的县令到宣政殿,玄宗皇帝亲自测试他们一道治民之策,结果只有鄄城县令袁济达到担任官职规定的标准,于是提拔他担任醴泉令。

其余二百人暂且让他们赴职。还有十余人一并罢免了县令的职务让其重新学习治民之策。臣期望从现在开始审官院选拔知州,铨曹选拔县令,候选人各达到二三十人,全部领到皇帝面前测试一道农事之策。考察他们的言行表现,选取那些有才能有知识明晓地方治理,能使百姓得到教化的人补充选任。那些不分曲直、不辨是非的,或者罢免他们管理政务的职责,或者斥退他们让其从事原来的事务。像这样,那么选拔官员就能够得到真正的人才,州县之事没有治理不好的。”皇上很是赞赏他崇尚古代的做法。历任度支、盐铁判官,迁任太常博士、京西转运使。遭遇母亲去世,当时真宗将要到洛阳,因为供给事务繁多,起用乐黄目担任原职并且让他立即到职开始工作。父亲不久去世,丧服未满,皇上又诏令他出仕。

大中祥符年间,出使契丹归来。改任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不久又担任起居郎,改任陕西转运使。被皇帝赏赐紫衣和金鱼带。陈尧咨掌管永兴,好凭借骄横的气势欺压乐黄目。于是,上表请求解除官职,皇帝不答应。陈尧咨平时多肆意放纵不守法纪。有秘密向皇上上报此事的,皇帝下令让乐黄目审查,乐黄目查得事实上报朝廷,陈尧咨因此被罢免龙图阁的职务,调任掌管邓州。祥符年,乐黄目兼任掌管三司三勾院。天禧初年,马元方上奏乐黄目不做本职工作,于是将三勾院的职责分开,让三个人来掌管。乐黄目被罢免该职责。一个月后,授予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担任会灵观判官。乐黄目撰写文案迟缓,朝庭评议认为他不称职。当时,让盛度掌管京都地区事务,盛度推辞不接受。就调任乐黄目担任右谏议大夫,暂代掌管开封府,盛度担任会灵观判官,两个人互换了职务。

仁宗成为太子,乐黄目担任给事中兼左庶子。入内副都知张继能,曾经因为案件相托乐黄目,到这还没有表示感谢,事情败露,乐黄目被降职为左谏议大夫,掌管荆南府。第二年,重新担任给事中,后调任潭州。五年,轮换回京掌管审官院。数月之后请求离京做官,掌管亳州。不久他的小儿子死了,他听到讣闻之后悲哀过度而昏厥。所得的病更加厉害,病逝,享年五十六岁。

14.DD项,诗的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的理解有误。

15.(1)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孤城落日”,联想到“北斗京华”,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听猿实下”与“奉使虚随”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还京任职希望的破灭;第三联,“画省”与“山楼”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三联分析,给出两联即可,每联分析2分)

(2)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2分)(意思答对即可)

16.(1)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7.B“虽说是古风,却处处有新意”是对“新的打开方式”的阐释,应放在“打开方式”的后面。)

18.C水到渠成: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此处没有“成功”的意思。顺理成章: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符合语境。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一应俱全:应有的都有了,形容一切具备。矫揉造作:把弯的弄直,把直的弄弯,来制造器物,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无病呻吟:比喻没有值得忧虑的事情却长吁短叹,也比喻文艺作品缺乏真情实感。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19.AB项语序不当,应先“想象”再“建构”C项递进关系不当。D项“大历史”与“悲欢”句式不一致)

20.(1)“垂爱”可改为“垂青” (2)“一位”可改为“一名” (3)“全部”可改为“全都” (4)“57.5元”可改为“若干” (5)“踩点”可改为“打探情况”

(1)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2)自称“一位”不当。(3)广播稿中“全部”与“全不”谐音歧义。(4)失物招领中不宜交代财物的具体细节

(5)“踩点”为口语。

21.①与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也是分不开的(2分) ②社会的稳定性就越强(2分) ③产生矛盾的概率就越小(2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