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舞尽其言显风貌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由新疆文联舞蹈家协会选送的舞蹈作品《阳光下的麦盖提》在第十三届“荷花奖”的舞台上一举夺冠。这是新疆地区传统舞蹈现代性编创的一个突破,更是当下年轻编导对传统舞蹈的新诠释。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步伐,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实到了舞蹈创作中;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之后,为新疆地区的舞蹈艺术创作与发展交上的满意答卷。

在民间舞传承与创新的话题上,人们有着太多看想法与争议。是原汁原味不改变一切地保留,还是当下语境中与时创新?如果创新,那又该如何去把握其中的度?是必须保留动律,还是只需穿上民族服饰便可演绎?可谓各抒己见,各有各的理。而今日我们所见的作品《阳光下的麦盖提》,是编导在响应“深扎”号召之后的由心之作。该作品的成功是一种必然,是编导厚积薄发的真实写照,更是编导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的关于民间舞蹈创新的可行性路径。

舞蹈选材——绿洲续新篇

《阳光下的麦盖提》属于当下现实生活题材的男子群舞作品,是由编导赴新疆南疆麦盖提地区采风时候的所见所闻而萌发的灵感。

新疆南疆地区环境恶劣。曾经一片小小的绿洲被戈壁满目、漫天黄沙所环绕。这便是人们对绿色向往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今,这一切已然不复。人们再不用与黄沙为伴,防护林的建设使得如今的麦盖提地区绿树成荫。人们的幸福模样,就是在阳光下所绽放出的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当下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各族人民心心相连、携手共进的团结精神。因此,编导选取了驻村工作、文化润疆以及对口援疆等场景,本着“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态度,谱写了一曲阳光下的赞歌。这与时代背景契合,民汉一家亲的主题也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脑海中,一帧帧舞蹈画面仍清晰可见。我们从作品中所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所体会到的是满满的幸福感,看到“刀郎舞者”与“鼓子秧歌”的对话,民汉兄弟的全情对舞。舞者微微仰起的头部,上扬的嘴角,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微笑与沉醉——这是所有舞者的本色出演,特别是舞动中一声声的呐喊,更加体现了人们对党关怀下的美好生活的赞美。

舞蹈结构——继承与发展

该作品素材的原型是麦盖提地区的“刀郎木卡姆”。其舞蹈结构与刀郎木卡姆音乐本身的结构模式相吻合。“刀郎木卡姆”由木凯迪曼、切克提曼、赛乃姆、赛勒尕、以及色里热玛几个部分组成。木凯迪曼就是开头听到的散板曲调,而切克提曼、赛乃姆、赛勒尕都均有自己固定的节奏型。它们均是由第一部分变化而来,同时层层递进把情绪推向高潮。在作品中,当微光亮起,坐在椅子上的舞者各自造型。而随着熟悉的旋律与粗犷的嗓音响起,在一次次的“同点配合”中,在时、空、力的交替对比中,将人们幸福的模样刻画得淋漓尽致。

笔者认为,该作品没有跳脱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风格性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音乐保持了原汁原味。木卡姆本就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作品中将这一核心的形式予以保留。这也确保了舞蹈作品音乐的完整性与纯粹性。同时,也保证了舞蹈风格与音乐的统一性。这也是该作品保留其风格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动作编排——坚守与跨越

该作品采用的就是“刀郎舞”的素材。麦盖提地处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喀喇昆仑的东麗,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连。刀郎人在大森林里游牧与狩猎,其所有的舞蹈动作也都是劳动过程的形象化。最经典的莫过于,舞者双手半握拳,大拇指伸出,双臂同时弯曲。提肘架起手臂后,右腿膝关节弯曲并且提起,重心下压后右脚踩地,迅速换重心继而左腿进行。而身体的动势是随双手左右摆动,同时左右半圈转动。这也是刀郎男子狩猎时候拨开灌木丛的形象表达。

其一,该作品将这一系列的经典动作进行了解构与重构。我所看到的并不是过度解构,与以往的一些作品曾经使用过的动作元素相比,此次的动作相对完整。它采用了上下身分开运动的模式。比如,一个完整站立舞动的动作,在解构后变为坐立或者半趴倒的姿态。舞者在保持上身动律的基础上,下身姿态发生改变,或者下身保持原有动作,上身动作进行简化。也因此,我们仍能够较为完成的感受到风格的存在。同时,因为动作的重新组合,也让观众在视觉感受上找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新鲜感。就像一开始椅子上的舞蹈动作,尽管是坐着,但肩部动律依旧;尽管不曾移动,但双手紧扶膝盖上的律动,依然带给人们跳动的韵味。

其二,编导在动作连接上打破了原来的模式。把单纯的动作重复,利用点与线的关系进行了处理。铿锵有力的点与舒展的线性动作在重新分配后组合,使得人们仍留在原来的节奏中。而这样的变化毫无违和感,更增添了几分现代的意味。同时,为了体现山东对麦盖提地区的对口扶持和多民族聚居,编导在舞蹈的动作中加入了鼓子秧歌的动作元素,这也体现了多民族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观照特征。

其三,在队形的调度上编导也做了较多的改变。民间舞固有的圆形调度,男女对舞模式,在这个作品中进行了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感极强的不规则聚集,棱角感分明。男子双人对舞,动静相结合,高低造型对比,从而,构成一幅幅生活画面。而在这个过程中,编导又“心机”地保留着,麦西来甫部分诙谐幽默的滑稽表演和游戏环节,让人们不禁想到了“纳孜库姆”。作品中个人表演被弱化,群体行为被加强。这也是编导想要去体现民众凝心聚力的一个着力点。

服装、道具——时尚与风潮

作品中,演员的服饰与道具是一个亮点。在舞台上,每位舞者的服饰都不相同,却都有共性的内容。极具民族风格特点的“艾德莱斯”是维吾尔族服装布料中的经典,携带了强烈的民族传统风格符号。服饰上多彩的几何图形,同样是新疆地区民族服饰的显著特点。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舞者身着的服饰款型并非都是民族款,也有汉族服饰中的“尖领衬衫”,也有“灯芯绒”夹克。于是,共同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被服饰都有了体现,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通通可见。为了舞台上服饰不杂乱,所有舞者的裤子颜色采用了“铁锈红”,裤子款式为大裤腿、大口袋的工装款。而其中的高级感,是来源于古龟兹石窟菱格壁画中的配色。因历经千年,红色在被氧化后所形成的色调。零零总总,我们能看出编导的良苦用心。古今的相遇、传统与时尚的碰撞,各民族的融合。所谓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样中的同一,纷呈中的和谐,继而,升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上。

再来看道具,曾经的绿洲城郭与高山河谷草原,古丝绸之路上的行走与运输,人们最好的朋友便是马匹。但时代在发生变化,年轻人渐渐改变了原来游牧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来到繁华的城市里工作,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办公室与桌椅。生活环境发生了,但不变的是血液里流淌的对生活的热爱。

情感表达——歌声与微笑

民间舞产生的基础是民间生活场域,人们的欢乐来源于纯粹的内心。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张张质朴的笑脸,不加修饰与雕琢。不是刻意而为的训练,而是沉醉在自我世界里的满足。我深深记得,身着袷袢的维吾尔族年轻人,那微微上仰的头,闭着双眼享受阳光所获得的那份幸福感。我深深记得,在手鼓节奏里每位舞者随心而舞,轻闭双眼微笑呈现出的那种舒适感。我会想到喀什百年老茶馆里的一幕幕,一壶茶一个馕一下午。而这,就是当下南疆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

是因为,我眷恋着这片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我才能读懂《阳光下的麦盖提》中所蕴涵的点点滴滴。是因为,我曾经感受过戈壁了无人烟的荒凉,才会更加懂得绿洲对于人们的重要。也是因为,我深深体会过民间舞蹈在接受改变后所遭受的质疑与否定,才懂得这个作品的获得最高奖项有多么的不容易。《阳光下的麦盖提》符合现代人的心理节奏与技法编创,那最深邃的情感也在作品中隐透。不管怎样,让人欣喜的是新疆地区的民间舞蹈,也找到了一种让大众能够接受的创新性编创途径。是动作的绝对陌生化,还是相对陌生化,这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当人们欣赏这个作品的时候,不用猜测,不用模棱两可,能够明确看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希望民间舞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有越来越多的好作品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作者汪琳系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音乐系讲师,舞蹈教研室主任,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图为该剧剧照,由新疆文联舞蹈家协会拍摄提供)

责编:杨晓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