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民歌时光长河里,听一首动人的非遗之歌

编者按: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更是在于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在传承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本次推出将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等方面入手,带领大家走进具有浓厚艺术生命力的“时光长河”。

德兴民歌

1

摘要

民歌是我国传统音乐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历史远比文字创作的一切文学艺术悠久。它教化和娱乐着广大群众,丰富了社会生活,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体现。德兴民歌融徽、赣两地文化要素,保留大量古代方言语音,忠实记录社会文化生活,以原生性突出,风格刚毅坚定、洒脱乐观为显著特征。

2

关键词

传统音乐,徽赣相融;

民歌体裁、风俗民情。

(视频资料)

一、形成历史

德兴自南唐升元二年(即公元年)由原来的银城县改置为德兴县,县城从新岗山迁至银城。随着矿冶业的发展,外来人口的聚集、定居,形成了独特的地域客家文化、语言和民歌,由于德兴语言特有的属性,因此德兴民歌分为三个类别,即:上德兴民歌(属徽语系);下德兴民歌(属赣语系);矿冶区(即德兴市区及周边乡镇)德兴民歌(语系不明),德兴民歌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现在还有少数人会演唱。

二、主要内容

德兴民歌类型有山歌,小调,风俗歌,号子儿歌四种类型。其地方语言浓厚,演唱时往往带有下滑音,旋律优美、轻巧、风味别致。演唱时,常把“韵调”和“腔调”的旋律掺合在一起。风俗歌中还保留着古代的风味,词句文雅,音调独特。多为五声音阶、四声音阶的徵调式和商调式。节奏是2/4、4/4和2/43/4,4/43/4交替出现。单曲体的多段式及四句子较为普通,还有少量的联曲体。

三、民歌类型

(一)山歌

由于地理位置和语音声调的不同,山歌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高腔绝大多数分布在上德兴,旋律有以“”三音列为基调的徵调式,有以两种基调混合成的“23”五声音阶的徵调式,还有以两组基调混合组成的“23”五声音阶的商调式。它们的特征是腔调高亢、嘹亮,粗犷舒展,节奏紧松随歌词的情感而变化。

(二)小调

德兴的小调可分以下几种:1、本地民歌。德兴人由于发音谱词及基本音调行腔的习惯,演唱民歌时具有独特的风味;2、外来本地化的民歌。由于独特语言及传统习惯的不同,演唱外来民歌时就把自己的音调或接近自己的音调掺差进去了这样调节了语调而不产生倒字。3、变体民歌。在上下句、四句子、五句子等基本曲体上进行了发展和变化。

(三)风俗歌

主要以婚事歌和龙船调为主。婚事歌包含敬酒和闹房。姑娘嫁到婆家之前,娘家要为女儿饯行时由母亲边哭边唱边敬酒。演唱时音调特别,运用腔和声调的旋律交替进行。姑娘出嫁到婆家的那天,请专人演唱《送房》。祝愿新婚夫妇和睦,白头到老,演唱时加鼓、锣伴奏,气氛热烈,韵味较浓。端午佳唱的“龙船调”。演唱时运用调子的旋律,采取一领众合的形式及锣鼓伴奏来抒发自豪和欢乐的心情。在每一段的结尾人们又运用声调的旋律,进一步衬托出心中的欢欣。

(四)号子

号子有推船、搬运、打夯三种。它们都是人们在沉重的劳动中,口头创造的歌曲。用来协调步伐,统一行动。

四、重要价值

德兴民歌的歌词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具有民间艺术审美价值,对民间音乐的创作有借鉴价值,对德兴语言和民歌的形成有研究价值,对德兴打造生态旅游城市有名片价值。

作者/来源:赣鄱非遗创新教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8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