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时代战争之前,为了给将士们助兴。往往手拿剑柄或刀具围着火把跳舞。这也是展现武艺实力的一个方面。武舞最能调动战士们抗战的氛围。通过武艺以舞蹈的形式展现,能加深对武艺的认识。还能够愉悦心情。武舞还能用来训练士兵,只是规则没有那么严苛和古板,是很好的武艺表现形式。
随着氏族、部落间战争的发展,原始军事训练活动也逐渐萌发出来。《韩非子·五》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干是盾,戚是斧,执干或舞即后世之“武舞”的内容,是训练战伐之用的舞蹈。闻一多先生说:“除战争外,恐怕跳舞对于原始部落的人,是唯一的使他们觉得休戚相关的时机它也是对于战争最好的准备之一,因此操练式的跳舞有许多地方相当于我们的军事训练在《百夷传》中说“舞干为宴”,《滇海虞衡志》卷十三说“舞牌为乐”,皆说的是这种盾牌舞。在第八地点有一排手持短兵器人形,由于持牛角者为前导,似战前的战舞。这些内容都反映了边远的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执兵而舞进行训练的古老遗风。
武舞源于人与兽斗和人与人斗,它最初是狩猎或战争场面的再现,但随着原始战争的发展,武舞就逐渐发展成了部落军事训练的内容。周时有“大武”、“象武”。《礼记·明堂位》载:“朱干玉戚,而舞大武。”《诗》郑笺:“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这些用于军事训练的武舞可能就是从原始社会的武舞发展而来的。在世界古代史的资料中亦有武舞,如澳大利亚东南部有一种战争舞,舞者首先挥舞投矛、盾牌、四旋刀、根棒之类,然后分为两队,一面跳跃呼喊,一面持武器格斗,鼓声越敲越急,动作也越来越快,好像一场真的战争,实际可能是战前的训练舞。
在我国的族有一种古老的传统风俗舞,叫“跳盔甲”,又称“大赛舞”,舞者人数不定,少则数人,多则十多人不等,舞时身穿生牛皮制作的铠甲,头戴插着野鸡翎和麦秆的皮盔,手执兵器开始先跳圈然后形成两排对阵,长弩飞舞,肩上挂的铜铃叮作响,吼声震天这种舞既是祭祀舞又是训练战伐之用的舞蹈傣族至今流传有单刀舞、根舞,可以一人独舞,也可以两人对舞近似要枪棒或器械操,不过带有一些舞蹈的艺术动作和美观罢了这种舞蹈有可能是原始舞蹈的遗俗。
我国少数民族在重大节日也有刀舞或盾牌舞。在少数民族运动会之前也会以啦啦队的形式进行表演,这也是武舞的表现形式。云南的原始部落现在还存在武舞的形式,这大大加强了各种活动的热闹形式。武舞主要作为原始部落战前准备内容,在武艺的艺术性和美感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