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摆手舞,足尖上的诗歌

恩施土家人的浪漫文艺情怀不仅表现在用歌传情上,舞蹈也是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用足尖的跃动刻画热爱生活、追求情调的土家人形象。在年它被入选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它是土家族文化的综合载体,是土家族发展的缩影与艺术上的再现。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可谓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道理。综合就是以下几种说话:一说起源于宗教祭祀活动,为了不忘祖先的丰功伟绩,便创造了这个舞蹈来表达纪念敬畏之情;二说起源于战争,为了鼓舞战士的士气,安慰他们的思乡之情,让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三说由白虎舞、巴渝舞演变发展而来。《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仰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专家考证,这武主伐纣的歌舞即巴渝舞,而白虎舞乃是巴渝舞的前身,由此得来的推论;四说只是因为土家人本性就爱好唱歌跳舞,加上为了强壮身体,自己率性而创。

说法众多,不过它们传递的思想是统一的,那就是摆手舞的历史源远流长,是土家文化积淀下来的瑰宝,通过舞蹈了解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包括“单摆”、“双摆”、“回旋摆”等,其特点主要有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等。顺拐是摆手舞最主要的特征,即甩同边手,它要求手脚配合默契,以身体的律动带动手的甩动;屈膝要求膝盖向下稍稍弯曲一下,上身摆正,脚掌用力;颤动是脚部与双臂略带小幅度抖动,给人一种有弹性和韧劲的感觉;下沉是指在伴奏重拍时身体有一种向下的感觉,动作沉稳而坚实。

摆手舞其动作主要取材于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战斗。摆手舞中有“种苞谷”、“插秧”、“打糍粑”、“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有结合狩猎动作与动物形态创出的“雄鹰闪翅”、“犀牛望月”、“射虎”等场景动作;展现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舞蹈和音乐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谁都离不了谁。摆手舞的音乐极具特色,全程用土家语演唱的摆手歌配以以锣和鼓敲击,通过锣、鼓的节奏来控制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时而高亢激烈,时而舒缓沉重,时而庄严肃穆,快慢有致,彰显了节奏与韵律美。

文化底蕴深厚的摆手舞既是一种宗教活动,也是一项社会教育活动。通过舞蹈,向子孙们传递祖先勤劳勇敢的内在品质,教化他们,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力和认同感,起到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在跳的过程中不仅强健身心,还丰富了业余的文化生活。摆手舞是一种大型的舞蹈,还是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其他民族的人通过摆手舞认识土家族,进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摆手舞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在风景如画的土地上,伴随着锣鼓翩翩起舞,有一种田园牧歌的恬静与闲适,陶冶着情操,享受这美妙的慢时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