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个云南省教育厅推广第五批校内双

日前,省教育厅印发通知,推广第五批35个校内“双减”典型案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内容如下:

“双减”实施以来,各地各校认真落实党中央“双减”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在开展集团化办学、拓展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为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效应,在各地报送材料基础上,省教育厅遴选了第五批35个案例,现予以推广。

各地教育体育局要创新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制改革等多种形式,做深做实义务教育学校结对帮扶,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切实建好、用好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县域体育、文化、科普等公共资源统筹协调力度,巩固提升“双减”“双升”质量和水平;统筹城区学校、乡村学校、寄宿制学校等学校特点,精准施策、分类指导、城乡协同,因校制宜丰富拓展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强化典型引路,在州(市)、县(市、区)遴选培育一批典型经验,着力营造家校社协同推进的良好氛围。

一、红河州屏边县湾塘小学“四个起来”连续三年保持0近视率。

湾塘小学是一所乡村寄宿制小学,长期坚持以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连续三年保持0近视率。一是让学生“壮”起来。因地制宜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合理安排学生餐饮,早餐提供米线、饵丝等本地特色饮食,中、晚餐四菜一汤,保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定期发放鸡蛋、牛奶。学生既吃得饱,又吃得好,还吃得香,身体茁壮成长。二是让学生“玩”起来。学校充分保障学生每天约3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从不挤占学生课间休息、音体美课时和1小时的大课间,为每个班级配备篮球、足球、跳绳等近十种运动器材,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学校还为每名学生配备了一个小板凳,适时把教室搬到大树下、操场上,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三是让学生“动”起来。学校依托乡村少年宫每周二、四各开设一节活动课,组建织毛衣、苗家刺绣、花样篮球等18个兴趣小组。利用校内有限的空间,改造1间专门舞蹈教室,用于开展苗族舞蹈兴趣活动。把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日常管理,学生按照“扫把扫一次、拖把拖一次、毛巾擦一次”要求,每天三次全面“清垃圾、扫厕所、洗手盆、整理宿舍内务”。四是让学生“立”起来。通过高年级带低年级的方式,一年级新生很快便能掌握叠被子、洗衣服等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的睡眠、用餐、卫生习惯。学生每天21:00睡觉、6:30起床、12:30—13:30午睡,每天保证了10.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从早晚读、广播操到打扫卫生、一日三餐等,每一项校园活动均由学生民主参与、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和良好行为习惯。

二、曲靖市宣威市靖外明德小学劳动育人成果丰硕。

靖外明德小学是由当地5所农村小学撤并而成的寄宿制学校,占地35亩,有教职工58人,学生人。学校以全学段劳动课程改革为支撑,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抓手,以劳动教育为先手棋,引领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一是全力打造3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年建校至今已坚持劳动育人14年,陆续建成3个劳动基地,有专职劳动教师2人、兼职劳动教师18人。基地包含农耕文化长廊、瓜果观光长廊、农业知识文化长廊、露天蔬菜种植区、千头肥猪养殖场、山林放养鸡场、养鱼水库等丰富内容,共占地亩,极大拓展了素质教育的新天地。二是全校参与实现师生三餐自给自足。学校依托3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分层次、分年龄开展个性化劳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劳动教育基地的蔬菜全部按市场价供应食堂,产生的收益全部补助到学生的营养餐中,全校多名师生实现了三餐自给自足,并且保证吃得饱、吃得好、吃得营养。三是以劳动课程引领“五育并举”。依托劳动教育基地,各年级各班每周开设2节劳动课,包括蔬菜栽种、生活自理、绿化美化等近十种课内、课后课程,探索田园美术课、自然语文课、科学大课堂等情景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写生、写作、实验,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课程完成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放入学生成长记录袋。

三、昆明市党建引领集团化办学打造优质均衡共同体。

一是党建引领,实施一体化管理。以集团龙头校为核心构建基层党组织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了办学理念、环境创设、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教师培训、教学科研、考核评价等一体化管理。如,中华小学教育集团实现“党建责任区一体化”“学生成长中心一体化”“教师发展中心一体化”和“资源管理中心一体化”教育集团“四化”创新机制。二是加强统筹,优化集团办学布局。在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充分考虑生育政策调整、学龄人口变化、城市化进程、教育保障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等纳入教育集团管理,通过合理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向农村地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不断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目前,全市共有基础教育集团47个,成员校所,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提供优质学位26.05万个。三是规范发展,优化集团内部治理。年12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进行了规范、优化,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规范教育集团组织管理,明确组织目标、原则、职能等,建立集团总校长管理制度和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健全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不断夯实集团整体办学实力。四是改革创新,激发集团发展活力。建立成员校成长溢出机制,鼓励集团内成长后的成员校作为新的龙头校,组建新的教育集团,一批优质学校通过输出品牌、文化、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等资源,带动发展相对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如,昆八中领办了昆明长城中学,昆明长城中学又作为龙头校领办了新的学校。

四、玉溪市推进集团化办学打造区域教育新标杆。

一是加强政策保障。先后印发《玉溪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玉改委发〔〕12号)和《玉溪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人员统筹管理及绩效分配指导意见(试行)》(玉人社发〔〕38号),确立“政府主导、统筹联动、特色发展、滚动发展”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模式,赋予基础教育集团人事管理自主权,规范集团化办学领办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调整部分管理,为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组建工作提供基本方向和指引。二是以名校为引领,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全市以一级优质幼儿园为集团化办学发展主体,发挥“省一级一等幼儿园”优势,深化“一校多区多园”管理体制,深入实施“名校带动工程”,推动城区内幼儿园组团发展,逐步增加城区内学前教育学位供给数量。三是推动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红塔区、新平县把一批城郊乡镇学校建成品牌小学集团校,实现教育集团内部整体工作统一推进,教育教学计划统一制定实施,教师发展研修统一联动,学生培养目标统一落实,教育教学资源统一共享,促进集团各校区全方位的良性互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均衡发展。玉溪第一小学于年4月以多法人混合式组建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以文化校区为集团总校,山水校区、溪源校区、紫艺校区(玉溪第七小学)、高新小学(玉溪第八小学)和绿色钢城校区(新平大开门小学)为集团分校,着力打造“一校多址+学区共建”集团化办学模式,现有个教学班,在校学生人,专职教师人,形成一体五翼办学新格局。

五、曲靖市会泽县以集团化办学模式打造县域高中教育升级版。

会泽县认真落实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创新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走出一条“县中振兴”的路子。一是集团化办学助力县域教育“均衡化”。年组建以茚旺高中为龙头的普通高中教育集团,聚焦“管理共促、师资共育、资源共享、发展共赢”四个方面,形成合作共赢、抱团发展的良好格局。成立9个学科中心教研室,搭建多元教研生态体系,组织学校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学科建模、课题研究、集体备课、高考研讨等活动。推行成员学校之间联考制度,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备考资料、统一组织联考统测,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和评估,让教师实现经验共享、共同成长。坚持“师生同测”,连续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统测和教学水平测试,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严格实行滚动划片的招生政策,避免招生乱象和“掐尖”行为发生,让各学校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竞争、发展。二是集团化办学助力县域教育“品质化”。在全市率先实施“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县城或较大乡镇集中、小学向集镇或规模较大行政村集中”的办学模式,十年间累计投入高中建设资金30.92亿元,在县城新建扩建了7所普通高中和1所职业技术学校,普通高中的学位由原来的2.2万人扩充至3.4万人。全县7所高中3所晋升为一级二等高中,1所晋升为一级三等高中。三是集团化办学助力县域教育“一体化”。实行“名校领办制”,通过“名校+新建学校”“名校+民办学校”的方式让优质教育资源“遍地开花”、新建学校“快速崛起”。创新推出“年级组+科室”双线扁平化管理模式,进一步形成“工作重心在教学,工作落实在年级”的良好局面;创新推出“全寄宿制+全封闭式+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