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的面貌,是中国戏曲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乃作者小小的搞笑世界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中国古代歌舞演艺中国汉唐时代的文艺形式依旧以歌舞为主。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于歌舞方面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其中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是秦设乐府。当然,由于秦王朝短命,秦乐府起的作用还不算大,但后来大名鼎鼎的汉乐府,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制礼作乐”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问题,礼乐相辅相成,礼以别异,乐以调和,宫廷雅乐担负着礼乐教化、和谐社会的功能。汉魏乐府“相和歌”是一种艺术歌曲,丝竹相和,歌者击节,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到东晋及南北朝时期,相和歌融合吴歌、西曲,形成了“清商乐”,演唱于贵族休闲场合,主要由女伎表演。

歌舞

后来,它的内容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器乐、歌曲和舞蹈三位一体,便成为综合性的大型歌舞大曲了。汉魏鼓吹曲,源于西北游牧民族的打击乐和吹奏乐。汉时的歌舞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汉代百戏盛行,百戏与歌舞关系密切,是一种故事性的歌舞表演,一些学者如杨荫浏先生径直称它为“百戏歌舞”;二是乐府民歌是采风的成果,采风是人与人,特别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沟通的极好途径,因此,带有较为明显的为政治服务的色彩;三是汉歌舞已具有东西南北的地域色彩,故有“燕舞”、“赵舞”、“楚舞”、“淮南舞”等名目,更有西域传人的“胡舞”等外来舞蹈形式。

杨荫浏

当时的歌舞从内容上分,有文舞、武舞之别,从表演形式上分,又有徒舞舞具舞等区别。与前世相比,这一时期的歌舞娱神巫祭功能渐渐淡化,娱人、庆典的色彩日益浓厚,综合性歌舞代表作《总会仙倡》中,也出现有神女仙女形象,但她们却与倡妓不分彼此,共欢同乐,娱乐成分大大超过宗教成分。汉代器乐更为发达,吹奏乐、弹拨乐、打击乐齐全,琵琶、箜篌是新出现的乐器,琴(即今所谓之“古琴”)的地位至高无上,被称为“雅器”,练琴是贵族文人修身养性必不可少的方式。史载司马相如“善琴”,卓文君“好音”,相如以琴挑之,两人引为“知音”,竟致私奔。

卓文君石像

唐乐与唐诗一致,都充分表现了唐王朝作为当时世界上超级大国的宏伟气概。隋唐时代器乐也有很大发展,隋朝宫廷雅乐的乐器已有二十种之多,到唐代,为雅乐配器的乐器是隋代的两倍,达到四十种,并分作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奏出来的音响更为细腻、丰富、美妙。白居易《琵琶行》给我们描写了一位女乐手出神入化的古琴弹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妙绝千古。隋宫燕乐有九部乐: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唐宫燕乐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十部,还分坐部伎和立部伎。除此还有突厥、百济新罗、倭国等伎,真所谓八方杂臻,万国来奏。

古琴

唐代音乐的特点是:燕乐繁盛,雅乐衰微,民间散乐繁荣。唐代文人诗歌人曲歌唱的很多,特别是绝句,几乎全部是可以用来唱的,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诗人“旗亭画壁”的典故,正表现了这样的盛况。隋唐五代歌乐与舞蹈紧密相连。无论是九部乐、十部乐还是坐部伎立部伎,都配有舞蹈表演。其表演性舞蹈,计有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狮子舞等类别,下再分作具体名目,有名的有“胡旋舞”、“绿腰”等。杨贵妃擅长舞胡旋,安禄山也以善作胡旋舞著称,并因此得到唐明皇的青睐。唐代戏剧互动史在外来音乐的不断输人和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的不断融合。

戏剧

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等人,都以诗笔描绘过这一神奇的舞蹈。胡旋舞传自中亚地区,今天依旧流行于埃及等国。有必要说一下狮子舞。獅舞的产生,与佛教的进入、狮子崇拜有关,发端于东汉,魏晋南北朝后得以发展。但当时的狮舞只是百戏中之一项,没有独立形成自己的系统。唐代狮舞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分作“五方狮子舞”和“西凉伎”两个系统。前者五头狮子分作五色,表现了五方、五色崇拜,亦蕴含有五行思想。后者白居易曾歌颂过,题目就含有西域色彩。狮子舞至第二届中国戏曲之成型与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创造了许多艺术样式,而中国戏曲则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白居易画像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融合文学、音乐、歌舞、说唱、美术武术、杂技等各种因素于一体,而以歌舞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王国维先生径直称其为“合歌舞而演故事”。所以,我们在讲了歌舞之后,再来展示戏曲的艺术面貌。东亚戏剧互动史作为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的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中国戏曲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如今,前两者都已消亡,而中国戏曲仍拥有三百个左右剧种、数万计的古今剧目,活跃在不同的舞台上。但是中国戏曲又是晚熟的。它的发生、酝酿、成熟的演变历史漫长而又坎坷,直到12世纪,它才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态。

参考资料:《中国戏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