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西南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发展

皮肤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10467294.html

本文乃作者梦梦聊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小编认为西南民族生殖崇拜的形式有三:一是女性生殖器崇拜;二是男性生殖器崇拜;三是男女同体或生殖行为崇拜。直接导致生殖崇拜集会、节日形成的,主要是第三类。西南民族中尚有大量生殖崇拜文化遗存的民族主要有纳西族、白族、哈尼族、佤族、彝族、苗族、壮族等。摩梭人(纳西族支系,摩梭为他称,后同)的“阿夏”婚,是他们传统婚俗的遗留形式之一。而作为其现实生活神圣依据的乃是巴丁喇木女神、黑底干木女神的婚姻生活。

例如,他们相信狮子山是女神的化身,上者波村的居民还把村子,上边的峡谷视为女神的生殖器;左所摩梭人也把狮子山北麓和西北麓由于火山岩形成的洼地视为女神的生殖器;举行“转山节”的山腰凹地也具有女神生殖器的意味,过去这里还有女神神庙、神龛,龛内供有骑牝鹿的女神像。永宁盆地的摩梭人认为“格姆”女神掌管着坝子的庄稼丰歉、风调雨顺、男女爱情、生儿育女等,“格姆”女神既是土地神,又是生殖神。

狮子山

除“格姆”女神外,“巴丁喇木”女神是祭拜范围更广,涉及泸沽湖畔的云南、四川两省几个县的摩梭人的女始祖,也受到虔诚供奉。摩梭人还供奉一种叫做“那蹄”的生育女神(由达巴们临时用糌粑塑成的裸体女人像)。在一年一度的“转山节”上,人们结交“阿夏”,露宿野外,祈求“格姆”女神保佑生育顺利。永宁温泉也是男女结交阿夏的场合,古时,男女同浴后,人们搭盖帐篷,生火野炊,一边沐浴,一边玩乐,持续几天才离去。即将开始过“阿夏”生活的女子,往往首先朝拜女神生殖器,一般是到上者波村上边的那条峡谷里祭祀。

摩梭人婚后若逢婴儿成活率低和分娩时难产,往往要专门祭祀生育神一“那蹄”。祭祀时,由达巴用树枝或麻秆编制一个方形框框,中央插一根竹竿,上边拴若干彩色布条,称为“那蹄底基”(即“那蹄”的房子)。然后用糌粑捏成一个“那蹄”塑像,腹部放置一个鸡蛋,显得大腹便便,胸乳突出,阴部刻画女性特征,接着将它放到“那蹄底基”里,供上线、布和各种食物。

祭拜

达巴对着“那蹄”神说:“主人家什么东西都给你准备好了,你要保佑孕妇平安,让她顺利地生下娃娃来!”

永宁的摩梭人、普米族还盛行男性生殖器崇拜,永宁盆地周围的哈瓦山、荣特拉特布山等相传都是“格姆”女神(即狮子山)的男性“阿夏”,他们之间过着“走婚”生活。这些山被视为男神。当地的摩梭人把岩洞中自然形成的状似男性生殖器的石头当作石祖来崇拜,达坡村附近的山冈也被认为是男性生殖器。卡瓦村西南山上靠近岩洞的平台上,有一天然形成的钟乳石柱,摩梭人称为“久木鲁”,意为生孩子的石头,即男性生殖器。“久木鲁”的上方也有一个垂直的钟乳石柱,不断往下滴水,致使“久木鲁”的顶端形成一个凹坑,坑内积水,人们称此水为“合吉,与精液“达吉”意义相同。四川省木里县大坝乡的岩洞中也有一石祖,当地的不育妇女相信在此石祖上坐一坐,便能增加怀孕的机会。

四川省木里县大坝乡的岩洞

丽江像山脚下,在年前,有一块竖立的圆锥形大石,丽江东坝子十八个村的纳西族、白族群众视之为男性生殖器加以崇拜,婚后无子或替第一个孩子取名时,都要到大石前祭拜。白族的生殖崇拜亦十分突出,至今仍以外显方式存留的当数剑川石钟寺第八号石窟的“阿央白”(或“按失白),即石刻女阴。白语中“阿央”为姑娘,“白”为女性生殖器,又说为出娃娃之处。新中国成立前,剑川、洱源、云龙、兰坪、鹤庆、丽江市玉龙县等地的白族及傈僳族妇女,常在石刻女阴前跪拜、焚香,以求子嗣。有的妇女还在石刻女阴上涂抹香油等,希望自己分娩时润滑、顺产,减少痛苦;有的妇女则用铜钱在石刻女阴上刻画,以使自己的生殖器通畅,认为过去不育是因生殖器堵塞了。

文山州丘北县者龙村过去有一座白族本主庙,里面也有一具石刻女阴,与菩萨、本主供在一起。云龙“八井”之一的顺荡盐井,盐水从一块酷似女性生殖器状的岩石里流淌出来,当地人称其为“阴门井”。新中国成立前,周围数十里的白族、傈僳族、彝族妇女常来此向“阴门井”烧香、祭拜。漾濞县城南有一条江,江心石头露出水面,其状似男性生殖器。新中国成立前,白族群众常到此烧香。

白族本主庙

鹤庆县黄坪乡境内有一温泉,泉边有一石酷似男性生殖器,当地不育的白族妇女洗澡后赤身坐于石上,相信这样能增加受孕机会。鹤庆城西边的高山上有一独峰,人们以男性生殖器命名之。洱海周围的白族地区大量考古发掘的鱼、螺等饰物,反映了农业时代以前渔猎时代的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白族的生殖崇拜大量积淀在内隐层面上,通过剖析绕桑林、栽秧会、石宝山歌会的原始文化遗存才能逐渐揭示出来。彝族也有蕴藏深厚的生殖崇拜,其突出表现是哀牢山区普遍供奉的“祖灵葫芦”,认为葫芦象征交合,是伏羲、女娲的男女同体象征物。属男女同体的生殖崇拜形式。

石屏县哨冲乡“花腰彝”(彝族支系,他称“花腰”,后同)祭鼋(即“德培好”节)时,以圆形意石象征祖先阿鼋,以童石反复穿绕过有天然石洞的形似女阴的大石,即以此象征性行为。祭拜奄石与该项仪式的神圣、神秘气氛,反映了男性生殖器崇拜与性行为崇拜的叠加,与祭祖的主旨结合得很紧密。在一些彝族聚居的地区,一些支系中生殖崇拜演化的结果,使外在的生殖崇拜仪式退隐不现,而表现为由性选择心理发展而来的审美心理。这在牟定的三月会。大姚的插花节等节日中得到了体现。

祭拜奄石

苗族也有许多生殖崇拜文化遗存。贵州省台江县巫脚地区“鼓社节”中有一项追女仪式:以木刻的男女生殖器模型各一具,由一男子背负女性生殖器模型在前奔跑,另一男子背负男性生殖器模型尾随其后,并以弓箭作象征性射击,绕寨一周,意为背祖先央公。央婆。有的则背木雕裸体像。背央公的呼“夺张”(交媾之意),背央婆的答“沙降”(繁荣之意),旁边的人跟着欢呼。

司仪则以葫芦盛水象征性地向妇女们酒去,以示射精,繁衍子孙。妇女们纷纷撩起裙裾承接。祭牛角时,以牛角象征男性生殖器。礼师表演男女祖先交媾舞蹈时,礼师的祝词中有“女器大如瓢,男器大如灯;性交像骑马,如骑骡上坡”以及“才得九个儿,七个女跟来”等,都反映了生殖崇拜的意识。而苗族的“鼓社节”中分公、母鼓之俗,也反映了生殖崇拜的内涵,以木鼓寓意母体。不独苗族如此,西南的许多民族都有类似的民俗事象。

鼓社节

湘西土家族的“茅谷斯”表演的装束中,着意强调了男性生殖器。广西瑶族在新中国成立前还残存有“放牛出栏”习俗。即每年春节,任何男女都可在村寨旁、田野间寻求爱侣,自由谈情。大瑶山岭祖一带的瑶族还盛行“点火把”风俗:男女结婚一个月后,双方都可任意各寻新欢。

壮族古代也盛行生殖崇拜,他们普遍敬奉花婆一生殖神,还普遍敬奉社王,也是生殖神。新中国成立前壮族聚居区几乎每村立一个社,竖一块圆锥形石头为社王,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社,也是男女幽会的场所。类似的例子,尚可列举很多,可见生殖崇拜文化在西南农耕民族中积淀甚深,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共同表现了崇拜生育的神秘力量和祈求繁衍种族、万物繁茂生长的规律。

参考资料《中国西南民族节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