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生命的音符记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

寄语:

“在教师岗位上,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

——张亚红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要有一颗对事业执着的心,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作为新时代党员教师,北京市八一学校副校长张亚红,参加教育教学工作30余载,她身上的荣誉不计其数。

作为教育模式创新者、音乐教育推动者、艺术教育领跑者、教育教练探索者,张亚红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更要以音乐教学为载体,让美育真正与学科融合,润物无声地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在教师岗位上,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张亚红说。

克服困难抓住契机

现在,大家看张亚红老师走过来的路,满眼是璀璨风景,但事实上,她的课堂探索并非总是如此美好。“我也经历挫折,我也会遇到学生的刁难。”她说,“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化危机为契机的能力。”在她看来,很多的成功教学设计往往是在挑战中完成的,问题的出现为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一次音乐课,张亚红正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及历史背景对作品进行分析,一个学生突然打断她的话,“听音乐就是为了娱乐,我又不想当音乐家,没有必要知道这个音乐表现的是什么,没有必要分析音乐要素和历史背景。”听了他的话,有同学随声附和,也有同学表示反对。

课后,张亚红的心情难以平静,她意识到课堂上偶然出现的问题,虽不在教学计划中,但是这种偶发事件却是一个很好的生成式教育的契机,“从教学内容上看,学生的认识主要体现在音乐的社会功能方面,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音乐审美层面的问题。”

张亚红把自己的想法和班主任沟通,于是有了一堂以“徜徉乐海,心灵翩跹”为主题的班会,学生自愿分成两组,针对“欣赏音乐作品到底要不要分析音乐要素和了解历史背景”的问题展开辩论。最后,全班同学就音乐中应重视丰富的知识与文化内涵的观点达成一致。

文化自信艺术担当

在八一学校,音乐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课,金帆管乐团更是学校的金字招牌。在年第66届全美音乐教育大会中心主会场,金帆管乐团与美国空军管乐团等著名音乐团体同台献艺,成为全美音乐大会自年举办以来,唯一获邀进行专场演出的中国管乐团体,在中国管乐界具有里程碑意义。张亚红深有感触:“音乐教育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唱几首歌,听几首乐曲,而要透过音乐教育带给学生们美的感受,提高他们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品质,引领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做人。”

随着时代变迁,曾经世代传唱的民族歌谣曲调,逐渐被人淡忘。几年前,张亚红讲“中国民歌赏析”课时发现,许多同学对民歌不太感兴趣,昏昏欲睡……如何破题?

《茉莉花》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深受国际友人追捧,张亚红便以“又见茉莉花”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她精心选择了在东北和江苏两地流传的《茉莉花》,提问学生两首歌在旋律、节奏和风格上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音乐风格?学生们兴趣大增,争先说出他们听后的感受。

张亚红引导学生们认识到,即使都是“茉莉花”,却各有不同,地理环境、语言及语音的特点、地方文化传统等因素,都影响着音乐风格的形成引人入胜的参与和讨论,提高了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艺“树”人生以美育人

张亚红的教学不仅是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注重以音乐教学为载体,让美育真正与学科相融合,润物无声地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张亚红说:“只有把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紧密地结合,才能将艺术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其最大的功效。”“课程活动化”,即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学习音乐的途径,给他们发挥、展示自我的平台。

八一学校是诞生于战争年代的“红色学校”,为了赓续红色血脉,张亚红在担任学生处主任期间,设计了“红色经典”等主题活动,多次组织学生赴河北阜平老区,参观荣臻子弟学校旧址,与老区师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互动,参观白求恩纪念馆等革命教育基地,燃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习斗志。她还带领专家团队创编了一部舞蹈作品《烽火摇篮》,用舞蹈的艺术形式致敬八一学校的红色历史。

张亚红说:“教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式的赛跑’,非朝夕可见,需日积月累。”(记者刘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