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丨中央民族歌舞团原团长李毓珊舞动一生

北京什么医院青春痘好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6013804347065&wfr=spider&for=pc

“李团长?什么时候都可能给你比画上一段儿。”提起李毓珊,人们总想到他那随时可以起舞的姿态——腰背挺直,上身后倾,昂首而行,双臂在身侧和胸前有力摆动,仿佛下一步就是一个轻盈的跳转,伴随着抖肩、翻腕、抬手,脚下便是舞台,一个民族舞者闪亮登场,即兴是一曲豪迈的蒙古舞。

在舞台后苦练,在舞台上演出,在舞台前指导,在舞台下观看。从云南的小山村走到北京,再飞到世界各地的李毓珊,走过的路越来越多,但路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舞台。通过舞台,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路,也为很多年轻人打开了通往舞台的道路,让民族舞蹈走进千家万户。

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依然割舍不下舞台,靠着一根拐杖和儿子的搀扶,颤巍巍地走进民族剧院,坐在观众席里,从口袋里摸出眼镜,动也不动地盯着舞台,仔细地观看中央民族歌舞团的新演出,生怕节目有什么瑕疵。

年2月26日凌晨4时20分,原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李毓医院逝世,享年77岁。

观看大型歌舞晚会《锦绣家园》后,李毓珊和演职人员合影。受访者供图

“云南双杰”

火车“哐当”“哐当”地响着,把李毓珊和马跃从云南宝山的一个小山村拉到北京。经过时光的历练,二人成为舞蹈圈内响当当的“云南双杰”。

年春天,17岁的李毓珊正在云南宝山第一中学念书。当年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老师李才秀到当地选拔人才,向来表现欲突出的李毓珊被班主任叫去试试,同行的还有同班同学马跃。

十几个被选中的少年,高高矮矮围成一圈,按要求依次做动作。在这些人里,将选出两个人到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专修舞蹈。

马跃告诉新京报记者,虽然李毓珊没学过舞蹈,但也表演了一段舞蹈。几天后,他们两人接到通知,被选中了。

经历客车、火车十二个昼夜的辗转,两人抵达北京。到学校后,马跃发现李毓珊人不见了。学校的老师几经打探才知道,李毓珊居然自己摸到天安门去了,“好不容易来首都了嘛,那肯定是要去看看天安门的。”李毓珊解释说。

进入学校后,日复一日的学习、训练开始了。由于没有舞蹈基础,李毓珊的腰背总是压不下去,被老师评价为腰背“铁硬”。向来不甘落后的他,开始榨干自己的时间,全身心扑在基本功上。柔韧度不够,他就花更多时间来练,学生时代,李毓珊几乎没落下一天早功。

练着练着,李毓珊还找着了自己的门道。没事的时候,他就站着,摆动着上身涮腰。他觉得方法不错,就推荐给其他同学,“他跟同学说,哎,我告诉你一个涮腰的方法,边说,边叉着腰做演示。”

由于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又展现了很强的组织能力,年毕业后,李毓珊留校任教,担任基本功教师,和马跃等人一同成为继李才秀之后的艺术系第二代教师。

年起,李毓珊开始历任音乐舞蹈系副主任、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全系着力发展民族艺术,在他的提议和倡导下,学院开办了编导专业大专班,一批编排民族舞蹈的优秀编导慢慢成长起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李毓珊始终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桃李杯”。选中学生后,由马跃根据学生的个人特色,编排相关民族舞蹈,提升专业能力。久而久之,李毓珊和马跃被大家称为“云南双杰”。

李毓珊照片。受访者供图

“业务不能丢”

年,李毓珊进入中央民族歌舞团。从那时起,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业务不能丢”。

曾是舞蹈队队员的热娜回忆,李团长严苛的业务考核和节目审查给她留下深刻印象,“他来了之后,我们平时业务训练的出勤开始规范化、制度化。”直至今日,每次业务队员训练,都由队长点名签到,训练期间不可使用手机。

舞蹈队每次排演,李团长都会出现在台下,“帽子戴歪了,动作没做到位,他都会一一指出。”有时候,他看着看着就会跳到台上,跟队员比画起动作,探讨着到底怎么表现,“其实他是在纠正动作,但是他通常会和队员讨论,到底什么样的动作能让舞蹈更有表现力。”热娜说,队员们往往心服口服。

排练舞蹈剧时,20个演员如果有一个人动作错了,李团长会让大家陪着一起练习,“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一环错了,整体就好不了。”如果正式演出队员出现明显错误,李团长会在演出后的总结大会上毫不留情地指出,有时候还会象征性地扣一部分演出费。

为了在实战中锻炼每个人的业务,在歌舞团,李团长愿意给每个人锻炼的机会。歌队里来了本科刚毕业的新人,没多少舞台经验,但李团长会轮番让他们在节目里挑大梁。舞蹈队里更是如此,每次外出汇演,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李毓珊还常常在当地物色“好苗子”。

除了抓队员的业务,李毓珊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9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