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化州地区有一种表演时戴着面具的民族舞蹈,叫做“跳花棚”又称跳棚舞,傩舞化州跳花棚明朝时期从福建传入,属于傩舞。它有固定的“科本”(演唱台本),共分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等十八科(场),多表现农事耕耘、男女情感、生活趣谈,意在驱邪除恶,祈求风调雨顺、物阜民安、五谷丰登。
摆阵的跳花棚跳花棚是流传于化州民间的一种庆丰收的民俗舞蹈,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其表演内容,“每一个科目都有一定寓意和表演内容,如“道叔科”由六种傩面具角色它主要表示驱邪免灾、祈求平安、迎祥纳福的意愿。“秀才科”则主要表示希望能培养多些圣贤子弟的愿望;“锄田科”和“钓鱼科”主要表达生产劳动、农事耕作的过程及收获的喜悦心情……。由上陈述可见,在传统“跳花棚”中的表演内容主要是以祈福求神、保佑平安、迎祥纳福之类的美好愿望。
“披着”面具的舞关于它的特征可归纳为:一,有完整的课本内容,虽然每年只表演一次,但可维持整整一天。二,虽然舞蹈动作相似,但不同舞对应不同的面谱。三,表现的信仰内容多关于祈福方面。
古风依旧跳花棚跳花棚舞本身阵势大,同时一场表演下来所需要筹划的也非常多,为了在今天能使其简单快速一点,可以在服装、面具上修改一些。除此之外,对于其表演内容,可在这三点进行变化:理顺浓缩、借鉴融合、增减变通。我相信只要不改变该舞的传统风格,适当修改其表演内容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