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手中的各民族乐器,成为独具中华艺术特

唐朝时期,经济文化高速发展,为敦煌飞天造型的演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多民族多元文化大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印度文化、多民族文化同中原文化碰撞出来的新的艺术形式,极具有生命力,佛教艺术东传进入中原地区,对中原人们的各方各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印度佛教中对药叉女形象的塑造,对唐朝飞天女性形象的而塑造意义重大,飞天发展至唐朝,已然吸收了印度、西域、中原特点,成为兼容多种文化的复合体,呈现出多民族化。

飞天不仅仅是对女性身体形态美的追求,同时承载了人们对佛国极乐世界的向往和对虚幻空间的奇思妙想,飞天形态各异,身体表现的各民族舞蹈风格,以及伎乐飞天手中的各民族乐器,成为独具中华艺术特色的美,为我们展示出佛国世界各民族大融合所赋予的时代特征。

飞天形象传入中国后,创作手法不断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通过融合改造后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格,使得飞天形象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从隋朝开始,敦煌石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唐朝国力强盛,消灭突厥,形成强大的唐帝国,为了巩固疆域,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立都护府,由中央派长官统帅,这极大的加速了敦煌风格的转变,中原文化迅速并连续不断的冲击敦煌石窟文化。

唐朝画圣吴道子及徒弟杨庭光、卢楞伽等人擅长佛教人物画,他们在中原佛教寺院中留下的画稿作品被流入了敦煌,吴道子在艺术史上的成就在当时是无人能比拟的,影响力很强,他所创的“白画”,将中国线条艺术发挥到机制,自唐朝以后的壁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吴带当风”的绘画风格,“吴家样”也成了当时绘画的代名词,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对唐朝敦煌佛教壁画有直接影响,在洞窟中我们可以看到飞天形象具备当时汉族女子装饰样式,线条上,绘制飞天的线条遒劲有力,粗细均匀,衣纹稠叠下坠,颇有“吴带当风”气魄,造型上,敦煌地区崇尚宝石装饰,披肩较长。

贵族妇女头梳唐朝样式发髻,装饰有硕大的花朵,身着轻薄纱衣,贵妇前方的引路菩萨,仅着薄纱,纱衣上装饰色彩绚丽的纹饰,唐朝纱衣轻薄,这也体现在了飞天的造型中有所体现,飞天体态轻盈,翱翔佛国天空,身上没有翅膀,依靠的是衣裙和飘带的动态,看飞天飘带的动势,可以感受到飞天飞翔的速度较快,所以可以猜想,飞天的服饰材质可能跟丝绸有关,从当代宫廷绘画《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侍女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画家的服饰表现手法,在敦煌飞天上是有所体现的。

飞天伎乐,善舞善乐,壁画中飞天乐器种类繁多,舞蹈动势千姿百态,这些乐器、舞蹈动势不是艺术家们凭空想象而来,可能是艺术家从现实生活中复制,从周昉作品《调琴啜茗图》中可以看到唐代宫廷中仕女的生活状态,身着华丽整洁的服饰,悠然意得的状态,这些都体现出唐帝国国力强盛、统一富强,人们惬意生活的状态,从敦煌佛教壁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原地区的绘画风格、绘画题材、绘画形式对壁画影响很大。

唐朝经济富足,文化艺术丰富,与外来文化包容发展,这个时期的绘画发展迅速,绘画具有无拘束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审美风格,中国绘画自此进入了成熟期,很多研究中国敦煌艺的学者认为,飞天形象在唐朝是鼎盛期,“吴带当风”和唐朝绘画对飞天形象影响意义较大,中原艺术影响了佛教艺术的发展,在风格上,两种艺术呈现共同的特点,共同发展的态势。

佛教的产生为我们带来了飞天艺术,在唐朝文化的影响下,敦煌的飞天艺造型更加灵动、夺目,表现出空前的灿烂繁荣,它们是艺术家们摆脱现实物象束缚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人形象,在唐朝,飞天摆脱了印度、西域的特点,以传统中国画“意”表现为造型观念,作品融入艺术家的情感、审美活动,形成了“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飞天飞翔于天际,依靠的不是外力,而是凭借其扭转变化的舞姿和身后飘扬的裙带。

在宗教艺术中,印度身体略显沉重的天人和西方带有翅膀的天使造型同飞天造型相比较,飞天造型更具有虚幻性、灵活性、艺术性,充满对美的幻想,看到过飞天的人无一不被飞天的动感和飘感所感动,飞动的形象,可以表现出他们渴望精神的解放,希望摆脱受压迫的生活获得自由,同时也表现了人们对宇宙空间的渴望和追求,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飞天美的表现,除了构图、色彩、服饰的美。

北魏时期,位于现在山西省大同的云冈石窟建设完成,云冈石窟多表现为石刻造像,其风格特点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和笈多艺术、鲜卑族人形象特征和服饰特点以及中原地区风格,形成了独具云冈特色的“平城模式”,石刻艺术有别于壁画艺术,其表现手法不够灵活,对于情节和场景的表现较深入,但是在构图和人物刻画方面就不易生动表现,云冈石窟的飞天以浮雕形式出现,出现在在佛龛两侧、拱门上、中心柱周围以及故事画中,她们多成群出现,但是不似敦煌壁画中的连续图样出现,多为对称式或零散式。

飞天多为女性造型,身体健壮、身体多穿袈裟,头上梳有发髻,面部丰润、长眉大目,鼻梁较高直通额头,飞天在云冈石窟的发展可以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早期,飞天被安排在佛龛、石窟顶部和佛像背光中,体型较大,身体动态呈U形,弯曲弧度小,略显笨拙。

中期为云冈石窟的繁盛期,这时期飞天装饰性强,身体修长,面部表情明显,头梳高发髻,身穿长裙,造型多样有变化,多为伎乐舞蹈样式,手持鲜花,飘带飘扬,造型飞动感强,表现简洁,其中第6窟是飞天典型代表,洞窟内飞天造型各异,她们体态丰满、曲线优美,极具生命力,后期,飞天多出现在窟顶,虽然雕刻的线条豪放,但是神态被刻画的较为丰富,体态纤细、清瘦,姿态飘逸,服饰表现出汉代服饰样式。

公元年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并迁都洛阳,龙门石窟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凿的,龙门石窟的飞天大多出现在洞窟的藻井、龛楣以及佛像的头光和背光等处,位于洞窟顶端藻井中的飞天大多盘旋与正中央的莲花四周,体现出了天宫中的欢乐祥和的气氛,在龛楣、龛顶的飞天一般以对称形式出现,多两两对称,也有一身至五、六身不对称形式出现的,飞翔于佛像背光中的飞天则呈现出左右对称状,与背光中的火焰纹交相辉映,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同时烘托出佛国热烈欢快的气氛。

这一时期的飞天样式呈现出了明显的汉化和世俗化的倾向,具有鲜明的汉族特征,古阳洞是龙门石窟较早开凿的大型洞窟之一,飞天形象随着开凿时间跨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较早开凿的飞天雕刻基本上延续了了云冈石窟的特征,如杨大眼造像龛、比丘慧造像龛等飞天形象,随后开凿的宾阳中洞也是大型洞窟之一,八身飞天盘旋飞翔于窟顶正中央一朵盛开的莲花周围,他们身姿苗条,颈饰璎络,身着长裙,衣饰繁复,奏乐飞翔,此时的飞天改变了云冈石窟健硕强壮的飞天形象,转而一个个身姿轻盈飘逸、体态纤细苗条,充分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审美趣味的转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