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芳带领深山600绣娘走上国际舞台广

年9月28日,李素芳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她出生在祖国南方边陲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有力拢集了散居深山的多位瑶家绣娘,将瑶绣这一世代相传的指尖技艺送上国际舞台。贺州这个城市,也因瑶绣而拥有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瑶族美学在联合国大放异彩的故事,要从李素芳说起。

年7月12日,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探访贺州长寿文化,李素芳制作的瑶绣产品《瑶族哈喜》被选为礼物赠送给潘基文夫妇

年9月,李素芳参加广西民族博物馆“美国大使文化基金项目展示”活动

年12月,李素芳(右一)在给台湾同胞展示瑶族服饰制作技艺

从妈妈手里接过绣花针,绣进了联合国

“妈妈12岁从外婆那里学会刺绣,我从小看妈妈绣,10岁就能绣出完整的传统图案。”瑶绣,这一瑶族古老的民间手工艺术,多年来通过绣娘的巧手,一针一线地传承下来。李素芳,就生在贺州市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一个瑶绣传承之家,母亲李小莲是一名国家级非遗项目(瑶族服饰)传承人,年被授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李小莲(中)、李素芳(左一)两代瑶绣服饰、刺绣制作技艺传承人

年,李素芳在桂林市瑶族乡村里向老人讨教刺绣技艺

贺州市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地处湘、粤、桂交界的五岭之间,共有瑶族人口26万余人,占全国瑶族人口的十分之一。这里的瑶族支系甚多,从服装上来分就多达13个,同一支系的服装又还有细节差异,因此这里的瑶族服饰呈现出颜色多彩、款式繁多、装束奇特的特点,精美纷繁为国内其他瑶族地区所罕见。千百年来,13个瑶族支系的精美服饰默默在这蜿蜒起伏的山岭间烂漫绽放,山中的绣娘用一针一线编织着关于美的梦想。

扶贫车间里,瑶山绣娘们在劳作

李素芳家也一样,瑶绣这一藏在大山里的文化瑰宝,在她家族中代代相传已长达余年。家族刻入的瑶绣传承基因,加上从小耳濡目染,再叠加走出深山在城市打拼过的经历,让李素芳在传承、发扬瑶绣的路上青出于蓝胜于蓝。她将散居在大瑶山里的众多绣娘一一登记造册,分发绣线,回购绣片,再将绣片加工成完整的瑶族服饰向全球推介;年,她和绣娘们的多件瑶绣产品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荐并订购用于装饰在笔记本封面上,成为联合国赠送各国官员的礼品;她开店建厂办公司,将瑶族服饰制销产业化,带动贺州多贫困户和返乡农民工居家就业;她取得成绩后不忘父老乡亲,积极培训民间绣娘,让瑶绣技艺继续发扬光大;瑶绣瑶服成功产业化,让她树立了更强的民族自信,她又陆续挖掘瑶医瑶药、瑶歌瑶舞,做起了瑶族文化产业大繁荣的梦……

年6月,李素芳(右一)和母亲李小莲(左二)带领徒弟参加广西“世界文化遗产日”展示活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传承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和主席团成员、广西高级民间工艺师……因为瑶绣,今天的李素芳收获了长长一串的荣誉,这位非遗传承人说:“我们瑶族的服饰那么美,它不应该只美在深山,希望全世界都能看见它的美。”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止于代代相传

作为非遗传承人,李小莲一心希望自己的宝贝女儿接棒传承好这门珍贵的技艺。然而瑶绣做工精细复杂,做好一件衣服往往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日日捏针游丝俯绣听起来美不胜收,年轻人却大多觉得刺绣枯燥难捱。年中专毕业后,李素芳并没有按妈妈的期望“女承母业”,她渴望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她选择去杭州打工。7年的打工经历,积攒了社会经验和销售技能,恰好为后来的瑶族服饰营销奠定了基础。

9年6月,梁汉昌(左二)、李素芳(左三)、刘德敢(右二)等人在金秀瑶族自治县采风

7年,广西著名摄影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梁汉昌带着摄影师刘德敢来贺州采风拍摄,精通瑶绣的李素芳被推荐担任摄影向导,开始走村串寨搜寻独特的瑶族服饰。两年间,李素芳随同摄影团队跑遍了广西、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等全国瑶族聚居地,见识了绚丽多姿的瑶族服饰。这一段经历,彻底改变了李素芳的人生轨迹。通过搜寻,她真正深入发现和理解了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以及瑶绣技艺的弥足珍贵,并在这民族服饰美学启蒙的途中,找到了情投意合、能携手一生的知己刘德敢。因瑶族服饰结缘,李素芳和刘德敢幸福成婚了,对民族文化满心热爱的刘德敢鼓励妻子重拾技艺,并辞去南宁市的工作来贺州市与她并肩创业。就这样,李素芳和丈夫扎根瑶山,决心将祖辈的技艺发扬光大。

李素芳和摄影团队在云南省瑶族乡村采风

夫妻俩怀揣创业梦想,脚踏实地从小店做起。8年,60平米的小店“贺州瑶族服饰艺术工作室”在贺街镇开张,一开业就生意火爆,山里老人珍藏了几十年的绣片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迫不及待地拿来加工成衣服,李素芳会聊天、服务热情,瑶服做得又快又好的美名很快就传遍了山山寨寨。

李素芳的刺绣作品《瑶族(尖头瑶)盛装》获第5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金凤凰”产品创新设计大赛银奖

年,李素芳正式注册了“贺州市黄石瑶家服饰文化设计部”,从“前店后村”的手工小作坊转型为微型企业。年4月,李素芳又成立了广西过山瑶家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在市里,绣娘在村里。“只要你们下订单,满山都是我的绣娘。”李素芳介绍,多名绣娘们利用业余时间刺绣,年收入有元—元。公司带动的瑶绣产业让深山里的贫困户和闲置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后来还吸引了不少在外打工的妇女回村重拾传统技艺。

“成立公司后,产品更多样化了,接到了不少意大利、法国、美国、泰国等外国订单,国内的博物馆、大酒店也跟我们定制瑶服用于展示,我们还出售瑶服样式的舞台装、制服工装、校服……”年至年间,公司销售额从多万提升到了多万,李素芳让瑶绣不止于代代相传,她成功地将家传技艺推向了市场化。

年新式瑶绣服饰《过山瑶家》系列

从瑶绣出发,寻根民族文化自信

创业之初,李素芳夫妻俩走山串寨“赶酒席”卖衣服,为了推介瑶服,他们组织瑶民穿着自家制作的瑶服进行山歌对唱,拍成碟片卖给村民。这些碟片受到了瑶民们极大的追捧,甚至无意间捧红了几个山歌手。这个尝试让李素芳十分振奋,此后,在推介瑶服的同时,夫妻俩不停挖掘和录制瑶族歌舞,一路传播瑶族文化,种子在各村各寨生根发芽,越长越大。

9年瑶乡夜歌——男女歌师

李素芳设计制作的“瑶绣康养宝”系列产品获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暨大师精品展览“八桂天工奖”(旅游工艺品类)金奖

李素芳制作的纯手工刺绣瑶服售价并不便宜,在瑶族村寨中却很受欢迎,很多精打细算的瑶族老人,连多买两块肉都舍不得,却舍得花“巨资”购买瑶服。在推介瑶族服饰的过程中,李素芳见识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力量,她说:“产品只要能在文化和审美上与当地群众产生共鸣,在农村同样拥有广阔的市场。”

“之前瑶族婚礼没多少人穿瑶服,毕竟做一套手工瑶服要耗费几年的精力,我们进村宣传以后,慢慢有人来店里买新娘装,带动了大家结婚穿瑶服,现在每家每户至少有一套瑶服,我自己到哪里都穿瑶服,天天代言。”李素芳表示,之前出席各种活动不好意思穿瑶服,很害羞,甚至故意把帽子压低。后来慢慢敢抬头了,越来越自信。文化自信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村里的年轻人表示:“以前不敢穿瑶服,去哪都怕人家盯着看,现在我们觉得,没有一套瑶服,很难获得别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4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