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发部落的萨满遗风

辉南地域文化以长白山区封禁为分水岭,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封禁前是以萨满文化为主导地位,开禁后是以长白山区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萨满文化对辉南的地域文化具有源头性,历史上生长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东北少数民族无一不信奉萨满教,在辉发古城建都的明代海西女真辉发部,就是个传承萨满文化的部落。在长达多年的大迁徙中,辉发部“戴木主举家南迁”,这个“木主”就是本家族世代供奉的“朱禄嫚尼”神偶。在定居辉发后,便在辉发古城内修建了供祭祀用的“祭天祠”,满族人称“萨满堂子”。每逢重大节日和事件,都要阖族进堂击鼓甩铃,焚香祈祷,吟唱神歌,模拟各种神兽灵禽翩翩起舞,祈求神灵护佑。辉发部亡国到现在已经多年了,但多年的尘烟并没有完全湮没这个家族和他们的文化,萨满文化没有消失,她们的文化生命并没有寂静,她们的文化像幽灵一样还在飘荡,在这里人们的心灵中,还有一块属于他们的田野。在辉发大地的高山上,峡谷中,森林里,萨满的鼓声,歌声、舞姿绵延千古。

家祭

家祭是指满族各姓氏以血缘族姓为单位而举行的祭祀祖先的活动,有朝祭和夕祭之分,还配有专门的歌词和颂辞。满族则每年举行春秋两次“家祭”,一般连祭3日。

满族对“家祭”非常重视。祭祀开始的前一天,把黍米煮熟捣烂做成祭祀期间专吃的饼。然后在上屋西炕上排列木人或各色绩条代表祖先。祭祀开始后,由本家族中选出的大萨满口诵吉词、头戴神帽、腰系围裙、摇铃持鼓、款款起舞,旁边众人也击鼓相和,俗称跳家神。祭品有猪肉,满语称之为阿玛;祭香就是远近闻名的达紫香。此外,每家院内南边都立有祭杆,即索罗杆子,杆高2.63米或3.1米,上置一斗,形如浅碗。家祭开始的第二天献牲于杆前,称之为祭天,又放猪肠及肝肺于斗内,用来喂喜鹊等飞禽。每次祭祀索罗杆上都要挂上祭猪的喉骨,第二年再祭时以新换旧。满族家祭规矩非常严格,孕妇、疯癫者和戴狗皮帽子者皆不许入祭;祭祀期间,不允许借债、讨债、还债和打架斗殴,更不许嘻笑打闹。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祭祀活动外,满族对山川树木也进行祭祀。他们认为森林山川都有不同的神祗管辖,所以在经常通过的路口树上挂一些彩色布条和纸条,以奉山神,每次进出山时都要虔诚地祭祀,以示崇敬。满族的祭祀活动同其他兄弟民族的祭祀活动一样,同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部分满族人对传统的祭祀活动开始有了科学的认识,祭祀活动渐渐淡出了他们的生活,正在成为文化习俗和旅游观赏项目。

歌舞

辉南是明末女真辉发部的居住地,历史上女真人和满族人能歌善舞,每逢佳节、喜庆、婚嫁、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助兴。其舞蹈艺术再现了满族人民劳动生活、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有:

莽式舞:这是清末民初时当地满族人为筵席助兴的舞蹈,男女主人依次翩翩起舞,周围的人拍掌唱歌附和,场面十分热烈。莽式舞的主要特点是举一袖于前,反一袖于背,舞蹈表现的是织网、打鱼、围猎等动作,充分反映了满族先民们的主要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劳动特点。莽式舞套路为九折十八式。九折即九组舞蹈动作,依次是:起式、摆水、打渔姿式、织网姿式、打猎姿式、出征姿式、怪蟒出洞、大小盘龙和大圆场。十八式即十八个舞蹈姿势:手、脚、腰、肩各三式,转、飞、走各两式。

跳皮子:是满族人新年喜庆舞。起源于东海窝集人的狩猎舞。往昔猎人在树林里收围时,升起篝火,4个人抻开一张熊皮,1人在熊皮上起舞,越跳越高。有时,4人用力一抻熊皮,舞者就趁力跃到半空中,翻个筋头又落到皮子上为最佳。发展成喜庆舞后,形式略有改变。是时,用柳木做成直径0.5米左右的大圈,上蒙带毛的牛皮。最多者可做到9个这样的牛皮圈。舞者有男有女,3、5不等,主要是根据皮圈个定数,每人跳一皮圈,然后互相串花,高手可连跳9个皮圈,每个皮圈上舞姿各自成套,一套比一套难度大,每当舞到高潮时,观众也可上去表演一番。伴奏用鼓,观众边看边拍掌、唱歌,以助舞兴。

笊篱姑姑舞:东北满族元宵节所跳的一种欢乐的集体舞。虽然各地舞姿不尽相同,但都有柳枝贴彩像的“笊篱姑姑”。一个头簪彩花、身披红袄、矫健敏捷的女孩举着“笊篱姑姑”在院中起舞,男女老少围着她边歌边舞边拍手,直到深夜。舞时,以问答方式互相唱和,歌词长达十几段,内容都是歌颂“笊篱姑姑”的俏丽和舞姿。这种轻松活泼的舞蹈流传至今。

萨满舞:满族祭神舞蹈的统称。满族大(野)神祭中保留了相当多的原始舞蹈。主要有如下几种:典雅优美的“玛苏密舞”(玛苏密或称玛克依瞒尼,即舞蹈神之意);刚劲古朴的“蛮特舞”(蛮特是洪荒之初的创业始祖神);施旗招展兵器熠熠的“巴图鲁瞒尼舞”(即勇士舞);马叉翻飞的“多壑洛瞒尼舞”(多壑洛是满族祖先神中的孤胆英雄);轻盈柔美的甩袖舞;以及模拟各种神兽灵禽的“动物舞”等等。这些舞蹈内容大多都是歌颂祖先、英雄、神的功业神威,节奏强烈,舞姿别致,既充满了扑朔迷离的传奇色彩,又充分表现了满民族的尚武精神。上述萨满舞蹈中,最有特点的是“动物舞”,它因各姓氏供奉的图腾及动物神祗的不同而异,常见的有鹰神舞、雕神舞、鸠神舞、蟒神舞、虎神舞、野猪神舞、熊神舞等。这些舞蹈把各种动物的特性及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欣赏价值。

满族剪纸

辉发满族剪纸艺术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内容十分广泛。辉发满族先民生活的区域,山深林密,野兽成群,因此虎、豹、熊、鹿、野猪、山羊等成了满族剪纸艺术的题材。他们剪出的野兽及狩猎场面,栩栩如生,风格鲜明,反映了满族人民高雅的生活情趣和稳定的心理意识。人物也是满族剪纸的主要内容之一。剪出的人物大多是满族装束,如长辫子的男人,穿旗袍马褂和大拉翅的妇女,以及头戴“苇莲头”(草帽)、手持长烟袋的老人等,一个个形象逼真,呼之欲出,充满了艺术的韵味。满族群众信奉萨满,注重祭祀,因此萨满祭祀活动也是剪纸的一个重要题材。许多流传至今或当代创作的艺术作品都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满族的剪纸作品除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外,还有很大的实用性。除用于室内装饰外,剪纸还是许多民间刺绣作品如枕头花、鞋花、围裙花、童帽花和荷包花等的底稿。现在辉发满族剪纸已经由原来的民间艺术品被开发成文化产业,成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字:孙庆江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晨晨

编审:韩景才

特别声明:转载文章请与平台联系

作者/来源:龙湾文创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