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晋祠历史故事赏雪后如画美景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把唐风晋韵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它不同于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宏伟瑰丽,也不同于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小巧玲珑的江南园林风格。它是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

2月8日夜里一场大雪将晋祠覆盖,雪后的晋祠更是别有一番风味。再次来到了山西太原晋祠,一起去欣赏这座唐风晋韵的皇家园林吧。

晋祠的由来

说到晋祠的由来,我们就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唐叔虞,唐叔虞是谁呢?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

周武王姬发驾鹤西去后,他的大儿子继承了王位,历史上称之为周成王。有一天,周成王和他的胞弟姬虞在殿中玩耍,玩耍间隙,成王随手从地上捡起了一片梧桐树叶,左右一思,剪成了玉圭的形状交给姬虞说:“你带上这个信物到唐国去做诸侯吧”。其实本是一句玩笑话,却被旁边的史官听到并且记录下来。史官对成王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成王便封其胞弟姬虞到了唐国去做诸侯,这就是历史上“剪桐封弟”的故事。

唐叔虞作为一方诸侯把唐这个地方治理的非常好,百姓们都很喜欢他,后来为了纪念他,人们选择了悬翁山脚下这座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为“唐叔虞祠”。唐叔虞的儿子继位后,因这里有晋水流淌,所以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更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的瑰宝多到数不胜数,晋祠三绝“周柏、宋氏女像、难老泉”,晋祠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晋祠三匾“难老、对越、水镜台”。除了这些代表性的古迹之外,晋祠还有现存三百年以上的建筑座,塑像尊,碑刻座,铸造艺术品37尊,诗文匾联幅。这里参天古木林立,殿、堂、楼、阁、亭、台、桥、榭错落其中,堪称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

晋祠旅游小攻略

有种说法是“不到晋祠,枉到太原”。

首先从中轴线开始,中轴线是晋祠的主体,从大门进,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可以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种类强大的吸引力。

北部景观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南部景观则泉流潺绕,颇有江南园林风韵。

晋祠四铁人

晋王祠内文物遗存众多,其中最有趣的景致,当属晋祠四铁人无疑。晋祠四铁人,也被称作是“晋祠四金人”。

晋祠铁人是中国宋代的大型铸铁制品,留存在晋祠会仙桥的金人台上,在金人台的四角各立铁人一尊,各高七尺。这四尊铁人的造型雄健英武,铠甲鲜明,胸腹膝腿等处还铸有清晰的文字,全身都看不到一丝纰缝,这四个铁人一直露天放置,经历了近年的风霜雨雪,仍旧晶莹明亮。晋祠内还有很多同时代的铸铁狮兽,也没有生锈,由此可见当时的冶铸技术具有很高的水平。

这四尊铁人从外观上看感觉好像不是一个时代的,感觉他们的外观有一些不同。刚好一个导游在讲解,听她细细道来:“西北角的那一尊是民国二年,也就是公元年补铸,其实三尊可都是北宋的原物,但是虽然这三尊都是北宋的原物,相对于保存最完整,铸造工艺最好的是西南角的这一尊。

从他的外形看,神似佛教中天王的形象,从头到脚显示出力量之美和威猛勇武之美,这尊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时间非常久远,但却保存的如此完好,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导游还卖了一个关子:“据专家测定,这尊铁像中含有镉和镍等合金成分,被誉为古代的不锈钢,这也说明我国北宋时期的冶炼制造技术就已经达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且它采用了先进的拉皮腹膜、分段铸造的工艺,所以也就是它为什么能保存这么久远却如此完好的原因了。”

四铁人的传说故事这四尊铁人在金人台上风餐露宿,日晒雨淋,承日月之精华,逐渐的也就有了灵性,懂得了人情世故了,特别是西北,东北,东南角的三尊铁人,他们是本地户,站在老乡的立场他们情投意合,无话不谈,有一天夜里他们就闲聊起来,认为自己不该只防自己的水患,还应该替广大的百姓消除水灾,再加上庙里的老僧对他们又十分的苛刻,经常克扣他们的贡品,于是就产生了逃跑的念头,决定奔向经常发大水的黄河上游。东北角的老二就充当先行者,先行一步,谁知他刚走,就被庙里的老僧发现了,所以老大和老三都未能逃跑成功,这个老二他跑到黄河水边,见河水滔滔,无法过河。这个时候呢,忽然看到一位老船夫撑着一只小船顺水而来,就招呼这个老船夫。

“你的船能载的动我吗?”

老船夫哈哈大笑了:“你又不是晋祠的铁人,还怕我载不动吗?”

原来这位老船夫可是这里的河神爷,他知道从晋祠逃出了一尊铁人,所以特此等候他,点化他从此坐镇黄河水,所以在老人话音一落的时候,铁人便现出了原形,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他补铸的原因了。

这四尊铁人魁梧壮硕、斗志昂扬、风韵犹存,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宋代将军的威武气势。

晋祠中的水

看晋祠中的水,可以这样形容“晋祠流水如碧玉”,晋祠水灌溉的“晋祠大米”也特别好吃。这都说明晋祠的水好,接下来我们一起聊一下晋祠水的故事吧。

现在来到了雄伟的圣母殿的前边,脚下就是著名的鱼沼飞梁,左右两边各有一尊泉水,分别是“善利泉”和“难老泉”,再加上鱼沼泉,这三眼泉水并称为“晋祠三大名泉”。难老泉又是三泉中的主泉,据说他“冬天不结冰,夏天不干枯,全年水温保持在17度”。缓缓流动,滋养着一方土地,小学时我们都曾被过一篇关于“难老泉”的课文,至今我还记得。

难老泉,听听名字就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不必看见,就仿佛已经看见了,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在《滕王阁序》里王勃感慨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比较起来,这难老泉实在值得叫人赞赏羡慕。

现在这喷涌了几千年的泉水就在我的面前,看着它我内心充满了震撼和感动,这潺潺的泉水声,仿佛在像我诉说着晋祠过往的故事。

顺着难老泉亭往前走,我们可以看到人字堰、不系舟、张郎塔神奇的中流砥柱七孔八眼的泉眼等有趣有故事的建筑。

难老泉水世代浇灌着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满目江乡田”的丰饶景象,在这其中就有一个关于村民们争夺难老泉水灌溉良田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在古代,难老泉水是晋祠人民的命脉,大家的生活、灌溉全部都要看难老泉的泉水,所以南北两村的村民他们经常因为用水而发生械斗,每次都会造成人命伤亡,于是有一天,有人将这件事告到了官府,希望官府出面解决这件事情,官府的人就想到了一个笨办法,也是一个让人毛骨肃然的办法:官府在难老泉的旁边放了一个滚烫的大油锅,往油锅里投掷了十枚铜钱,就说哪个村的人捞上来几个铜钱,那一村就分几股泉水,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时,北村一位非常勇敢的张姓青年,人们称他为张郎,他非常的勇敢,跳到了油锅里,捞出来七枚铜钱,所以北村就分得了七股泉水,南村只分得三股,由于张郎跳油锅他牺牲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他的侠骨埋在了一座小塔的下方,并且为这座小塔取了一个名字叫“张郎塔”。他也叫做中流砥柱。这也算是一个比较难过的动人的故事了。

晋祠舍利生生塔

舍利生生塔位于祠区南瑞,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年)重建。塔高三十八公尺,七屋八角,琉璃瓦顶,远远望去,高耸的古塔,映村著蓝天白云,甚是壮观。

这座塔我们夏季来的时候会更显美丽,夏季的这座塔,倒映在碧绿的水中,仿若一杭州西湖的美景,这座塔不叫雷峰塔,塔下也没有压着白娘子,咱们晋祠的这座塔叫做舍利生生塔,那么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我们一起听下导游的讲解吧!

“我们都知道,塔的起源在印度,最初呢,舍利塔是埋葬释迦摩尼身骨的一个地方,据传,释迦摩尼在圆寂后,他的身骨化成八万四千颗各色晶莹的珠子,击之不碎。其中一颗就埋在了舍利生生塔的下面,在乾隆年间翻修此塔时发现,原来的一颗化成了成千上万颗,晶莹夺目。也许是佛门有灵,生生不竭,因此便将舍利塔改为舍利生生塔。

舍利生生塔属于清代砖塔中的佳作,它的每层向内收分,缩小十分明显,这样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使塔的重心向下抗风抗震,原塔每层都有佛像,四扇门,八扇窗,每层都有八个铃铎,风起时,悦耳动听。

晋祠留山园

在塔院的西侧,有一个情趣特别的院落,叫做留山园,园子里有两个凉亭,一个叫留山亭,一个叫伴云亭。

留山园,南邻十方奉圣禅寺,东通浮屠院。四周筑墙,开有各种图案之漏窗。20世纪80年代在原伴云洞与柏月山房旧址扩建而成。

月门门楣上有现代著名诗人汪国真题“留山”二字。园内有叠石假山、紫藤长廊、松柏榆槐及各种花草点缀。西北隅建一小亭,曰“留山亭”,朱柱重彩,平面六角形,圆形攒尖顶。留山亭原为柏月山房内的建筑。檐额原有傅山题书“留山”二字匾额,匾末题有小字:“山可留乎?不移则留,谓之留山,其然其不然。”现存留山亭为年新建。西南隅假山之上建有“伴云亭”,平面云形,四角攒尖顶,亭上梁柱不施雕琢,亦不施彩画,保留原木形态,颇具特色。伴云亭与留山亭同时建成,因在伴云洞旧址,故名“伴云亭”。两亭之间,筑一小池,一条弯曲小路贯穿其中。

园内北侧有房屋三间,左右耳房各一,建于年。明间辟门,门楣有匾,名日“柏月山房”,现代书法家沙孟海书,门楹悬傅山书联“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园内南侧有方形砖砌巨型照壁一座,宽7米。壁上有砖刻《柏月山房记》一篇,全文字,13行,字5五寸有余,行草,由清末著名书法家、晋祠邑人杨二酉撰文并书。

说到庆祝乱欢呢,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吃吃喝喝,相比之下,古人的庆祝活动就要高雅许多,都热衷于听戏。

晋祠水镜台

进入晋祠大门,我们首先看到的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其实它是古时候唱戏的一座戏台,由前台和后台两部分组成,后台是明代所建,前台是清代所建。

水镜台是一座集楼、阁、殿、台四种古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这座戏台雕刻彩绘也非常精细,是难得的艺术佳作。

后台是属于大殿的形式,它的顶部重檐歇山顶是一种楼的形式。

前台为台的形式,顶部单檐卷棚顶是阁的形式。

水镜台是“扬声器”设备?我国从唐代开始就有庙会活动,在我们晋祠每年都有迎神赛社祭圣母、祭水母的活动,酬神演戏的主要内容就是唱戏了,古时候在水镜台上唱戏的节目很多,而在台下听戏的人也很多,以前没有麦克风音响这样的设备的办法,古人便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戏台前两侧地板的下方,埋有八口两两相扣的空水缸,利用物理学当中共鸣的原理,让人们不管在晋祠的那个角落都可以听清楚戏台上的唱词,这可是我国比较早的扬声器设备了。

水镜台牌匾水镜台中央上方,悬挂有“水镜台”牌匾,是晋祠的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是秀丽之笔。

水镜台壁画彩绘前台的梁房彩画绘于清朝,是根据我国古典的封神小说《封神演义》所绘,主要内容是歌颂周文王和周武王任用贤臣姜子牙推倒商王朝建立周王朝这一段的历史故事。

在水镜台下方还有四幅梁房彩绘,这几幅画全部是民国时期补绘的,主要描述了四个故事: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弹琴

2.木兰从军

3.昭君出塞

4.七月七长生殿

这四幅画全部都是赞美女性英雄气概的壁画。

唐叔虞祠

在晋祠圣母殿的东北面,有一座元代建筑:唐叔虞祠,简称“唐叔祠”。他是晋王祠真正的所在地,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三十六年扩建的,主殿是元代建筑,祠内唐叔虞塑像也为元代塑像,塑像身穿蟒袍,双手捧着玉圭,修眉美髥、慈祥温和、端庄而儒雅。

太原“龙城”美誉的由来在古代,汉文帝刘恒、北齐高洋父子、唐朝李渊父子、五代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都是从晋阳起家,杨广在未称帝前也在晋阳做过几年晋王,这些对唐叔虞祭拜过的人都如愿称帝,也将唐叔虞崇拜推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是晋阳这片土地荣获“龙城”的美誉。尤其是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反隋前,在唐叔虞神像前祭旗誓师。将唐叔虞的形象推到了“社稷之神”的位置。

唐叔虞祠建筑特点这座建筑也是非常有特点,我们都知道元代建筑风格简洁古朴,是由元代的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大部分建筑继承了金代的特点,在金代盛用减柱和移柱基础上大胆减少了木构架的结构,唐叔虞祠正殿恰好反应了这一特征,整个大殿简洁古朴、用料精简、格局很大。是典型的山西地方手法。

唐氏祭祀圣地唐叔虞作为山西人的祖先,唐氏的始祖。人们对他祭祀是相当的隆重,根据《晋祠志》记载: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号,都会在唐叔虞祠举行祭祀活动,上至官员,下至百姓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纷纷前来祭拜,由太原知府主持,山西巡抚歌唱《送神词》。现如今,唐叔虞祠已经成为海内外唐氏后裔寻根祭祀的圣地。

晋祠“鱼沼飞梁”

我们中国人作为桥的国度,古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多如繁星的历史名桥中有十座桥最为璀璨夺目,分别是卢沟桥、广济桥、五亭桥、赵州桥、安平桥、十字桥、风雨桥、铁索桥、五音桥、玉带桥。其中十字桥说的就是我们山西太原晋祠内的十字桥。这座十字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十字桥,它还有一个特别动听的名字“鱼沼飞梁”。

十字桥为什么又叫“鱼沼飞梁”?其实鱼沼飞梁它是两个部分。

鱼沼是对下方水塘的描述,古人说“圆形为池、方形为沼”因为这是一座方形的水塘,所以被称之为沼,又因沼中多鱼,称其为“鱼沼。”

飞梁也是对桥梁结构的描写,这样一座十字型的桥梁,东西向非常的平坦,南北两侧下折如双翼,俯视之时,就像一只大鸟展翅欲飞。古人说“架虚为桥若飞也”,所以此桥也被称为“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得以保存的原因我们细想一下,中国这么多的古桥有的是木质结构,有的是石头结构,而这座“鱼沼飞梁”是木头跟石头相结合的构造,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用了不同材质的一个特性,桥梁下端的石柱非常巧妙的运用到石头一个耐腐蚀性,上面的木结构则是运用了木头的一个柔韧性和可塑性,再在上方铺一层青石板,则是运用了石头的一个耐火性,它很好的运用到两种不同材质的属性才使得这座桥梁在建成年后依然是保存下来。

对“鱼沼飞梁”得评价这座桥在历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是出自于梁思成先生,他是这样评价这座桥“此是石柱桥,古画当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立,寻为可贵。”这座“鱼沼飞梁”也是现代立交桥的鼻祖。

“鱼沼飞梁”的历史早在北魏之初,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中说“昔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结飞梁于两侧”。

在桥上走动,我们会发现在桥梁下方有34根0.3米建方的八角形石柱,而在石柱的最顶端有一个柱杵结构,就像一个莲花瓣倒扣在那里,这是我国北魏时期典型的石杵造像风格,被称之为“覆盆莲瓣式柱杵”。

“鱼沼飞梁”在古代的功效“鱼沼飞梁”在古代作用是非常多的:

就桥梁本身而言,它的十字特性便是达到了连接祠堂南北东西的一个功效。作为圣母殿前一个宽敞的平台,为平时的祭祀活动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所。桥梁下端是水,水在古代不仅可以洗涤自身的衣物及身体,同时水曰清涤还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人们在走过石桥的时候也是怀着一颗纯净的心来朝拜晋祠圣母,这个功效比较有趣,它是一个赏鱼的感觉,我们平时看鱼的时候都是站在池塘边上,而在“鱼沼飞梁”上观赏鱼的时候,则是可以达到一个俯视去欣赏的这样一层效果。这样一座世界级的珍宝,就静静地矗立在我们太原人身边,无论游人是否在意,是否留心,是否知晓历史,它都在那里。

晋祠“三大名匾”

我们都知道呢,晋祠之内匾额众多,那么您知道哪三块匾被称为晋祠的三大名匾吗?

匾额是悬挂于建筑物门庭上方,反映建筑物名称、性质,表达人们情感、义理等思想的文学艺术形式。辞海认为,匾额是挂在厅堂或者亭榭上的题字,也称匾或者额。匾额一般为木质,其字数不多,又无复杂句式结构,因而追求的往往是世情和境及书法造诣。

在山西晋祠,民间有“晋祠庙里三面牌,”水镜台、对越、难老之说。

书法界名家评说,杨二酉“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映元“对越”是雄奇之笔,傅山“难老”是神奇之笔,这就是晋祠的三大名匾了。

“水镜台”匾进入晋祠大门,迎面映入眼帘的第一座古建筑就是水镜台,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古戏台,是古代演戏的舞台。正额上悬水镜台匾,水镜之名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行逃”寓意为人世间的善恶中间尽人皆知。这块匾是由清乾隆翰林名书法家杨二酉所题,以秀丽著称。

杨二酉先生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同时他也是我们晋祠南堡村的一位村民,那么之后他是官至乾隆翰林院编修,同时还担任过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在晚年时期呢,杨二酉先生对晋字文物古迹的修复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先后主持参与了修建文昌宫,以及对贞观宝汉亭等一系列建筑的修缮工程,杨二酉先生也是特别地擅长书法,乾隆还拜其为书法老师,而我们所看到的水镜台这样一块匾额呢,便是杨二酉先生的得意之作了,被称之为是秀丽之笔,位及晋字三大名匾之一。

“对越”匾顺着晋祠的中轴线往里走,戏台对面过了金银台,有一座牌楼叫做对越坊,上面题“对越”二字,这块匾也是我们晋祠的三大名匾之一,那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一块匾额呢?它便是晋祠三大名匾当中的又一处对越匾了。

对越二字是由明代著名书法家高应元先生所写,笔力遒技,宛如游龙,被誉为是神奇之笔。那么对越坊它是出自诗经周宋清庙当中的一句话“秉文之德,对月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阳。”意在报答和宣阳母德高高。

“难老”匾晋阳第一泉,也是晋水的主要源泉。泉水冬温而夏凉,碧玉般清澈,不分旱涝,奔涌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难老泉亭中匾额甚多,其中以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所题难老匾最为著名。其实说起傅山先生呢,我们一点都不陌生,他是明清时期著名的道家思想家、医学家,同时也是造诣很高的书法家。傅山先生,他是明朝时期的官员,在清军破关之后,他不愿意剃发,同时也不愿意替清军效力,于是便出家做了一名道士,之后的道号是为真山。所以我们会在这样一个匾额上看到其首题是为真山书。

难老二字也是苍劲洗练,颇具神韵,作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它被称之为是神奇之笔了。

晋祠古树名木

优雅绚丽的山光水色当中蕴含着神奇美妙的传说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晋祠那些古树名木的故事。

三绝之一的周柏周柏呢,因为是西周时期种植的柏树,所以叫周柏。周柏是晋祠千年古树的代表,在当地人眼中呢,周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周柏的历经了千年的风雨鉴证了太原城千年来的兴衰,这棵周柏可是晋祠年的历史的物证了,我国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曾经在年来晋祠考察,并且呢,在当时就提了一首翰墨淋漓的七言律诗。这首诗呢不仅描绘了晋祠的历史,其中的隋槐周柏矜高古更是赞叹了隋槐周柏特有的历史。

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

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

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荇沼布葱珩。

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在晋祠其实是有两棵周柏的。一株名叫“长龄柏”另外一株叫做“奇年柏”我现在身后的这株倾倒45度的古树,他就是周柏了,也称“卧龙柏”因为他树身向南倾斜约45度头枕撑天摆,形似卧龙。

传说在种下这棵树的时候呢,左边也是有一颗的,两树相并,寓意比翼齐年。但是很可惜在清朝道光年间的时候被人为的砍伐了其中一颗。据说它原本生长是非常挺力的,它在失去同伴之后就开始是“声泪俱下,身物而下”以示悼念。在一个机缘巧合下,就正好倒在了旁边的这棵撑天柏上。旁边这棵树保护了圣母殿,因此得名“功臣柏”。

在年的时候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园林研究中心当时呢用碳十四交叉定点的方法就测定这棵树的树龄呢有年,上下有浮动,但是推算下来他应该是有年的树龄了。

我们古代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对这两株周柏也有很多赞美的诗句。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就赞叹道:“地林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可见早在0年前人们就已经赞叹周伯非常的古老了。

更有傅山先生大舒其旁曰:“晋源古柏第一章”。

今天这棵年的古树,依然是枝繁叶茂,苍翠挺拔,他与宋塑侍女像,难老泉被誉为晋祠三绝。

晋祠古槐咱们再来看一下晋祠的千年古槐。晋祠的隋槐一共有两棵。

一棵在关帝庙内,他的树龄在年以上,她是太原市最古老的一棵槐树了。

另外一颗就是我身后的这棵槐树了,他位于朝阳洞72台阶旁,树龄也是年,都是我国一级保护古树。

晋祠地灵人杰,山环水绕,素有山西小江南华北植物园之称,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大批得珍奇古树。晋祠的唐槐,总共有三棵。东北角有一棵,东南角有两棵。树龄均在年以上,都是我国一级古树。

晋祠真可谓是古树伶俐,虫鸟啼鸣,令人流连忘返。

晋祠三绝之宋代侍女

中国音乐远在尧舜时就已经存在,舜帝继位后,命他的大臣以音乐教养贵族子弟,于是音乐就有了教化的功能,也由此音乐与从乐人员有了区分:有的是为了高高在上的庙堂之礼服务;有的是则是为了美酒美食之后的消遣。于是后来就有了伎,初称“女乐”指擅长乐舞的女子。

中国的乐伎史相当的漫长,超过三千年。在晋祠这座历史悠久的祠堂当中,当然也少不了她们的踪迹,今天我们也在晋祠中寻找下她们的身影,欣赏一场属于晋祠的音乐盛会吧!

找到了,找到了,在唐叔虞祠中,有14尊元代乐伎彩塑。听导游说这些乐伎像是从太原关帝庙中搬迁过来的。这14尊乐伎像分列在唐叔虞祠过殿的两边。一边是打击乐,一边是管弦乐。细看这些塑像她们的身形和相貌都是比较相似的,都是元代游牧民族比较强壮的形象。

不过,在两个边上,有两尊很矮小的侏儒像。据说在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小丑戏的戏种,这两尊侏儒像其实就是用来扮演小丑的,同时还有一个作用:给乐伎姑娘服务。

这两边的乐伎像手里拿的乐器是比较典型的当时的乐器,一边管弦乐,一边打击乐。

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下演奏的场景,真的是美极了。这些乐器交织在一起,可真是一场引人入胜的音乐演奏会啊!

这组月伎像也是元代服饰发展的一个呈现者。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惯,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的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在元代大宴中,天子百官都是穿统一颜色的,称为“质孙服”,元代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汉装的样子常在宫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现,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

这些乐伎身着衣物的款式和色彩也像我们生动展示了元代女性的唯美和灵动。

《晋祠之铭并序》的历史故事

唐朝是史学家公认的盛世,在长达多年的统治当中,为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无数回味无穷的篇章。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推翻隋王朝统治后,为什么要将国号改为“唐”呢。答案就在咱们山西晋祠内。

身后这些就是晋祠铭碑,也是咱们的国宝。

李世民作为一国之君,为什么偏偏会选择在咱们山西晋祠这个地方立碑呢?这要追溯到公元年,唐高祖李渊带着他的儿子李世民从晋阳起兵的时候曾经来到了晋祠,他们希望可以得到唐叔虞的暗中保佑,祝他们一臂之力,果然在第二年,李渊父子两就攻打下了长安,建立了唐王朝。所以唐代的皇帝对晋阳这个地方是尊崇有佳的。

公元年,李世民东征高丽归来,重游晋祠,他就想到了自己十八岁的时候从晋阳起兵,不禁是感慨万千,于是在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日,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李世民就亲篆铭文,做下了这一通代表他晚年思想还有绝妙书法的千古铭碑。

《晋祠之铭并序》是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留存于世的唯一一通碑,现存于晋祠的贞观宝翰亭内,这通碑刻也是晋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碑。

首先在碑额的左右,各雕螭首一对,齐头下垂,这个是唐代碑额的典型特点。

额首书写有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九个大字,这是当时李世民这这篇文章的时间,在书法上说是罕见的龙头飞白隶书。

唐碑的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在碑阴是刻有长孙无忌等七位功臣的亲笔签名,碑文内容《晋祠之铭并序》,它是一篇行书作品,全文一共个字,主题思想是主要通过宗周政治还有唐叔虞建国的史记来达到巩固唐王朝政权的一个目的,它的内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在最右边,也是李世民提出的政治思想,他说:“兴邦建国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意思就是说“李世民认为只有亲信和贵族的辅弼才能巩固社稷,如果不实行仁政就无法得到人民的爱戴。”这就是他的政治思想。

第二部分赞美了晋祠的美景,“悬崖百丈,蔽日恢宏,绝岭万寻,横天耸翠”在文中还歌颂了唐叔虞的功绩。

第三部分,揭露了隋炀帝的暴政,李世民说“隋炀帝,神人共怒,导致四海腾波,但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是顺天应民,得到拥护,所以可以建立唐王朝。”

第四部分是说为什么要刻立这个石碑,是李世民为了感恩唐叔虞而做的,是为了感恩戴德的。

我们都知道王羲之写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这篇行书被称之为仅次于兰亭序的又一大行书作品。兰亭序里有21个之字,而这篇文章里有39个之字,而且李世民生前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墨宝,几乎每天都要临写,这幅作品也是他学王羲之的大成之作吧。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龙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追根溯源可以到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出了一种能够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对其崇拜,祈求平安,数千年来,龙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既神圣又神秘的,并且成为了汉民族共同敬仰的图腾代表,我们也就成为了龙的传人。

晋祠圣母殿八根盘龙柱

在晋祠呢,龙的形象也是清晰可见,圣母殿前的八根盘龙柱,这八根盘龙柱又有怎样的神奇和奥妙呢?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八根盘龙柱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这八个盘龙姿势都是完全不一样的,种类也是不同的四种龙。

中间这两条叫做叫做应龙,然后分别过来的叫做蟠龙、蛟龙、螭龙,仔细观察会发现八条龙它们的一些小细节刻画的是不同的,有的是有角的,有的是无角的,每个龙的姿势都不同:有的伸出利爪,有的跃跃欲飞,有的则气势如虹。可以说,当时的工匠把这几条龙的形象都给我们刻画的特别仔细到位了,可见当时的木雕工艺是非常的精湛的。

在很多的建筑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盘龙柱,大多都是石雕,跟柱子成为一体了,而晋祠的这八根木雕盘龙柱它是怎么跟柱子结合在一起的呢?

仔细看,你会发现,这八根盘龙柱都不是整木雕刻的,而是分段一段一段来雕刻好的,然后运用榫卯结构这样拼插在一块的,然后再把它固定在木柱之上,特别有特点,很好的把中国古建筑当中的榫卯运用在了盘龙上,可见古人的聪明才智在这八根盘龙柱上都体现出来了。

这八根盘龙柱是现存宋代建筑中唯一的一例,可以与《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缠龙柱”相印证。是我国古建筑的珍宝,是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工匠们的伟大的艺术品。

这些历史故事正是晋祠所经历的漫长历史岁月的有力证据。晋阳大地以其星罗棋布的古建筑群而著称于世,国务院年公布的全国第九批重点文物建筑,山西省以处保存完好的建筑文物名列全国第一,而晋祠博物馆就是其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其精美的设计以及造型,其精湛的营造方法,其优美的园林景观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典范,用美不胜收来形容晋祠实不为过!尤其是历代建设者们对原有建筑的高度尊重和主动协调,更是我们现代城市建设者的光辉榜样!

下面一起鉴赏下,晋祠绝美的雪景吧。

来源:古建小泥人今日头条号

图片:新华网、经法周刊记者调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