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亲情碰撞,三者构成了儿童电影的多

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儿童题材电影在创作上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创作者们转变思路,迎合社会热点问题。

不同与以往将民族文化、自然风景作为展现的重点,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儿童题材电影将视角切入儿童生活中,主要围绕儿童回归家庭、儿童自身的成长以及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讲述。

01亲情的颂歌

对亲情的歌颂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儿童题材电影的一大特色,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儿童题材电影把孩子的视野从学校带回家庭,带回亲人的身边。

于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地鸡毛通过少年儿童的眼睛展现在银幕中,家庭的温馨、快乐、无奈、艰难多了起来,反映的祖孙情、父子情、母子情的家庭亲情主题成为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儿童题材电影的重要篇章。

这些影片与新世纪以前的表现家庭生活的影片有明显的不同,创作者们不再把目光放在孩子的社会问题层面了,而是侧重于表现家人与家人之间的情感

如由朱一民执导的《扬起你的笑脸》讲述了父母离异后,兄妹安小节和安妮在在贵州举办的中外学生夏令营里相遇,从开始的相互排斥,到后来彼此接受对方,并巧妙设计让父母和好的故事。

由邹亚林执导的《红棉袄》讲述了在来自苗寨的女孩翁翠菊因母亲在外打工,自幼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婆婆用自己的最珍贵的定情耳环换了钱想为她买一件红棉袄,翁翠菊知道后拿着钱将婆婆的耳环赎了回来。

由诺明骅日执导的《天边》讲述了内蒙草原上,父亲出走抛弃了妻子和女儿,母亲临死前把女儿留在寺庙中,被汉人收养。20多年后父亲突然回来找她,苏日娜纠结后最终选择了原谅父亲。

虽然《天边》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但是导演牢牢抓住亲情牌这一关键,通过表现苏日娜最后在是否原谅父亲的抉择中可以看出,童年时期父亲的不在场给苏日娜的心理造成了莫大的伤害,但是最终她选择了原谅,这将家庭和亲情对孩子的重要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苏日娜与汉族养父之间的关系上升到民族之情感中。

藏族导演松太加拍摄的反应儿童心理世界的电影《河》以儿童的视角呈现出藏族普通家庭情感关系,三代人的情感的隔阂就是影片“河”的意象。

相比藏族第一部儿童电影《五彩路》来说,《河》没有政治宣传的作用,只是讲述藏族小孩央金因恐惧弟弟出生的心里变化。

导演松太加没有将镜头对准西藏独有的地域奇观,而是选择直击人物的生活,发掘儿童的内心世界,还原了作为普通的藏族人民日常的琐碎生活,这次尝试为少数民族电影的制作开创了新的角度。

02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碰撞

少数民族儿童题材电影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但这种文化也是在时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所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关于反思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追寻民族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诉求。

由鹏飞执导《米花之味》讲述了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女儿在学校里和老师顶嘴,撒谎,爱去网吧玩电脑游戏,偷钱。

直到女儿好友的死亡,打破了母女之间的冰河。她们走进深幽钟乳洞,在佛像前母亲跳起了祭祀舞蹈,女儿走向母亲,随之起舞,母女二人达成和解。

其电影里“异者”的符号构建和空间叙事具有独特魅力,该影片致力于讨论中缅边境云南傣族人的宗教信仰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捕捉到“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并展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传统文明的现实之伤。

一方面《米花之味》在“异者”碰撞冲突下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迷惑,表现了傣族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生存境遇的反思。

另一方面,从符号构建的角度出发,通过视听语言和象征符号,来分析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并试图探析处于现代文明扩张时代下的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困境与突围策略。

由宁浩执导的《绿草地》讲述了蒙古族孩子毕力格和好朋友二锅头、达瓦捡到了一个球。

在得知“乒乓球”是国家的国球后,几个孩子决定立刻启程,将乒乓球送还国家。兵乓球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着外来文化,当小伙伴们从家乡出发看到城市中的高楼大厦时,不禁发出感叹,这也是导演想呈现给观众的关于民族化与现代化的交流与碰撞的问题。

由宁敬武执导的《鸟巢》中贾响马的父亲在信中说自己正在北京修建奥运会用的“鸟巢”,贾响马将这一消息告诉小伙伴,但朋友们都不相信,于是贾响马决定亲自去北京看看父亲到底在干什么。导演用原生态电影的方式展现了贵州岜沙苗族独有的苗寨文化,通过少年之眼,展现苗族风情的同时更是在表达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

导演以半公路片的形式,有意将矛盾冲突淡化,因此人物性格显得更为单纯质朴,也更给观众一种真实感。

同时,影片通过聚焦在大山深处单纯、善良的主人公贾响马,把他作为岜沙古老文明的代表。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吸引不了贾响马,他热爱苗寨原生态的生活,也向我们传递了苗族人民朴素的自然观。

影片后半部分着重地表现了贾响马在与现代工业文明发生碰撞时的茫然与无措,这种迷茫与无措深刻承载了导演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

李宝生的《骏马少年》以毕力格“熬鹰”为主线,反映了新时代下蒙古孩子对生活的态度。通过影片中毕力格小小年纪却坚持熬鹰,可以让我们反思在经济发达当下社会,人们如何处理传统文化和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碰撞。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延续了一贯的创作风格,对探寻本民族的精神文化有着深深的执念,他试图通过镜头像世人展示藏族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面临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活上的种种困境,祖父不仅自己始终坚持着裕固族的放牧的生活方式,也希望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也能延续传统。

在电影开篇祖父就教导自己的儿子要继续寻找水草丰茂的家园延续游牧生活,但为了孙子巴特尔能到镇上上学,祖父不得不在小镇边定居。

他们通过打水井的方式获取水资源,从打四五米时就能喝上水,到打下二十米深时还未见水涌上来,水位直线下降展现出土地沙漠化问题的加剧。

随着牧区环境的变化,牧民渐渐放弃了传统的游牧生活,选择离开家乡到城市打工。就连父亲也没有遵守对祖父做出的承诺,当两个孩子再次见到父亲时,他已成为一名淘金人,与传统的游牧生活渐行渐远。

此外影片中还有三处场景关于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碰撞表现得十分明显。

当爷爷去世时,灵堂周围都是穿着裕固族民族服饰的人,唯有巴特尔穿着非民族的服饰在烧纸钱。

当他们踏上寻根之旅时,巴特尔中暑产生幻觉,他看到的是一群喇嘛走在沙漠中,体现了宗教的神秘色彩,同时也为后面巴特尔受宗教救赎埋下伏笔。

当兄弟二人来到寺庙中讨水喝时,老喇嘛通过诵经《报父母恩重经变》来点化巴特尔,让他明白父母的伟大,民族对个人的重要性,并通过让巴特尔为父母祈福的方式忏悔,最终兄弟二人和解。

《静静的嘛呢石》是万玛才旦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该片讲述了过年期间主人公小喇嘛在家中所经历的一系列新奇的故事。

小喇嘛从小学习佛教文化,回到家中对电视等现代文明充满好奇,对于小喇嘛来说,“孩子”是他的第一身份,其次才是社会属性下的“僧人角色”。

导演通过儿童角色来展现现代与传统、世俗与宗教、本土文明与外来文化之间的碰撞,使影片更具特色。小喇嘛带着面具,表面是指小喇嘛被外来文化所吸引,其实是小喇嘛内心深处想要成为孙悟空一样的英雄人物。

这样的表达不仅体现了小喇嘛对于藏族传统文化的坚守,更指向年轻一代的孩子对藏族信仰的坚守与崇敬。

导演通过电影为我们呈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保留。万玛才旦导演的作品中使用藏族非职业演员是其特色之一,普通人更能展现电影的真实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影片中,小喇嘛、小活佛包括经师在内的人物其实本身就是寺庙中的僧人,刻石老人曾经也刻过嘛呢石。导演通过这样的情节设置将藏区人民的传统思想外化,用“内视角”来反映藏族儿童心理的斗争。

影片最后小喇嘛没有看完唐僧喇嘛的故事,但获得了“保护”师傅去朝圣的机会,当他最终放下孙悟空的面具走进法会的殿堂时,完成了与世俗碰撞的妥协。

随着少数民族儿童题材电影发展的繁荣,青年创作者们不断地加入,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儿童题材电影在原有的主题基础之上,添加了一些需要观众去思考的问题:民族化与现代的碰撞。

他们立足于时代发展的变化,在电影中或是展现家庭的矛盾,或是展现人与自然的矛盾,以此来表现人们的迷失与彷徨,最终通过儿童的视角坚定的选择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03对梦想的追求

追求梦想是儿童电影必不可少的主题,其主线为儿童追求梦想和实现自身价值。在这一主题上,少数民族儿童题材电影中的孩子大多数以经受苦难为主,儿童通过努力来改变自身的遭遇。

年由张唯导演的《天籁梦想》不仅仅是简单地表现儿童的追梦历程,在同行的小伙伴海选被刷后,卓玛选择放弃演唱的机会,导演注重刻画儿童的心理变化,展现合作的重要性。

作为一部充满情怀的作品,《天籁梦想》具有十足的人文气质。影片中导演没有将盲人描述为受众心中刻板印象式的弱势群体,孩子们虽然有视力上的缺陷,但他们的梦想与常人无异。

导演通过这样一种平等的视角,将他们的梦想与热爱,对梦想的奋斗和努力通过荧幕呈现出来。

影片中的他们为了实现梦想,他们充满自信、希望。这样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观众,也一改他们对西藏猎奇的心态,让观众能通过他们的形象感受到真实的西藏,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十分壮丽的西藏人文画卷。

由周视都执导的《马背放映队》讲述了阿力克和姐姐因为失去父母的原因跟着爷爷生活,它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个张大山那样的人,张大山的牧区的电影放映员,于是阿力克就天天跟着张大山后面,为草原上的牧民放电影。

由李松霖执导的《俄玛之子》讲述了阿水热爱电影,于是爸爸就当起了放映员,阿水为了梦想走出大山。

西尔扎提·亚合甫的《买买提的》中新疆孩子为了年北京奥运会而组建了一支足球队,他们条件艰苦,没有场地只能在沙子上练习足球,终于在最后的比赛中,梦想队夺得了胜利。

由金也执导的《伊宁不眠夜》讲述了男孩玉米提因滑轮滑受伤,父母将他的轮滑鞋没收。傍晚,玉米提偷偷从学校跑出来找到了轮滑鞋,参加了比赛,并获得了冠军,实现了梦想。

拉华加的《旺扎的雨靴》以藏族男孩旺扎先要一双雨靴为主线展开故事,等旺扎终于得到雨靴后,却一直都没有下雨,旺扎很失望,他想要在下雨天穿上雨靴踩在水地上。

这部电影通过旺扎的视角展开叙述,实现了在创作观念上对于恢复对儿童精神世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