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走进民族地区在乡村振兴图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好专科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这个夏天,又一批“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学子来到基层一线,走向生活中的“大思政课”。在这些大学生团队中,奔赴我国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的民族团结实践团,是一股特殊的青春力量。

他们将自己所学专业与当地少数民族特色相结合,手绘“美丽乡村”、送医下乡,探寻“非遗”故事、开展爱心支教……在乡村振兴的新图景里,他们留下了自己的青春印记,让民族团结之花开得更盛。

---------------

一支画笔,绘出乡村振兴新篇章

在靠近中朝边境的地方,有两座慢节奏的村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龙井市怀庆村和爱民村,这里的朝鲜族村民热情好客。最近,他们迎来一群会画画的老朋友。

“在绘制文化墙的过程中,我们见证了两个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变化。”记者从东北电力大学绘爱乡村振兴团队了解到,从年至年,该团队3年为两村共绘制多平方米充满朝鲜族文化气息和烘托脱贫攻坚氛围的文化墙。

今年,团队第四次出发,顺应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在余平方米的墙体上进行彩绘。

“这是我第四次参加‘三下乡’活动,每次都负责墙体彩绘工作,也目睹了村子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蜕变。”队员张石林从大一暑假起就一直在这个团队,在他看来,这些年村民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因此团队绘制的标语口号也要应时而变。

在爱民村一处墙体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红色的大字分外醒目。队长刘畅告诉记者,他们用汉字、朝文两种文字在两个村子同时书写了这段标语,希望能在村里营造出“乡村振兴”的文化氛围。除了标语,他们还绘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人物舞蹈画。

打底稿,调色,补色,描边……冒着炎炎烈日,团队8名志愿者在白色的墙体上认真绘制,一画就是几个小时。“我们这次绘画的内容较多,面积大、时间紧,所以大家很少休息。”

“今年画的是朝鲜族群众的舞蹈,我想这种载歌载舞的画面可以很好地展现出村民生活越来越好的精神面貌。”刘畅说。

作为团队里的“老前辈”,张石林这次负责总指挥和“技术担当”。“在绘制人物图案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人物的动作姿势绘制准确,又要根据当地民族文化,选用正确的服装颜色。”张石林告诉记者,为了尊重朝鲜族村民的传统,他们听取了驻村干部的意见,并提前上网查阅资料,确保绘制的内容符合当地民族文化。

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活动的队员徐靖婷回忆说,有村民看到他们刷墙够不到上面,会回家拿梯子和长杆过来,还有人从自家拿出水果、冰棍、矿泉水分给学生们。

爱民村“第一书记”杜国胜对大学生的辛勤付出表示了肯定,他说:“文化墙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也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乡村振兴的精神,促使大家自觉树立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

送医下乡传递健康理念

“现在民族地区的交通、医疗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人们的健康观念仍需要转变,我们此行一是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二是宣传安全、合理用药的理念。”贵州医科大学教师徐冉说。

从7月19日起,徐冉带领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民族团结实践服务队前往贵州贵安新区麻朗村和狗场村两个民族村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的布依族和仡佬族村民宣讲医疗卫生知识,并送去家庭常备药。

团队在入户宣讲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老人生病不及时就医,甚至“乱投医”;还有一些人不按医嘱服药,存在随意增减药量、停药和混吃等现象。对此,团队里的医疗健康科普员向村民千叮万嘱:“有病医院,千万不能乱用药。”

团队还根据不同的需求给每家每户都配备了常用药,并为不识字的老人详细说明了药的用法、用量。需求最“火爆”的常用药是一款外用膏药。徐冉告诉记者,当地老年人居多,或多或少存在关节痛问题,所以这种药物特别受欢迎。

团队成员喻甜第一次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除了宣讲医疗知识,还和队员参与了少数民族传统药物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天南星大多外用,内服须用白矾水浸泡,再加生姜煮后切片晒干用,可以祛风止痉、燥湿化痰、消肿散结……”队员们跟随当地药农进山采药的过程中,发现了“新世界”。

“当时我发现了一株特别大的天南星,正在好奇呢,突然一个蜜蜂在我的眉尾蜇了一下。”这个意外让喻甜记忆犹新,她说,“当时伤口很快红肿,整个人又痛又慌。”

好在一位药农迅速给出了“救命药方”——青蒿,队员们就地取材,将采来的青蒿用石子研磨成绿色汁水,涂在喻甜的伤口四周,痛痒症状便很快缓解了。据药农介绍,青蒿具有清热解毒、截疟等功效。

“当时还有点不相信,用了之后效果确实蛮好的。”喻甜对少数民族传统药物也有了新的认识。徐冉也感慨说:“同学们很受触动,因为这是真正的‘现学现用’。”他希望药学专业的学生能够去挖掘、保护民族地区的传统药物及其用法,承担起药学人的责任。

让湘西“非遗”“飞”上云端

“我们来自湘西地区的高校,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也是我们的义务。”谈起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云上“飞”遗团队的成员们滔滔不绝,“这里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据团队成员介绍,湘西州这些国家级“非遗”中,音乐舞蹈类8项,“云上非遗数据库”全部涉及;省级“非遗”中,音乐舞蹈类24项,“云上非遗数据库”涉及21项。

这个“云上非遗数据库”是如何搭建的?

“‘云上非遗数据库’是我们存储和展示湘西音乐舞蹈‘非遗’资源的线上平台,通过云盘存档,将内容在短视频平台、音乐平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295.html